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C 总承包模式下工程监理的职责定位与全流程协同管理策略分析
王东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 身份证号:650102196710152110
一、引言
EPC 总承包模式,作为当前国际工程建设领域的主流模式,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有效减少项目各环节之间的协调壁垒,显著提升项目整体的管控效率。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EPC 模式在能源、交通、建筑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占比逐年提升,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EPC 模式下,工程监理的职责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监理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然而,当前在实际操作中,工程监理的职责界定尚不够明确,协同机制也尚未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监理作用的充分发挥,影响了项目的高效推进。
二、EPC 总承包模式的核心特征与监理职责定位的特殊性
2.1 EPC 总承包模式的核心特征
EPC 模式以“ 一体化管控” 为核心,有三大特征:责任主体单一,总承包商对项目全生命周期负责,简化业主管理界面;流程衔接紧密,设计与采购、施工深度融合,可并行作业;风险管控集中,总承包商需统筹应对各类风险,对管理能力要求高。
2.2 EPC 模式下监理职责定位的特殊性
与传统模式相比,EPC 模式下监理从“ 施工监督者” 变为“ 全流程管控者” 。设计阶段参与评审提优化建议;采购阶段监督质量标准、流程和供应商资质;施工阶段兼顾监督与协同;竣工阶段参与验收与归档。同时,监理还协助业主进行合同管理与风险预警。
三、EPC 模式下工程监理职责定位的核心内容
3.1 设计阶段:前置性管控与优化建议
设计阶段是EPC 项目源头,监理要做好三项工作:审查设计方案合规性,避免后期返工;协同设计优化,从施工工艺和成本控制角度提方案;监督设计变更,评估影响确保符合规划。
3.2 采购阶段:质量管控与流程监督
采购影响工程质量,监理核心职责有:审核供应商资质;监督采购合同,避免纠纷;管理进场验收,杜绝不合格产品使用。
3.3 施工阶段:过程监督与协同协调
施工阶段是监理工作的重点,职责涵盖:一是施工方案审查,审核总承包商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重点关注危大工程的安全保障措施;二是现场过程监督,通过旁站、巡视、平行检验等方式,监督施工工艺执行情况,及时纠正违规操作;三是多方协同协调,协调总承包商与分包商、设计单位、设备供应商之间的工作衔接,例如解决施工与设计冲突、设备安装与土建施工交叉作业等问题。
3.4 竣工阶段:验收管控与资料审核
竣工阶段监理需履行验收监督与资料审核职责:一是参与分部分项工程验收、单位工程竣工验收,核查工程实体质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与规范标准;二是审核竣工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包括设计文件、施工记录、检测报告、变更签证等,确保资料与工程实体同步;三是协助业主进行竣工结算审核,核对工程量与造价,保障结算的合理性。
四、EPC 模式下工程监理全流程协同管理现存问题
当前 EPC 模式下监理协同管理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一是职责边界模糊,部分业主将监理职责过度压缩,或总承包商对监理工作配合度不足,导致监理难以有效开展全流程管控;二是协同机制缺失,业主、总承包商、监理、设计单位等多方主体缺乏常态化沟通平台,信息传递滞后,易引发设计与施工脱节、采购与施工不同步等问题;三是技术支撑不足,传统监理手段难以适应 EPC 项目全流程管控需求,在设计方案模拟、供应链跟踪、施工过程动态监测等方面缺乏数字化工具支持。
五、EPC 模式下工程监理全流程协同管理策略
5.1 明晰权责边界,完善合同约定
以合同为核心明确各方权责:在 EPC 合同中单独列明监理的职责范围,涵盖设计、采购、施工全阶段;约定总承包商的配合义务,如及时提供设计文件、采购计划、施工方案等资料;建立监理与业主的沟通汇报机制,明确重大问题的决策流程,避免权责交叉或真空。
5.2 构建多方协同机制,畅通信息传递
建立 “ 业主 - 监理 - 总承包商 - 设计单位” 四方协同管理体系:一是定期召开协同会议,每周召开进度协调会,每月召开质量安全专题会,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问题;二是搭建共享信息平台,运用 BIM 技术、云平台等工具,实现设计模型、采购清单、施工进度、检测数据等信息的实时共享;三是建立问题闭环机制,对协同中发现的问题明确责任主体、整改时限,由监理跟踪落实整改情况。
5.3 运用数字化技术,赋能全流程管控
借助数字化工具提升监理协同效率:一是在设计阶段运用 BIM 技术进行碰撞检测,提前发现设计中的管线冲突、结构矛盾等问题;二是在采购阶段运用供应链管理系统,对设备材料的采购进度、物流信息进行实时跟踪;三是在施工阶段采用视频监控、物联网传感器等设备,对施工现场的人员、机械、质量安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实现 “ 线上 + 线下” 协同监督。
5.4 强化队伍建设,提升综合能力
针对 EPC 模式对监理的复合型要求,加强监理队伍建设:一是开展专项培训,涵盖 EPC 合同管理、BIM 技术应用、全流程风险管控等内容;二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监理人员考取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等资格证书,提升综合素养;三是组建专业监理团队,根据项目特点配备设计、采购、施工等领域的专业人员,满足全流程协同管理需求。
结论与展望
EPC 总承包模式下,工程监理的职责定位已从传统的施工监督转向全流程管控,其核心在于通过明确权责、强化协同、技术赋能,实现项目各环节的高效衔接。当前,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与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未来监理工作需进一步向智能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一方面,深化 AI、大数据等技术在监理中的应用,实现风险自动预警、质量智能评定;另一方面,探索监理与全过程工程咨询的融合路径,提升项目整体管控水平,为 EPC 模式下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覃孝辉. EPC 总承包项目工程造价控制要点探究[J]. 低碳世界,2025,15(08):169-171.DOI:10.16844/j.cnki.cn10-1007/tk.2025.08.060.
[2]吴成名.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暂列金额设置的对比实证分析[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5,24(14):187-189.DOI:10.20080/j.cnki.ISSN1671-3362.2025.14.063.
[3]杨天炜. EPC 总承包模式下建筑工程项目协同管理机制研究[J].建筑,2025,(07):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