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结构化习作教学中篇章结构的构建策略

作者

梅丰琴

重庆市潼南区人民小学校 402660

1.引言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在小学阶段,习作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基本逻辑与形式规范,使文字表达兼具流畅性与条理性。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已意识到结构化习作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中仍存在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象。学生习作常表现出逻辑不清、层次混乱、段落衔接突兀等情况。本文以优化篇章结构构建策略为目标,从教学理念、活动设计、评价体系等方面展开分析,探索操作性强的提升路径,助力学生形成清晰完整的表达逻辑。

2.基于小学语文结构化习作教学中篇章结构的构建策略的意义

有效构建篇章结构能激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文字表达并非孤立词语的组合,而是需要思想内在逻辑的牵引。结构化习作强调文章的整体框架性与段落承接性,迫使学生在落笔前梳理思维脉络。这一过程对提升逻辑思维深度与语言表达组织性具有催化作用,使学生逐步建立从零散表达到系统输出的能力迁移路径。

明确的结构意识能增强表达的目的性与可读性。当学生理解开头点题、中间分层叙述、结尾总结深化的基本框架时,其表达更聚焦、更完整。结构化为思维成果提供了可视化的表达载体,避免了词句的堆砌与意义的游移,促使书面表达由情感抒发的随意性走向逻辑建构的有序性,实现写作功能的进阶发展。

3.基于小学语文结构化习作教学中篇章结构的构建策略的问题

3.1 忽视认知差异的结构设计机械性

部分教师过度追求结构的范式统一,将“总分总”等形式固化为唯一模板灌输给学生,忽视个体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多样性。低年级学生习惯片段式、具象化的表达,而抽象的层次划分可能引发畏难情绪。统一结构模板虽简化了教学难度,却可能导致内容服务于形式,弱化学生的表达意愿和创造潜力。习作学习沦为机械填空,无法真正内化成有意识的表达策略。这种结构性束缚无形中削弱了写作的生命力,未能使结构成为服务于意义呈现的有效工具。

3.2 评价反馈中对结构性反思引导的缺失

目前的习作评价多聚焦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或内容的情感性,对篇章内部逻辑组织效果的审视较少被纳入核心评价维度。如结构设计是否清晰支撑主旨?段落承接是否自然流畅?层次划分是否合理?此类结构性问题常不被关注,仅简单以“条理不清”“结构杂乱”等模糊评语点出。评价的模糊性与结构指向的缺失导致学生难以明确感知自身在结构性能力上的短板。缺乏具体、可操作的结构改进引导,导致学生重复原有表达习惯,限制了篇章逻辑能力的实质提升。

4.基于小学语文结构化习作教学中篇章结构的构建策略的对策

4.1 构建以思维导图为核心的可视化结构建模

在《推荐一个好地方》的习作训练中,指导学生使用多层级思维导图建立表达框架。以推荐地为核心圈,引导学生发散思考特色景点、娱乐活动、美食体验等分支方向,并对分支进行二级分层描述(如“特色景点”可细化成视觉特色、历史文化特色等)。这一视觉化的结构建模过程,将抽象布局思维转化为具象图示。学生可直观审视分支关联性与逻辑合理性,逐步内化“围绕中心 $$ 分层细化 $$ 并列互补”的表达逻辑。

通过思维导图的反复修改与应用,学生建立“整体规划 $$ 逐项充实”的写作习惯。在《推荐一个好地方》中,引导学生先明确图框中“美食推荐”与“自然风光”属于并列支撑关系,而非主次混杂;思考“趣味体验”下多个项目是否逻辑独立。视觉化工具将结构关系具象呈现,使学生清晰认识到段落设置的逻辑依据与功能差异,避免内容堆叠与意义混同。通过图示与文字的同步生成与不断迭代修正,学生逐步形成系统布局的表达自觉。

4.2 实施分层递进的“观察-思考-整合”片段融合策略

针对《写观察日记》主题,通过分阶段的递进训练将零散的观察素材转化为结构完整的语篇。设置“事实描述”、“情感投射”、“过程演进”三级片段练习,要求学生每次聚焦单一表达目标:如“事实描述”阶段仅记录植物生长中的可见变化,“情感投射”阶段表达面对变化的情绪反应,“过程演进”阶段通过时间词串联各事件间的关联。层次剥离的阶段性练习帮助学生逐步建构复杂叙述逻辑。

在片段整合阶段,使用时间轴或事件流程表作为融合工具。将“豆芽成长日记”中各观察点依据时间变化标注于轴线,区分萌发期、生长期、变化期等关键节点,梳理同一节点上的客观变化与主观体验的关联关系。引导学生在合并节点时识别内容的时序性主次关系与因果关系,建立“时间线 $$ 事件链 $$ 情感线”的多维结构逻辑。反复的分层记录与有序整合训练,能系统培养学生的结构化组织意识,最终形成自然融合时序逻辑与主题意义的表达习惯。

5.结束语

小学语文结构化习作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有序思考与逻辑表达的能力自觉。篇章结构并非僵化框架的套用,而是写作思维结构化在语言层面的映射。面对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与多元性,教学策略需更具包容性与操作性。以可视化工具为支撑、以分步分层训练为路径,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结构意识与布局能力。教学评价应指向结构性反思能力的提升,通过反馈的精准性与可操作性推动学生的深层次改进。当结构优化成为学生的内生动力而非外在要求时,其表达能力才能实现质的跃升,最终达成思维逻辑与语言表达的和谐统一,真正服务于思想的有效传播与情感的深度表达。

参考文献:

[1] 王丽华.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研究[J]. 语文教学通讯, 2021(12): 45-48.

[2] 张伟, 李芳. 结构化写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 小学语文教师, 2020(5): 32-35.

[3] 陈明.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习作教学策略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3): 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