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音乐为舟,摆渡农村中学生心理转折期的青春之河

作者

陈艳新

德惠市第二十八中学

音乐如同舟楫,能引领农村中学生渡过心理转折期的青春之河,本文旨在探讨音乐在此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与影响。

1 农村中学生心理转折期的困境

农村中学生正处于从童年迈向青少年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变化,让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敏感而脆弱。一方面,身体的发育使他们对自我形象产生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农村相对匮乏的物质条件,让他们在与城市同龄人对比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当看到网络上城市学生光鲜亮丽的生活,穿着时尚的衣服、使用最新的电子产品,而自己却只能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背着破旧的书包,这种强烈的落差感会在他们心中不断放大。

另一方面,家庭环境也给他们带来巨大压力。许多农村家庭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这些留守学生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与关爱,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在遇到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问题时,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有效的支持和引导,只能独自承受。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压力依旧沉重,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相对薄弱,学生们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难以得到及时解决,成绩不理想又进一步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同时,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与对未来的迷茫交织在一起。他们渴望独立,想要摆脱父母和老师的束缚,却又不知道该走向何方。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人生方向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意义何在,这种迷茫感如同浓雾,笼罩着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青春的河流中迷失方向。

2 音乐:心灵的渡船

音乐是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通用语言,它能够直击人心,触及人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音乐具有独特的疗愈和引导作用,是帮助他们度过心理转折期的有效工具。

从心理学角度看,音乐能够调节情绪。当学生们沉浸在欢快的旋律中时,身体会分泌多巴胺,让人产生愉悦感,从而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一首节奏明快的流行歌曲,如《少年》,其充满活力的旋律和励志的歌词,能够瞬间点燃学生们的热情,让他们暂时忘却生活中的烦恼。而舒缓的古典音乐,如班得瑞的《安妮的仙境》,则能平复他们躁动不安的心,帮助他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

音乐还具有强大的情感表达功能。青春期的学生们内心有许多复杂的情感,却常常不知道如何表达。音乐成为他们抒发情感的出口,他们可以通过演唱歌曲,将心中的委屈、困惑、喜悦等情感尽情释放。当他们唱响《父亲》这首歌时,对远方父母的思念之情得以倾诉;演唱《朋友》,则能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和渴望。这种情感的宣泄,有助于他们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

此外,音乐学习和表演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在学习乐器或声乐的过程中,每一次的进步,无论是学会了一首新曲子,还是在表演中获得了掌声,都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当农村中学生站在舞台上,用自己的歌声或演奏赢得观众的认可时,那种自信和成就感是其他事物难以替代的,这将极大地增强他们面对生活挑战的勇气。

3 搭建音乐之舟:实践与探索

为了让音乐真正成为摆渡农村中学生青春之河的渡船,需要在农村中学积极开展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从课程设置、社团建设、校园文化等多个方面入手,搭建起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重视音乐课的开设,确保每周有足够的课时。同时,丰富音乐课程的内容,不仅教授传统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歌曲演唱,还可以引入乐器教学、音乐欣赏、音乐创作等多样化的课程。例如,开设尤克里里、口琴等简单易学的乐器课程,让学生们能够亲手演奏音乐,感受音乐创作的乐趣。在音乐欣赏课上,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从古典音乐到现代流行音乐,从国内音乐到国外音乐,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社团建设是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培养音乐特长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成立合唱团、乐队、舞蹈社等音乐相关社团,定期组织社团活动和演出。合唱团在排练经典合唱曲目时,学生们通过团队合作,不仅提高了音乐素养,还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乐队的组建则让学生们有机会尝试不同乐器的配合,在演奏中感受音乐的魅力。这些社团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在音乐的世界中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

营造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同样重要。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在课间、午休等时间段播放优秀的音乐作品,让音乐充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举办校园音乐节、歌手大赛、器乐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音乐活动中释放青春活力。此外,还可以邀请专业的音乐人士到学校开展讲座、举办音乐会,为学生们带来更专业的音乐知识和艺术体验,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4 音乐之舟的远航:未来展望

当音乐之舟在农村中学的校园中稳稳航行,我们看到了学生们身上发生的积极变化。曾经自卑内向的学生,在音乐的滋养下变得开朗自信;那些迷茫困惑的心灵,在音乐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但这仅仅是开始,我们期待音乐之舟能够载着更多农村中学生,驶向更广阔的海洋。

未来,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给予农村音乐教育更多地关注和支持。企业可以通过捐赠乐器、资金等方式,改善农村学校的音乐教学条件;音乐院校和艺术团体可以与农村中学建立帮扶关系,定期派遣专业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为学生们提供更专业的音乐指导。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音乐教学课程,让农村学生能够接触到优质的音乐教育资源,打破地域和师资的限制。

我们相信,随着音乐教育在农村中学的不断深入开展,音乐之舟将成为农村中学生青春岁月中最温暖的陪伴。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顺利度过心理转折期,还将在他们的心中种下艺术的种子,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少风雨,都能以音乐为友,用音乐滋养心灵,收获幸福与成长。

在青春这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河流上,愿每一位农村中学生都能搭乘音乐之舟,穿越迷茫与困惑,驶向充满希望的远方,在音乐的陪伴下,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青春篇章。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心理疗愈功能,成为摆渡农村中学生心理转折期青春之河的有效载体。通过音乐教育实践的开展,不仅能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升自信心,更能滋养其精神世界。期待未来有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农村音乐教育,完善音乐教育体系,让音乐之舟承载着农村中学生的青春梦想,驶向充满希望的彼岸,为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盛悦.跨界交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音乐教学跨学科融合的有效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5,(13):74-77.

[2]孙星,刘永武.音乐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究[J].戏剧之家,2024,(29):172-174.

[3]岳珍珍.接受式音乐治疗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