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持续性” 视角下非遗技艺保护工作的长效机制研究
苏日巴特
内蒙古包头市石拐区文化馆 014000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内蒙古非遗技艺面临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双重挑战,作为游牧文化代表,其马具制作、长调民歌等传统正遭遇传承断层与生态变迁。城镇化加速和青年外流导致技艺传承弱化,急需建立现代保护机制。现有研究多关注静态保存,缺乏对文化生态、传承主体与制度协同的系统探讨。本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内蒙古非遗保护中传统与现代的适应矛盾,提出文化空间整体保护与社区参与治理路径。旨在构建三位一体保护机制,缓解非遗"博物馆化",并为民族地区文化治理提供可复制经验。研究聚焦:解析游牧文明转型中的技艺困境;论证活态传承与社区参与的关联;设计政策与市场协同的制度方案,推动非遗从抢救记录转向系统治理,实现《非遗公约》的"确保生命力"目标。
二、内蒙古地区非遗技艺保护现状与问题
2.1 内蒙古非遗技艺的主要类型与分布
内蒙古非遗技艺体现游牧文化特色,分为三类:生产生活技艺(如蒙古包营造、马具制作)服务于草原游牧,随定居工程逐渐萎缩;表演艺术(如长调、呼麦)因旅游推广获得传播,但面临商业化冲击;传统工艺(如刺绣、皮革雕刻)因兼具审美与实用价值,在现代衍生品开发中展现活力。三类技艺分布交叉,反映文化整体性。东部以畜牧业技艺为主,西部发展出适应干旱环境的特色技艺。随着保护条例修订,碎片化区域正整合为系统性保护区,社区参与式传承使部分濒危技艺呈现复苏。
2.2 当前保护工作的成效与不足
内蒙古非遗保护在政策与社会参与下成效显著,但仍存挑战。2025 年新《条例》实施后,通过文化生态保护区整合资源,形成区域性保护网络,如科尔沁、阿拉善等地,缓解了传统技艺与现代化的冲突。社区参与机制使非遗传承从个体转向群体,如鄂温克族的桦树皮制作技艺通过“ 家庭作坊
合作社” 模式带动产业发展。
然而,结构性矛盾突出:技艺保护策略忽视游牧文化整体性,如马具制作仅注重实物保存,忽略其与牧马技术、生态的关联;市场化开发存在过度商业化风险,如马头琴表演为迎合观众简化技法,削弱本真性。青年参与度提升但职业化渠道缺失,传承人认定重技艺轻文化解释能力,影响文化传播。
三、可持续性视角下的非遗技艺保护机制构建
3.1 可持续性保护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可持续性视角下的非遗技艺保护机制构建,需要以文化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核心,兼顾传承主体的代际延续与制度保障的协同效能。这一理论框架的构建基于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社区参与的活态传承体系,以及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机制。从文化生态学视角来看,非遗技艺作为特定环境下的文化实践,其存续依赖于“ 人—技艺—环境” 的有机互动关系[1]。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便是典型案例,其保护不仅涉及工具制作技术的传承,更需要维护与之相关的牧马知识、草原生态认知等系统性知识链。这种整体性认知突破了传统保护模式中“ 重技艺轻语境” 的局限,为可持续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
制度保障层面需处理政策规制与市场机制的辩证关系。一方面,2025年修订的《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通过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强化了空间保护的法律效力;另一方面,过度依赖行政手段可能导致保护工作缺乏内生动力。可持续性保护要求建立弹性治理框架,例如在锡林郭勒盟试点实施的“ 非遗工坊认证制度” ,既通过标准制定保障技艺本真性,又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激励创新。郭丽提出的“ 有法” 保护与“ 无法”发展辩证关系[7],在此实践中得到印证——政策规范为技艺传承设立底线,而市场机制则为适应性创新提供空间。
3.2 内蒙古地区非遗技艺保护的长效机制设计
内蒙古非遗保护需构建“ 空间—主体—制度” 三维联动机制。文化空间上,突破单一技艺保护,建立整体性模式,如将马具制作技艺扩展至相关牧马知识体系。2025 年修订的《保护条例》通过生态保护区划设实现非遗与环境的协同保护。传承主体上,推行“ 社区传承人培养计划” ,如锡林郭勒盟“ 非遗工坊+职业教育” 模式,结合职业认证提升青年传承意愿。鄂温克旗通过双轨激励降低传承人平均年龄并促进文创开发。制度保障上,协调政策与市场关系,强化法律效力并建立市场化引导机制,如“ 技艺分级开发制度” ,区分核心工艺保护与衍生开发。数字化技术如“ 长调民歌三维动作数据库” 可提升远程教学效果,未来可应用区块链技术保护数字版权。技术手段应服务于文化延续,而非替代活态传承。
长效机制的运行效能需通过动态评估体系持续优化。建议构建包含文化生态适应性(
)、技艺代际传递率( )、社区参与度( )等指标的综合评价模型:
M=λ1ε+λ2T+λ3ε
其中权重系数 可根据不同技艺类型调整,如表演类技艺侧重 值,而手工艺类侧重 值。定期评估结果应反馈至政策调整环节,形成“ 监测—评估—优化” 的闭环管理。在阿拉善右旗的试点中,该模型成功预警毛毡制作技艺的社区参与度下降趋势,促使当地及时开展“ 非遗进牧区” 专项活动,有效恢复了技艺传承的社会基础。这种基于实证的治理模式,为民族地区非遗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管理工具。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基于可持续性发展理论框架,系统考察了内蒙古地区非遗技艺保护现状及其长效机制构建路径,得出以下核心结论:首先,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依赖于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维护,单纯技术性保护难以应对现代化进程中的适应性挑战。蒙古族马具制作等案例表明,只有将技艺与其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作为有机整体进行保护,才能维持其文化内涵与实践活力。其次,传承主体代际延续需突破传统师徒制局限,构建“ 社区参与 + 职业化培养” 的复合体系。鄂温克族桦树皮制作技艺的复兴证明,结合现代教育体系与市场化激励机制,能有效提升青年群体的传承意愿与创新能力。第三,制度保障需平衡政策规范与市场活力,通过文化生态保护区立法与分级开发制度的协同实施,既防止技艺异化又促进创造性转化。
着眼未来发展,建议完善传承人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多级认证体系,明确传承人的权利与责任。同时要特别关注年轻一代的创新型表达方式,让传统文化在"Z 世代"群体中焕发新生机。此外,可参考国际先进的"活态档案"保护模式,将技艺传承与社区发展有机结合,形成良性互动的文化生态保护体系。
研究的方法论启示在于,民族地区非遗保护需从“ 抢救性记录” 转向“ 预防性治理” ,通过早期干预避免技艺陷入濒危状态。这要求建立非遗项目的风险评估体系,对传承链脆弱性、文化生态敏感性等指标进行常态化监测。理论层面则需深化对“ 文化可持续性” 内涵的探讨,特别是在全球化 4.0 背景下,重新思考非遗技艺作为地方性知识在全球文化网络中的定位与价值。这些探索不仅有助于完善非遗保护的理论框架,也将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赋能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LIAO Li.Protec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linguistic culture resources and developing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J]. 《Ecological Economy》,2017,(3):254-260.
[2] 高媛.工艺美术类非遗衍生品设计及其开发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20,(18):106-107.
[3] 薛志勤.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辽宁农业科学》,2025,(2):42-47.
[4] 张慧. 我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述评[J]. 《古建园林技术》,202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