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量关系” 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实践探索
金永华
重庆市长寿区桃源小学 415799
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 数量关系” 当作小学数与代数领域的核心主题,清晰要求学生“ 可从现实情境里提取数学信息,理解数量之间的关联” ,三年级处于学生从一步简单应用题过渡到两步正归一问题的关键时期,人教版教材借助“ 买3 个碗18 元,买8 个碗多少元” 等生活化问题作为载体,暗含“ 先求单一量、再求总量” 的逻辑,而这一逻辑的构建依靠学生对文字信息的精确解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侧重于解题步骤的传授,忽略了数学阅读的过程指导,致使学生大多时候因为漏读“ 照这样计算” 等关键表述、错误判断数量对应关系而出现解题失误。
一、三年级数量关系教学与数学阅读能力的内在关联
(一)数学阅读是解构数量关系的基础
数量关系并非直接在题目表面显现出来,而是隐匿于文字表述里的逻辑联系之中,就拿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 买碗问题” 来说,题目涉及了三层信息,有已知条件“ 3 个碗18 元” ,有限定条件“ 照这样计算” ,以及未知问题“ 8 个碗多少元” ,学生需要借助阅读去提取各个信息要素,接着判断“ 3 个与 18 元” 以及“ 8 个与未知价” 之间的对应关系,如此才能明晰“ 先求单价” 的关键逻辑。要是学生欠缺数学阅读能力,就容易出现“ 直接用 18 元乘 8 个” 这种错误,由此可见,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文字信息转化为数量关联的“ 解码” 过程,它是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条件。
(二)三年级认知特点决定阅读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朝着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时期,他们对于抽象的数量关系缺少直接的感知,需要依靠数学阅读把文字转变为可感知的具象载体,比如图形、表格之类的,就像学生阅读“ 买3 个碗18元” 这句话的时候,要借助阅读在自己的脑海里构建起“ 数量” 和“ 总价”之间的具象联系,当阅读“ 照这样计算” 的时候,要解读出“ 单价不变”这个隐含的规则。这样的一个过程契合三年级学生“ 从具象到抽象” 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可借助阅读训练一步步提升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达成“ 阅读能力” 与“ 数量认知” 相互促进的效果。
二、数量关系教学中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实践策略
(一)题图互译策略:搭建文字与直观的“ 转化桥梁”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具象思维占优势的特性,设计了“ 文转图—图释文”这种双向阅读训练方式,帮助学生把抽象文字转变为直观图形,接着借助图形反过来推导文字逻辑,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以“ 买碗问题” 的教学作为例子,一开始引导学生一句一句地阅读题目,用符号替换具象事物:把“ 3 个碗” 画成 3 个□ ,在其下方标记“ 18 元” ,把“ 8 个碗” 画成 8个□ ,在下方标记“ ?元” ,并且圈出“ 照这样计算” 来提醒自己“ 单价不变” 。完成“ 文转图” 之后,再让学生依据图形复述题意:“ 左边 3 个□ 对应18 元,右边8 个□ 和左边□ 的单价相同,求右边8 个□ 的总价钱”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借助“ 阅读—画图—复述” 的循环,提升了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还在直观图形里明确了数量对应关系,为后续推导解题思路打下基础。
(二)语言重构策略:深化关键表述的“ 语义解读”
在人教版三年级数量关系题目里“ 照这样计算” “ 同样的” 这类表述属于数量关系的“ 题眼” ,学生要借助语言重构把抽象表述转变为具体规则,教学期间设计“ 关键句拆解—同义转化” 的阅读训练,先是让学生阅读题目后标记关键句,像“ 照这样计算” ,接着引导学生把它转化成直白表述,比如“ 每个碗的价钱和之前一样,不会发生变化” ,最后关联数量关系,提问“ ‘ 不变的价钱’ 该怎么求?需要用到题目里的哪两个信息?”针对复合句式,采用“ 分句拆解” 的阅读方法,比如把“ 买3 个碗18 元,照这样计算,买 8 个碗多少元” 拆分成“ 第一句:了解到 3 个碗的总价,第二句:单价保持不变,第三句:求 8 个碗的总价” ,使学生在拆解过程中梳理清楚“ 条件—规则—问题” 的逻辑链,提高对数量关系的语义解读能力。
(三)结构拆解策略:建立条件与问题的“ 对应框架”
数量关系的关键要点在于“ 条件与问题的对应” ,三年级学生容易因为信息杂乱而致使逻辑出现断裂情况,此时可以借助表格工具来引导学生进行结构化阅读,设计“ 数量—总价” 对应表格,让学生在阅读题目之后自主去填写信息:在“ 碗的个数” 那一列填入“ 3 个” “ 8 个” ,在“ 对应的钱数” 那一列填入“ 18 元” “ ?元” ,等填写完毕后,引导学生去观察表格,提出问题“ 3 个和 18 元可求出什么?8 个要获取什么信息才可以求钱数?” 。借助表格的结构化呈现形式,学生可直观地看到“ 个数发生变化但单价保持不变” 的规律,明确“ 先求出单价、接着求出总价” 的解题思路,这样的阅读方式把零散的文字信息转变为有序的表格数据,可学生构建“ 条件—关联—问题” 的逻辑框架,提高阅读的严谨程度与逻辑条理。
三、结语
本研究围绕三年级数量关系教学中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展开实践,证实了数学阅读是学生解构数量关系的关键基础,也契合该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题图互译、语言重构、结构拆解三种策略,分别从直观转化、语义解读、逻辑梳理维度,为学生搭建了从文字信息到数量关联的桥梁,有效改善了学生漏读关键信息、误判数量关系的问题。未来教学中,可进一步优化策略的适配性,将数学阅读能力培养融入更多数与代数领域内容,持续助力学生提升数学核心素养,为其后续更高阶的数学学习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 朱心悦. 策略引领, 促进小学数学基本数量关系教学[J]. 成长,2024(11):106-108
[2]蓝海鹏.有效表征高效分析——小学数学正归一应用问题数量关系的六种分析方法[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4(7):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