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宜昌肥鱼在高校食堂的烹饪应用与创新发展

作者

冯强

三峡大学饮食服务中心 443002

宜昌的滋味,是长江水与武陵山共同谱写的味觉诗篇。这片神奇的水土,孕育出令人魂牵梦萦的至味珍馐。从石磨懒豆花的清爽到夷陵土鸡汤的醇厚,从土家抬格子的豪迈到清江鱼头的鲜甜,每一道菜都承载着这片土地的独特风味。而长江肥鱼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其肉质细腻、脂肪分布均匀,炖煮后汤色如乳,每一口都饱含江水的灵气与大地的深情。宜昌的味道,是江水与山风的私语,是岁月与人文的沉淀,在味蕾上绽放出永不褪色的风雅。

将宜昌美食带进高校食堂,能让古老的美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让宜昌美食的独特技艺和文化内涵得以传承,借助创新思维与科研力量,可对传统美食进行改良与创新,推出更具现代特色的新菜品,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与喜爱,使宜昌美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长江穿城而过,为宜昌提供了丰富的水产资源,湿润的气候、充沛的雨量,造就了肥鱼独特的生长环境。长江肥鱼以其细腻的肉质和丰富的营养,成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

研究表明,宜昌肥鱼富含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DHA 和EPA)以及多种微量元素。每100 克肥鱼肉中含有约18 克蛋白质,脂肪含量适中且多为有益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这些营养成分对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大学生尤为重要,能够支持脑力活动和体力消耗。

宜昌肥鱼的肉质特点决定了其独特的烹饪价值。鱼体肌肉纤维细腻,脂肪分布均匀,尤其是腹部脂肪层厚实,这种特殊的组织结构使其在加热过程中能够保持鲜嫩多汁的特性。作为高校食堂,则需要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对肥鱼的烹饪工艺进行适当改良以适应规模化生产的需求。

以最经典的肥鱼豆腐汤为例,传统做法强调“一煎二炖”的工艺,我们在食堂实际操作中可以优化,先将肥鱼煎至表面微黄,炖煮时采用“沸水快冲”法,将煎好的鱼块直接倒入沸腾的水中,大火保持沸腾状态 15 分钟,这样能快速乳化脂肪,形成奶白色的浓汤。又比如清蒸肥鱼,腌制时采用“干腌法”,即先用厨房纸吸干鱼身水分,再薄薄地抹上一层盐和料酒,静置10分钟后用清水冲净,这样处理既能去腥又不会让鱼肉过咸,蒸制时采用“分段蒸法”,先用大火蒸 3 分钟使表面蛋白质凝固,再转中火蒸 5 分钟,最后关火焖2 分钟。这种方法能更好地保持鱼肉的嫩度。

当然,这只是传统肥鱼在高校食堂里的“改良版”,高校食堂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基于肥鱼的特性,我们可以开发以下几个创新方向:首先是便捷化产品,如“即食肥鱼块”,烹制熟后,根据同学们的需求配上调味料即可食用;如“益智肥鱼套餐”,将肥鱼与核桃、黑木耳等健脑食材组合,配以糙米饭和西兰花,形成完整的营养组合,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如“肥鱼芝士焗饭”,将中西烹饪技法结合,用肥鱼替代传统的海鲜食材,搭配奶酪,既保留鱼肉的鲜美,又增加了奶酪的香气,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偏好。

在食堂菜的创新中,不仅要结合制作方式创新,还可以在菜品上进行创新,将宜昌地区的特色联动起来,可创新推出“茶香莼菜肥鱼冻”。该菜肴就是将传统肥鱼烹饪与茶文化、地方特色食材深度融合:选用宜昌本地无刺肥鱼中段,以清蒸保留原味后拆骨取肉,与三峡地区特有的莼菜嫩芽共置模具;取宜昌宜红茶汤与鱼骨慢火熬制 4 小时,滤出金黄茶汤后加入吉利丁片调至浓稠,按 3:1 比例与肥鱼肉糜混合,期间滴入柑橘精油去腥增香;莼菜提前用淡盐水焯烫后铺于模具底层,倒入茶香鱼糜后冷藏定型;脱模时以热毛巾敷模具外壁,使鱼冻完整滑落至青瓷盘中,表面撒炒制过的宜昌绿茶碎与莼菜花点缀;佐以由宜昌橙皮、山胡椒与蜂蜜调制的蘸汁,既保留肥鱼“白若琼浆、入口即化”的特质,又融入茶香清冽、莼菜滑嫩的复合口感,同时利用莼菜富含的锌元素与肥鱼优质蛋白形成营养互补。

这种创新的制作方式突破传统肥鱼热食模式,通过低温凝固技术实现冷食化转型,适应高校食堂夏季清凉菜品需求;将宜昌地理标志产品,肥鱼、宜红茶、莼菜进行“三标联动”,强化地域文化认同;采用模块化预制工艺,肥鱼蒸制、茶汤熬制、莼菜处理可提前完成,现场仅需组装脱模,出餐效率提升,符合高校食堂快节奏供餐特点。

为了将宜昌肥鱼充分应用于高校食堂,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化。

一是烹饪工艺的智能化升级。引入自动煎鱼机器人、智能蒸柜等设备,实现标准化生产,智能设备不仅可以将烹饪时间误差减少,也可以在产品质量的统一上得到保障,显著提升出品的稳定性。

二是营养价值的精准化配比。借助营养分析软件,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设计个性化的肥鱼餐方案。比如为体育特长生增加蛋白质含量,为美术专业学生强化DHA 补充,为艺术类专业学生提供低脂高纤维等。

三是产业链的深度整合。与宜昌当地建立“高校 + 基地”直供模式,实现源头质量把控,稳定供货渠道,不仅保障了食材新鲜度,也能更好地控制成本。

通过以上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宜昌肥鱼完全可以在高校食堂开辟出独特的发展空间,成为连接地方特色与校园餐饮的优质载体,为提升高校饮食服务水平作出贡献。

当然,将宜昌美食完美地融入高校餐饮并非易事,一方面,熟练掌握传统技艺的师傅稀缺,另一方面,现代快餐文化盛行,且高校学生就餐时间紧凑,食堂师傅们更倾向于追求简单快捷的烹饪方式,对复杂,繁琐的流程和耗时的传统技艺缺乏兴趣;三是宜昌美食蕴含着深厚的地域文化,而高校老师来自不同地区,文化背景各异,对宜昌美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存在差异。

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可以与宜昌当地有名的餐饮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培养既懂传统技艺又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在文化推广方面应加强对宜昌美食文化的宣传教育,通过举办文化讲座、美食节等活动,让其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可以在食堂设置“长江鱼文化角”,通过图文展示肥鱼的生长环境、捕捞过程、营养价值等,增强学生的认知和兴趣,也可以邀请学生参与烹饪体验,提升接受度。

此外,要想让更多学生接受并喜欢肥鱼菜品,高校学生食堂还要结合现代餐饮理念,融入创新元素,既能掌握传统技艺,又能进行菜品创新。在口味改良方面,除了原味清蒸,还可以提供麻辣、酸菜、番茄等不同口味,满足各地学生的偏好;在食用便利性方面可以推出“无刺肥鱼系列”,虽然人工成本增加 15% ,但能显著提高食用安全性;在菜品开发方面,也可以将烹饪与食品科学、营养学、心理学等学科结合,打造更好的创意平台,开发更科学的菜品。

宜昌肥鱼在高校食堂的应用与创新,不仅丰富了校园餐饮选择,更为地方美食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途径。通过工艺改良、菜品创新和供应链优化,可以实现文化传承与餐饮服务的双赢。这一实践也为其他地方特色食材进入高校食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宜昌肥鱼必将在高校餐饮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作者简介:冯强 1978.10 男 湖北 宜昌 汉 大专 后勤管理员 中式烹饪技师 研究方向:宜昌本地特色菜与高校餐饮的应用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