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黄炎培育人观视域下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研究

作者

陈翰

民办四川天一学院 610000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技能,更需具备适应职业岗位的综合素养。然而,当前学生在职业认知、跨文化交际、团队协作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难以满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黄炎培育人观强调以“理想、道德、实践”为核心,倡导德技并修、知行合一,为高职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将其育人观引入应用英语专业培养,不仅可以丰富课程思政内涵,还能通过校企合作、模块化实践等途径有机融合专业技能与职业精神。

本研究依托“黄炎培育人观视域下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研究”项目,旨在:一是梳理黄炎培育人观的核心要义,二是分析我院应用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与不足,三是基于“三全育人”理念设计干预方案,四是通过问卷、访谈与实践跟踪评估干预效果。研究将从理论与实践双层面探讨育人观对职业素养建设的支撑作用,为高职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通过系统的实证研究,期望为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优化教学体系与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提供决策参考和实践范式。

二、文献综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还需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职业伦理意识以及团队协作与创新精神。然而,当前多数院校在培养过程中仍以语言能力训练为主,忽视了学生职业素养的系统塑造,导致毕业生在求职与岗位适应中存在职业认知不足、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

黄炎培育人观强调“德技并修、知行合一”,主张通过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养成与实践能力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引入黄炎培育人观,不仅可以深化课程思政内涵,强化学生的价值观塑造,还能通过校企协同、模块化实践等方式,将专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有机融合。已有研究表明,模块化实践教学能够有效改善高职英语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如问题解决与团队协作;而“课程思政”与职业素养建设的结合,也为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新路径。

本研究立足“黄炎培育人观视域下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研究”项目,旨在

1.系统梳理黄炎培育人观的核心内涵及对高职英语教育的启示;

2.基于问卷与访谈,剖析我院应用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与不足

3.构建融“理性观、爱情观、实践观”于一体的育人框架,并设计“三全育人”——校企合作与模块化实践相结合的干预方案;

4.通过实践跟踪与数据对比,评估干预措施对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提升效果。

研究过程中,首先将在理论层面对黄炎培育人观与职业素养核心要素(认知、技能、道德与创新)进行交叉建模,形成明确的研究框架;其次,借助定量问卷与定性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呈现学生在职业意识、跨文化交际与实践能力方面的特点;再次,通过校企合作项目与模块化实践课程,实施针对性干预,并结合“三全育人”理念,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最后,以前后测数据为依据,对干预成效展开多维度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建议。

通过本研究,期望在理论上丰富高职英语人才培养的育人观体系,在实践上为课程设计、校企协同育人及师资培训提供可复制的模式与经验,从而助力学生成为既懂英语语言、又具备职业核心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三、理论框架

(一)黄炎培育人观的三维视角

黄炎培育人观强调“德技并修、知行合一”,可分为理性观、爱情观和实践观三个维度。理性观主张将专业知识与批判性思维并重,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与学习能力;爱情观强调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热爱与责任感,引导其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观则倡导通过校企合作与模块化实践,将课堂学习与真实情境相结合,以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团队协作能力。

(二)职业素养的核心要素

职业素养核心要素包括职业认知、技能掌握、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四方面。职业认知指学生对行业发展趋势与岗位需求的准确把握,为职业规划奠定基础;技能掌握涵盖英语语言能力与跨文化交际技能,是胜任外语相关岗位的关键;职业道德强调诚信、规范与团队精神,是职场立足之本;创新意识要求学生具备持续学习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职业环境。

四、研究设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与样本选

本研究以四川天一学院应用英语专业在读各年级学生为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最终回收有效问卷 60 份,访谈样本 20 名。样本覆盖性别、专业方向和实习经历等维度,确保研究结果具有代表性与推广价值。

(二)数据收集工具

1.问卷:基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研究成果设计,参照对职业认知、技能掌握、职业道德与创新意识四要素的测量指标,形成包含25 道《职业素养现状问卷》。

2.半结构式访谈:依据课程思政与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设计访谈提纲,就学生对黄炎培育人观中理性、爱情与实践三维要素的理解及实践体验进行深入访谈。

3.课堂及实践观察:参照模块化实践教学研究的观察要点,对校企合作及模块化教学环节进行现场记录,收集教学互动与学生行为表现数据。

(三)数据分析方法

1.定量分析:使用SPSS 26.0 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信度与效度检验,并通过配对样本t 检验比较干预前后职业素养得分变化,验证干预效果显著性。

2.定性分析:利用 NVivo 软件对访谈文本与观察记录进行编码,结合殷世东等关于课程思政话语体系的方法论,开展主题分析,提炼理性观、爱情观与实践观在育人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

3.三角验证:将定量结果、访谈主题与观察结论进行交叉比对,以增强结论的可信度与解释力,有效规避单一方法的偏误。

五、现状分析

针对四川天一学院应用英语专业 2021、2022、2023 三个年级共计 60 余名学生,通过问卷( )与访谈( )收集数据,对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进行了多维度剖析。

(一)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1.职业认知:学生对英语相关行业的岗位类型与发展趋势了解一般,平均得分3.10(满分5 分),仅有 25% 的学生对目标岗位职责有较清晰认识,反映出职业规划意识薄弱。

2.技能掌握:语言能力整体较好,其中听说读写平均得分达3.75,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分3.40,但面对真实商务场景模拟时表现紧张,流利度与应变力不足。

3.职业道德:诚信与协作意识较强,得分3.60;但在实习与小组项目中,仍存在推诿与沟通不畅的现象,个别学生对职业规范的理解停留于表层。

4.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分最低,仅2.85,学生在案例分析与问题解决环节缺乏突破性思维,往往依赖教材范式,难以形成个性化解决方案。

(二) 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是课程设计不足:现行课程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缺乏与行业岗位深度对接的实践模块,难以培养学生对职业环境的真实感知;二是校企合作有限:企业实习机会少,多数项目停留在观摩层面,未形成系统化的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三是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基于项目的团队协作与创新训练,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能力发展的需求。

综上,本院应用英语专业学生在语言技能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职业认知、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等方面仍显不足,有必要通过黄炎培育人观视域下的“三全育人”干预方案,优化课程和实践设计,以系统提升学生职业核心素养。

六、干预措施设计与实施

(一)校企合作项目

依托四川天一学院与本地教培机构、翻译服务机构共建实训基地,开展为期六周的项目式实习。学生以团队为单位,真实承担少儿英语教师、商务英语翻译等任务,定期接受企业导师点评与反馈,以提升其职业认知与实践能力。

(二)模块化实践教学方案

基于模块化框架,将实践内容划分为商务英语沟通、跨文化谈判、职业礼仪与团队协作等五个单元。每个模块包含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与微型项目任务,学生需撰写项目报告并进行课堂展示,以增强语言技能与创新思维。

(三)“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融入策略

在专业课程中系统嵌入思政元素,如在跨文化谈判模块中引导学生思考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在项目汇报环节强化团队协作与诚信观念,落实“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同时,邀请行业专家开展职业道德专题讲座,通过典型案例讨论,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四)实施与保障

项目实施前组织教师培训,解读黄炎培育人观与模块化教学要点;期间通过教学督导小组定期检查与调整;实施后期结合问卷与访谈评估学生在职业认知、技能掌握、道德素养与创新意识等维度的提升效果,为下一轮课程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七、效果评估与讨论

(一)定量评估结果

对60 份配对样本问卷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后发现,四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均有显著提升( p◻<◻0.05) )。其中,职业认知平均得分由3.10 提高至3.78;技能掌握由3.75 提高至4.15;职业道德由 3.60 提高至 3.92;创新意识提升最为明显,由 2.85 增至 3.60(均基于 5 分制)。总体职业素养综合得分从 3.33 提升至 3.86,表明干预方案在增强学生职业胜任力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定性分析与主题提炼

通过NVivo 对访谈与观察记录进行主题编码,提炼出以下关键影响因素:

1.职业认知增强:学生普遍反映,通过企业导师点评与真实案例模拟,对岗位职责与行业动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团队协作与职业道德:模块化项目中强化小组角色分工,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发遵守职业规范,提高了诚信与协作意识。

3.创新思维活跃:案例分析与角色扮演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多元思考,部分小组在跨文化谈判模块中提出了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体现了创新训练的成效。

(三)讨论

研究结果验证了黄炎培育人观中理性观、爱情观与实践观相结合的育人框架对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支持作用。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学生的职业认知与实践能力显著增强,与关于“课程思政”深化专业教学的研究结论相符;另一方面,模块化实践教学在提升创新意识方面效果尤为突出,支持了对高职英语创新素养培养的倡导。

八、结论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基于黄炎培育人观的理性观、爱情观与实践观构建育人框架,通过校企合作与模块化实践干预,有效提升了应用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认知、语言技能、职业道德及创新意识(t检验均达显著水平, p⨆<⨆0.05), 。研究既丰富了高职英语人才培养的理论内涵,也为“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操作模式。

针对性建议:首先,完善校企协同机制—深化实训基地建设,扩大企业导师参与度,强化项目式任务对接;其次、优化程与评价体系—在专业课程中常态化嵌入职业道德与创新实践模块,采用过程性与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最后、加强师资与资源保障—定期开展教师培训与教研活动,引入行业专家讲座与案例,构建校内外协同育人网络。

未来研究可从以下方面展开:一是扩大样本与跟踪周期,以验证干预方案在不同院校与专业中的适用性;二是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化职业素养诊断与个性化育人平台;三是深入探讨育人观各维度与职业能力提升的内在机制,为高职教育创新提供更坚实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施光欣, 陈树文.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内涵、依据和价值[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0(6):42-45.

[2]殷世东, 余萍, 张旭亚.课程思政话语体系的历史演进、课程论意义及其未来路向[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2, 5(2):95-106.

[3]孙展.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创新与学生素养提升[J].教育与研究, 2023,6(9):281-286.

[4]王蓓.基于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英语模块化实践教学研究[J].教育与研究, 2023, 6(11):67-72.

[5]陈燕军, 高海俐.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 述评与展望[J].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1):6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