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教学的策略分析

作者

王金成

扎兰屯市蘑菇气镇中心校 162673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当立足核心素养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科学精神作为贯穿四大素养的核心要素,不仅是学生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支撑。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科学实验在科学教学中占比较大,科学实验通常以探究科学现象为主,具有一定的新颖度和趣味性,与小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强的心理特征相契合,受到许多学生的欢迎与喜爱。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兴趣成为首要任务,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能主动参与科学实验。为优化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教师可以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特点和兴趣偏好的前提下,调整科学实验形式,为学生创设更多自主探究机会,吸引其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全身心投入科学实验活动中,达到“做中学”的教育效果。

(二)培育学生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价值信念、思想态度和行为规范的统称,其在教学领域中体现为实事求是和严谨认真的态度,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勤于参加科学实验、总结正确的实验方法。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实验活动,引领学生经历提出假设、设计流程、交流讨论和验证设想的实验过程。借助完整化的学习流程,能激励学生坚持探索求真,提升思维的严谨性和创新性,有助于以积极的态度和责任心对待学习。

二、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的价值

(一)有助于学生自主发展

自主发展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含了学会学习与健康生活两大内容。“学习是学习者有意义的自主建构。”自主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教学,应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依靠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主理解的基础上习得知识、形成能力。同时,科学跨学科教学具有趣味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不仅能丰富科学教学内容与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主体精神,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二)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教育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旨在发展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为学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当在科学教学中整合不同课程资源,开展跨学科教学。科学跨学科教学不仅凸显了科学学科的本质,还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平台,让学生拥有了综合实践的机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教学的策略

(一)使用科学仪器,观察物质结构

科学仪器对开展科学研究有重要作用,越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越依赖更精密的科学仪器。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观察工具得到了创新,使放大镜与显微镜成为拓展人们观察视野的有效工具,帮助人们感受微小世界的奇妙。而探寻物质结构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生命现象本质和开启自然之门的有效助力。借助虚拟显微镜软件、电子显微镜等数字化工具,学生能直接观察到物质结构的图像,了解物质内部的结构信息,从而形成对物质结构的深刻认知。

(二)立足核心素养,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总领整个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因此想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应从源头入手,立足核心素养设计教学目标。具体来说,教师应在综合分析教材内容、学情、《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之“学段目标”中对各个学段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的描述,在“课程内容”中,对各个学段的“学习内容”也进行了明确的“内容要求”,同时还对各个学段提出了具体的“学业要求”,在附录 1“核心素养的学段特征”中,也对各个学段核心素养的特征进行了描述,这些都可以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提供参考。

(三)思维可视化:发展模型建构能力

模型建构是科学思维从具象到抽象跃迁的关键环节。在“生态系统”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双维可视化策略:一方面利用思维导图梳理“生物群落—食物链—物质循环”的平面关系;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制作“池塘生态系统”立体动态模型。学生分组使用透明亚克力板构建池塘立体结构,用不同颜色黏土区分水生植物、鱼类、微生物等生物要素,用灯带模拟能量流动方向。在模型调试中,学生发现“若移除分解者,有机废物将堆积导致系统崩溃”,从而深刻理解生态平衡的维持机制。这种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模型的实践,使学生掌握“用模型解释复杂系统”的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培育需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概念树实现知识结构化,依托证据链强化实证逻辑,借助可视化模型促进认知深化,三策联动构建“现象观察—概念整合—模型应用”的思维发展闭环。这种系统性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基于证据的推理能力、立足系统的分析能力和指向创新的批判能力,为其科学素养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科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涉及的科学知识相对简单,融合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运用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等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等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选择合适的生活情境素材,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制作等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等。

结语:综上所述,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贯穿于小学科学实验过程中,能优化学生探究体验,激活主动参与科学实验的兴趣,还可以丰富科学知识储备,增加实验经验积累,建构高效化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胡向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科学精神培养实践[J].华夏教师,2025,(18):84-86.DOI:10.16704/j.cnki.hxjs.2025.18.039.

[2]张燕霞.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探索[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5,11(19):84-86.

[3]陈炜熠.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J].江西教育,2025,(23):85-86.

[4]陈宏林.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5,(10):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