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清河段)文化旅游经济研究
张艳
河北省清河中学 054800
清河县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东部,历史上是两条大运河穿境而过的“双运河”城市:隋唐大运河(永济渠)和京杭大运河(卫运河段)。其中,隋唐运河虽已埋藏于地下,但在清河境内流经长度达 29 公里,平均宽度 150 米;而京杭大运河作为河北与山东的界河,在清河流经长度为 18.9 公里,从油坊镇二哥营村入境,至渡口驿村出境,途经 12 个村庄。这两条运河共同塑造了清河作为千年古郡的独特文化基因和商贸传统,使其成为“运河文化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大运河清河段留下了丰富多样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构成当地发展文化旅游经济的核心资源。
一、清河县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方面的系统性实践。
通过重大项目推动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为文旅经济发展奠定基础。近些年来当地对油坊码头及险工进行保护修缮和环境治理以及考古勘探,这些实践活动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坚实基础。
1.大运河油坊码头遗址
油坊码头作为京杭大运河北段仅存的砖砌码头群,这些码头建于明朝弘治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年历史。2014 年经保护修缮后,现存 6 处功能各异的码头遗址,由北向南依次为煤炭码头、百货果品码头、粮食码头、运盐码头、渡口码头、客运码头,总长 93.8 米,高 10.2 米。
2.益庆和盐店遗址
清代道光年间山西盐商王海峰创建的盐业批发中心,盐店原占地近 10 亩,日销量达 3 万余斤,各地购盐车辆络绎不绝。如今复建的盐店博物馆复原了盐仓、售盐门店、账房等建筑,并陈列有重达300 公斤的秤砣等历史实物,建成了沉浸式体验的盐文化博物馆,见证了清河作为中国近现代盐业专卖制度起源地的重要地位。
3.朱唐口险工
该险工始建于清末,全长 961 米,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独特价值在于展现了四个历史时期(20 世纪初至 90 年代)的险工技术演变,材质包括抛石坝、干砌石及浆砌石坝、井柱网格坝、青砖砌三合土夯坝等不同类型。
4.贝州故城遗址
清河县葛仙庄镇的这一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 2000 米,南北宽约 1200 米),是宋代北方重要纺织基地,见证了清河作为“时尚羊绒之都”的产业历史渊源。
5.传统表演艺术文化与经济融合
依托省级非遗曦阳掌太平拳,由清河武术家协会牵头成立大运河武术联盟,举办大运河沿线城市武术邀请赛等大型活动,清河木板书、滕小圣的传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民间小调、跑旱船、四根弦等县级非遗项目。这种跨区域文化交流不仅弘扬传统武术,也促进了大运河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6.运河饮食文化
受益于南北商旅往来,清河形成了融合各地风味的码头美食文化,集中经营清河菜豆腐、八大碗、武氏烧饼等地方名吃。这些诞生于码头的特色美食至今仍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通过美食制作工艺展示与品尝体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旅游吸引力。
7.状元文化与宰相文化挖掘
清河在科举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全国 777 名文武状元中,清河独占 10 名(河北共 41 名),其中孙伏伽是我国科举史上第一位状元;东汉到五代更出现 20 多位宰相。该县计划对接中国民协争取命名“中国状元文化之乡”和“中国宰相文化之乡”,依托大剧院状元广场建设文化展厅,进一步丰富运河文化内涵。
二、运河沿岸的羊绒经济与文化的创意融合。
1.羊绒小镇文化旅游:羊绒小镇网红直播街、羊绒博物馆、智能针织工厂、新电商孵化中心于一体的时尚旅游区,整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游客可参与设计体验,见证“一根绒线到成衣”的全过程。创意设计赋能产品升级,为羊绒产品注入文化创意,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也通过文化叙事增强了品牌影响力。
2.文旅活动整合推广:2021 年,清河作为邢台市第五届旅发大会主会场,以“千年运河古郡,时尚羊绒之都”为主题,将运河文化遗产与羊绒产业资源整合呈现,获得与会人员和社会各界好评。这种“文化+产业”双品牌战略,有效提升了清河旅游的辨识度和吸引力。
三、从生态、旅游、文化、经济四个维度协同推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文旅经济体系。
1.旅游经济收益显著提升:游客规模与消费增长:大运河综合文化长廊景区自建成后,游客量稳步增长。2020 年数据显示,全年游客量达百万之众,双节长假期间,游客不仅有本地居民,还吸引了南宫、威县、临西及山东夏津等周边地区游客。沿岸村庄通过发展观光采摘农业,改变了单一农业结构,提高了村民收入。如油坊村苹果园引进 10 多个新品种,实现了错季成熟,既美化了环境,又创造了经济效益。
2.区域合作与市场拓展:联合山东临清、夏津等跨省毗邻地区,共建运河文化旅游区,推出“一票通”制度;融入“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省级旅游推广体系;开拓京津研学旅游市场,设计运河水利工程、非遗体验、考古探索等主题研学产品。
3.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严格执行滨河生态空间管控,保护运河自然生态基底;推广低碳旅游方式,设置自行车租赁系统、电动观光车等绿色交通;实施游客容量管理,避免超负荷运营对文化遗产造成破坏;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时监控水质、空气质量等指标。
结论:清河经验对平原县域的文化旅游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一是深挖地方文化特质,避免同质化开发;二是推动文化遗产与特色产业(羊绒)创意融合,形成叠加效应;三是注重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强区域协作,融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局。通过这些战略举措,清河有望成为全国大运河文化带“平原县旅游先行区”,为运河沿线类似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范式。
【参考文献】
1. 李靖、清河县地方志编委 《清河历史文化集萃》 团结出版社 2021 年
2. 清河县地方志编委 《运河记忆》 团结出版社 2021 年
3. 波音《粮食、运河与白银:从经济学角度看中国历史》中国工人出版社 2023 年 4 月
4. 夏坚勇 《大运河传》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5. 刘森林《中华遗产•人居典范书系:大运河》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5 年 4 月
注:邢台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课题批准号:XTSKFZ2024214 一般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