缩略图

红色文化引领乡村生态振兴的路径选择

作者

李国辉

南昌工学院 江西南昌 330108

江西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拥有丰富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展现出新的价值。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发展的矛盾在一些地区比较突出,特别是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往往缺乏协调。江西的乡村不仅承载着红色历史记忆,而且在自然生态方面也具有山多林密、水系广阔的特点,因此探索红色文化如何引领乡村生态振兴,既是地方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学术问题。近年来,江西不少地区已经尝试通过红色旅游带动生态农业、通过村规民约融入红色精神来推动绿色治理,但这些实践往往还存在成效不够稳定、村民参与度有限等问题。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从江西地区的案例出发,分析红色文化与生态振兴的结合机制,总结出较为可行的路径选择,为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江西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的结合基础

1.1 江西红色文化的独特资源优势

江西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井冈山、瑞金、于都等地,承载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斗争的历史记忆。这里不仅有众多革命旧址、纪念馆、烈士陵园,还有传颂至今的红色故事和口口相传的革命歌谣。红色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历史意义,更在于其精神力量,它所倡导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勇于牺牲的价值观,能够成为乡村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尤其在当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这些红色资源可以作为独特的文化资本和教育资源,与生态建设结合,激发村民的身份认同和参与热情。红色文化的独特性还在于,它与江西的自然环境紧密相连,许多革命遗址坐落于山林之间,天然形成了“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的空间格局,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基础。

1.2 江西乡村生态现状与问题

江西乡村的生态环境总体上保持较好,森林覆盖率高,水资源丰富,良好的自然禀赋使其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绿色发展的潜力。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乡村旅游业的兴起,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部分乡村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过于注重短期经济收益,忽视了生态保护,出现了垃圾处理滞后、水土流失加重、农田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现象。此外,红色旅游热虽然带动了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生态压力,比如景区周边交通压力增加、噪声污染、游客集中造成的环境负担。这种矛盾表明,江西乡村在生态保护方面仍然面临较大的挑战,如果不能将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相协调,长远发展就会受到制约。

1.3 红色文化与生态振兴的内在契合性

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在许多方面高度一致。革命先辈在艰苦岁月中形成的勤俭节约、保护资源、尊重自然的观念,与今天强调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比如,井冈山时期红军的生产实践,强调因地制宜、依靠自然条件来解决生活与作战问题,这种理念可以为当代生态农业提供启示。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红色文化不仅能作为生态治理的精神动力,还能通过制度嵌入来发挥实际作用。例如,村规民约中可以加入红色文化元素,借助红色故事和革命传统教育村民树立环保意识。同时,红色文化在推动乡村社会治理方面也具有独特优势,它能够增强村民之间的凝聚力,形成共同遵守的生态规则。这种精神层面的引导,使得乡村生态振兴不仅仅依靠外部政策推动,而是内生地形成社会共识和行动自觉。

2 红色文化引领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路径

2.1 红色文化教育与村民生态意识提升

乡村生态振兴的核心在于村民的积极参与,而这种参与的前提是生态意识的提升。江西的红色文化为生态教育提供了极佳的资源。通过把红色文化与生态文明教育结合,可以让村民更容易接受生态理念,也能增强他们对生态保护的认同感。在井冈山某村,就设立了一个“红色文化与生态文明讲习所”,邀请本地的老党员讲述当年红军节约物资、保护耕地的故事,同时由农业技术人员结合现代生态农业知识进行讲解。这样一来,村民不仅听到了革命传统的故事,还学习到了科学的环保知识。讲习所还组织了“田间课堂”活动,在农忙时节带领村民实地操作,比如学习如何减少化肥施用、如何利用秸秆还田。通过这种课堂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村民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和提升生活质量是一致的。可以说,红色文化在教育层面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它把抽象的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村民熟悉和易于理解的语言,从而实现了知识传递与精神感染的双重效果。

2.2 红色旅游与生态产业融合发展

江西乡村生态振兴的另一个关键路径,是通过产业发展来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红色文化资源为乡村旅游提供了独特的内容,而生态资源则为旅游注入了绿色体验,两者的结合可以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在瑞金的一个村庄,当地把红色旧址和生态农业结合,推出了“红色旅游+绿色农耕”的一体化项目。游客在参观红军旧居和革命博物馆之后,可以到村里的稻田认领一小块土地,参与插秧、割稻等农事体验。村里还举办“红军农事节”,让游客在重温红色历史的同时感受农耕乐趣。这种模式不仅让游客停留时间更长,还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据统计,村庄通过这一模式吸引了每年约五万人次游客,村集体收入增长了 15% ,有机农产品的销量提高了 30% 以上。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使村民在经济收益中直接受益,他们更有动力去维护生态环境,保持农田的绿色和整洁。红色文化与生态产业的结合,不仅是一种经济创新,更是推动生态保护的有效手段。

2.3 红色文化引导生态制度建设

制度是保障生态振兴可持续的根本,而红色文化为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提供了精神支撑。在江西一些乡村,村规民约中专门加入了红色文化元素。例如,在于都某村,村里建立了“红色党员生态守护队”,由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负责监督垃圾分类、水源保护和河道整治。他们不仅每天进行巡查,还会在村民大会上通报情况,用红色故事来说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比如在一次会议上,村支书引用了红军在长征途中保护林木和水源的故事,提醒大家乱砍滥伐的危害。这样的制度建设,既有红色精神的激励,又有具体的执行机制,村民更愿意遵守。长此以往,村庄的垃圾乱堆放问题明显改善,河道水质也逐渐清澈起来。红色文化在这里不仅是一种象征,更是制度执行的力量来源。

2.4 红色文化推动乡村生态公共空间建设

公共空间的建设是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环节,而红色文化可以为其提供独特的主题和内涵。在安远县的一个村庄,当地将一片荒废的空地改建成“红色文化生态公园”。公园里种植了本地的常绿树木和花卉,同时建有红色故事碑墙、革命雕塑和文化长廊。村民可以在这里休闲、散步,也可以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更重要的是,这个公园成为了村民接受生态教育和红色教育的场所。学校会组织学生到公园里开展劳动实践,听老党员讲红色故事,学习环保知识。村民在这里聚集时,也会自觉维护环境卫生,不乱丢垃圾,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带有红色意义的公共空间,破坏环境就是对先辈的不尊重。这种公共空间的建设,把红色文化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村庄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

3 江西经验的推广与挑战

3.1 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江西在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振兴结合方面的探索,已经呈现出一些值得推广的经验模式。首先是“红色教育+生态培训”的模式。通过把红色文化教育与生态文明知识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升村民的环保意识。这种方式避免了单纯依靠外部政策推动的弊端,让村民在精神上产生认同感,从而形成持久的内在动力。其次是“红色旅游+绿色农业”的产业融合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拓展了红色旅游的内容,还增加了生态农业的附加值,使得文化体验和生态体验能够相互支撑。游客既能感受到革命历史的厚重,又能享受到绿色农产品的品质,这种模式在提升村庄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推动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最后是“红色制度+生态治理”的模式。通过村规民约和党员带头,把红色文化融入生态管理机制,使制度更有执行力,村民更愿意遵守。三种模式各有特点,但都强调了文化与生态的深度融合,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3.2 面临的现实挑战

尽管江西的经验可供推广,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不少挑战。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红色文化开发过度商业化。在一些地方,红色旅游被过度包装,商业气息浓厚,导致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被削弱。游客更多是消费而不是学习,村民也容易把发展目标局限于短期经济收益。第二个挑战是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随着游客数量增加,交通压力、垃圾处理、噪声污染等问题随之而来,如果管理不到位,反而会损害生态环境。第三个挑战是村民的长期参与度不足。虽然一些村庄建立了制度和组织,但村民真正主动参与的比例仍然有限,部分人依然把生态保护看作政府的事情,而不是自己的责任。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江西模式的推广就会受到限制。

3.3 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挑战,需要提出一些对策来保证红色文化引领生态振兴的可持续性。首先,要平衡文化开发与生态保护,避免过度商业化。政府和村庄应制定红线,明确哪些区域可以开发,哪些区域必须严格保护。其次,要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特别是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于那些为保护生态而放弃部分经济收益的村庄,应该给予财政补助或产业扶持,以弥补他们的损失。再次,要培育本地人才和青年干部,让他们成为红色文化与生态建设的推动者。比如鼓励返乡大学生参与乡村治理,把新知识和红色传统结合起来。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增强村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让红色文化真正成为乡村生态振兴的内生动力。

4 结论

江西的实践表明,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态振兴之间具有高度契合性。通过教育提升村民生态意识,通过产业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通过制度建设确保治理长效,以及通过公共空间营造增强文化认同,红色文化已经成为推动生态振兴的重要力量。但在推广过程中,也必须警惕过度商业化和生态压力问题。未来应继续强化政策支持和人才培养,使红色文化真正成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涛.东北抗联红色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振兴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24.DOI:10.27757/d.cnki.gmdjs.2024.000398.

[2]郭伟智.传承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路径方法研究[J].公关世界,2023,(12):49-51.

[3]孙溪晨.红色文化助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23.DOI:10.26988/d.cnki.gcdzu.2023.000291.

2024 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江西省数字人文视域下“一带一路”红色文化高质量共建研究)(项目编号:HSWH24068); 2024 南昌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促进南昌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YJ20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