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活动设计,促进小学低年级数学概念理解
曹玲玲
山西省河津市第四小学
摘要:小学低年级是数学学习启蒙阶段,数学概念至关重要,但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理解抽象概念困难。本文聚焦此问题,提出通过游戏化、情境式、操作体验式活动设计优化教学。这些活动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动手操作,从具体感知过渡到抽象理解,切实掌握数学概念,为后续学习筑牢基础。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概念;游戏化活动;情境式活动
引言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数学概念作为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石,对学生后续数学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有着深远影响。然而,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的数学概念常使他们在理解上遭遇困境。优化活动设计成为突破这一困境的关键路径,能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从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抽象理解,切实掌握数学概念,为数学学习筑牢根基。
一、游戏化活动设计
游戏化活动设计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具有独特价值。依据教育心理学理论,低年级学生正处于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游戏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游戏所营造的轻松氛围,能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在教学“加减法”时,“数字卡片游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提前准备一套丰富的数字卡片,卡片上的数字应涵盖教学内容中的关键数字,并具有一定的梯度,以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求。在课堂上,让学生随机抽取两张卡片,通过加法或减法计算卡片上数字的和或差。例如,学生抽到数字3和5,他们可以计算3+5=8,也可以计算5-3=2。计算正确的学生可以获得奖励,如小贴纸或积分。小贴纸可以贴在学生的作业本或专门的奖励卡上,积分则可以积累起来兑换学习用品或参与特殊活动的机会。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计算的过程和原理。比如,当学生计算出3+5=8时,教师可以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等于8的呢?”引导学生回顾数的组成和加法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加法是将两个部分合起来得到总数。对于减法,同样要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如5-3=2,是从总数5中去掉一部分3,得到另一部分2。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不仅能提高计算能力,还能在游戏中加深对加减法概念的理解。
此外,游戏还可以进行拓展和变化。可以增加卡片的数量,让学生进行更复杂的计算;也可以分组进行游戏,小组内成员合作计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可以设置时间限制,增加游戏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二、情境式活动设计
情境式活动设计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和主动性。通过创设真实或虚拟的情境,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构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校园寻宝”情境活动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方向概念。教师在校园的不同位置隐藏一些“宝物”,这些“宝物”可以是小奖品,如书签、小橡皮等,也可以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卡片,如写有数学知识的卡片。然后,给学生提供一些提示,如“宝物在教学楼的东边”“宝物在操场的北边”等。为了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提示,教师在活动前可以对教学楼、操场等校园建筑的位置和方向进行详细讲解,并带领学生在校园中进行简单的方向识别练习。
学生根据这些提示,运用所学的位置与方向知识寻找宝物。在寻找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思考和判断方向。例如,当学生站在教学楼前,要判断哪个方向是东边,这就需要他们回忆所学的方向知识,如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方。如果学生对方向判断不准确,教师可以适时给予引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方向的概念。他们不再是单纯地记忆书本上的方向定义,而是在实际情境中亲身体验和运用。同时,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寻找宝物的过程和经验,进一步强化对位置与方向知识的理解。
三、操作体验式活动设计
操作体验式活动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通过动手操作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做中学”理论,强调通过实践活动来促进学习。操作体验式活动正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应用。
在学习“图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利用彩纸、剪刀、胶水等材料,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在制作三角形时,学生需要裁剪出三条边,并将它们拼接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三角形有三条边。同时,他们可以通过测量或观察,发现三角形有三个角。制作正方形时,学生要确保四条边长度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使他们对正方形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制作圆形则可以让学生通过画圆、裁剪等操作,感受圆形的曲线特征。
在学生制作图形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图形的特征。比如,在学生制作完三角形后,教师可以提问:“你制作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描述三角形的边和角的特征。对于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三角形的边不直、正方形的边不相等,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制作图形,从而更好地理解图形的特征。
通过这种操作体验式活动,学生对图形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不再是机械地记忆图形的定义,而是通过亲身体验,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感知。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也得到了锻炼。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制作的图形进行创意拼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对图形的运用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游戏化、情境式、操作体验式活动设计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概念教学中成效显著。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更轻松地理解抽象概念,提升学习兴趣与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这些活动形式,不断创新优化,为学生营造优质数学学习环境,助力他们在数学学习道路上稳步前行,开启数学探索的精彩旅程。
参考文献
[1]陈碧芬,潘文雅.基于数学本质理解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为例[J].辽宁教育,2024(17):9-12
[2]谭玉平.小学低年级数学概念教学的趣味化设计与实施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科研,2024(12):237-240
[3]陆琪.“大概念”下的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求知导刊,2024(5):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