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思政课”为引领的小学全面育人新生态构建研究
李欢
重庆市城口县任河小学
摘要:“大思政课”进一步强化了立德树人育人理念的影响力,且更具有全面性。在“大思政课”背景下,小学的教育工作需要拓展教育领域,优化育人模式,从而推进小学教育的改革,深化素质教育理念。因此,本文借助文献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就以“大思政课”为引领的小学全面育人新生态构建路径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利用校社合作、促进家校合作、巧借活动开展、组织实践行动、生成多元评价等具体建议;旨在通过构建小学全面育人新生态,促进“大思政课”在小学教育中的有效渗透,优化校园环境与教育环境,对学生形成有效熏陶,促进学生在“大思政课”的影响下全面加强自身建设,获得全面提升,进而将学生培养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大思政课;小学;全面育人;新生态;构建路径
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明确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结合,以点带面、分层分类,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协同合作,注重资源整合,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切实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有效性,更好地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的指导思想。基于此,本文结合教育实践,探索了以“大思政课”为引领如何构建小学全面育人新生态。
一、利用校社合作,丰富思政资源
教师在以“大思政课”为引领构建小学全面育人新生态时,可以通过与社会合作,获得丰富的思想资源,从而使学生在资源辅助下强化对“思政”的理念,进而促进学生加强自我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素养。[1]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对文化的自豪感,教师就可以通过与社会的合作,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了解当地特色文化资源的建设情况,并将相关建设成果引入到校园或班级文化的建设中,使学生对当地特色文化有充分的了解,促进学生对当地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当地博物馆的合作,引导学生穿梭时空,了解当地的发展历史,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这样的方式下,“大思政课”就切实发挥了引领效用。当然,除了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挖掘,教师也可以通过与社会相关部门的合作,引导学生体验各式各样的职业,感受工作的辛苦等等,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利用校社合作,延展了思政资源的开发领域,促进了小学全面育人新生态的构建。
二、促进家校合作,优化思政环境
在“大思政课”的引领下,教师在构建小学全面育人新生态时,可以借助家校合作的方式,从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进行思政环境的优化,从而对学生形成多维熏陶,进而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2]
例如,为了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在获得家长的支持后,开展“良好家风促成长”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校和家庭都要参与进来。学校方面主要负责资源的支持、理论的指导和成果的检验,比如推荐《傅雷家书》《诫子书》等蕴含家风内容的书籍;家庭方面主要负责家风建设的落实、理论的学习和成果的自我评价,比如家长在遇到不知道如何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时,借助信息技术与教师沟通,获得具体的指导;等等。家校合作几乎涵盖了学生生活的75%,对学生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切实促进了小学全面育人新生态的构建。
三、生成多元评价,发挥指导效用
教师在基于“大思政课”的引领构建小学全面育人新生态时,要注意生成多元评价,从而强化评价的引导、激励等效用。这里的多元评价,包括评价内容的多元,评价方式的多元和评价主体的多元。
像前文中提到的“良好家风促成长”,评价的主体就包含了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另外,像在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时,教师还会邀请参与实践活动的相关社会部门进行评价,也丰富了评价主体。除此之外,在组织实践活动时,教师除了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评价之外,还会鼓励学生通过成长展示互相评价;也会建立学生的个人电子档案,记录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这其实就是评价方式和内容的多元化的具体表现。教师通过生成多元评价,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即时的引导,有效促进了“大思政课”在小学全面育人新生态构建的落实。
综上所述,本文从丰富思政资源、优化思政环境、融入课程教学、增强思政体验和发挥指导效用等角度,就以“大思政课”为引领的小学全面育人新生态构建策略进行了分析。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无论是“大思政课”的引领,还是全面育人新生态的构建,都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不仅对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有着积极意义,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可以为学生的长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和学校要重视在“大思政课”的引领下进行的小学全面育人新生态的构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学生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亚珍.传承“晋江经验”,助力区域“大思政课”建设——以“晋江经验”融入小学思政教育为例[J].教师,2024,(27):2+129-130.
[2]宋金奇.小学“大思政课”建设的逻辑遵循与创新路径[J].江苏教育,2024,(36):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