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学生预防性侵害的教学研究
徐瑶松 钟金群
连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广东 连州,513400
摘要:预防性侵害是培智学校学生性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聚焦培智学校预防性侵害教育这一关键议题,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进行了系统探讨。研究指出,预防性侵害课程应以提升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为总目标,采取模块化的内容设置,突出教学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分层教学,强调教学的阶段性和针对性。在教学策略上,需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角色扮演、社会故事、个别辅导等多种方式,着力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实效性,唯有立足培智学生的身心特点,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中精准发力,才能真正为学生筑牢自我保护的坚实堡垒。
关键词:培智学校;预防性侵害;课程设置;自我保护
引言:《全球残疾人健康公平报告》明确指出,为实现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健康全覆盖,必须将残疾人纳入健康服务规划和提供中,预防性侵害教育是保障培智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举措,是特殊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根据《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培智学生应掌握自我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一规定彰显了国家对培智学生安全和权益的高度重视,为推进特殊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培智学校学生预防性侵害教育的重要性
(一)捍卫学生基本权利,彰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残障儿童遭受性暴力的可能性比非残障同龄人高2.9倍,由于认知能力不足,智力缺陷学生更易成为性侵者的目标。一项针对某市培智学校的调查显示,23.6%的学生曾遭遇过性骚扰或性侵害,所以预防性侵害教育是维护培智学生基本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权利的重要举措。学校有责任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教育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学生遭受伤害的风险,确保其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这不仅是对学生基本权利的应有尊重,更是推进教育公平、消除差别对待的题中之义。
(二)履行学校保护义务,树立教育机构的社会担当
学校是培智学生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肩负着保护学生人身安全的法定职责。对于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薄弱的培智学生而言,学校更应通过预防教育来降低其受侵害风险,预防性侵害是学校不可推卸的法定职责和道德责任。作为教育机构,学校受法律和社会的双重委托,肩负着保障在校学生人身安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神圣使命。有研究表明,接受过预防性侵害教育的智障学生其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显著高于未接受教育的学生[1]。
(三)唤醒社会关注,推进残障群体融合发展
《残疾人教育条例》明确规定,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为培智学生提供与普通学生同质等效的性教育,其中就包括预防性侵害教育。忽视或缺失这一环节,既是对学生教育权的漠视,也违背了教育公平理念。培智学校系统开展预防性侵害教育,能够在更广泛的层面唤起全社会对残障人士脆弱性的关注,当学校以实际行动对性暴力行为坚决说“不”时,向社会传递了一个强有力的零容忍信号。这有助于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包容的社会氛围,在更大范围彰显对残障人士尊严的尊重,扎实有力的校本预防教育,是构建残健共融、公平正义社会的重要一环。
二、培智学校预防性侵害教育课程目标与内容设置
(一)课程总目标:提升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培智学校预防性侵害教育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课程内容设置需紧扣培智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采取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方式,构建全面系统的知识技能框架。课程应聚焦于学生在自我认知、人际交往、危机应对等方面的关键能力培养,通过身体界限教育、性安全知识传授、风险情境辨析等环节,帮助学生树立起“我的身体我做主”的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策略和求助技能[2]。与此同时,课程还应渗透积极健康的性观念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成为一个自信、自爱、负责任的人。
(二)分层设置课程目标,突出阶段性与针对性
培智学校预防性侵害教育课程目标的设置需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取分层递进的方式,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低年级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界限意识和安全常识,帮助其学会分辨合宜与不当的身体接触,懂得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中年级阶段在巩固低年级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生识别潜在性侵害风险的能力,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策略,如大声呼救、机智避险、寻求帮助等。高年级阶段则应提升学生辨析复杂社交情境的能力,学会在面对同伴压力时坚定说“不”,成为自己安全的守护者。
(三)模块化课程内容,突出全面性与系统性
培智学校预防性侵害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遵循模块化的原则,全面覆盖与学生自我保护密切相关的各项知识和技能。课程可划分为自我认知与保护意识、人际交往安全技能、危机处置与求助策略、网络空间安全守则、积极健康性教育等几大模块,每个模块围绕特定主题,系统组织相应的教学内容。各模块间需保持内在的逻辑关联,形成相互支撑、有机统一的知识技能网络。通过对不同领域内容的科学整合与系统设计,学生可以建立起完整的性侵害防范知识图谱,从身体意识到人际交往,从现实危机到网络风险,从自我认知到性别平等,形成全面的安全防护能力,做到内外兼修,知行合一。
三、培智学校预防性侵害教育的教学策略
(一)情境化教学,注重直观性和参与性
预防性侵害教育需充分考虑培智学生认知特点,采取情境化教学模式,突出直观性和参与性。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运用实物模型、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的教具,引导学生沉浸式学习,加深对预防性侵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创设真实情境,鼓励学生亲身参与,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内化自我保护意识,强化防范技能。
例如,教师可利用人体模型,清晰标识出生殖器官等隐私部位,引导学生建立身体界限意识。同时,设计“医生检查”“独处时被骚扰”等情景,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角色扮演。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学生可身临其境地感知性侵害的特点,体验自我保护措施的运用。教师还可邀请学生参与制作“自我保护提示卡”,将预防性侵害要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让学生随身携带,时刻提醒自己提高警惕。类似的参与式学习,能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悟,增强运用能力。
(二)分层教学,突出针对性和递进性
培智学生在生理年龄、认知水平等方面差异明显,预防性侵害教学需采取分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设计,组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活动。对于低年级学生,宜侧重强化身体界限意识,帮助其学会分辨合宜与不当的身体接触。针对中高年段学生,可适度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其学习识别潜在性侵害风险,掌握自我保护策略[4]。
分层教学设计可参考以下思路:低段以“身体是自己的”为主线,通过游戏、儿歌等生动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身体自主意识;中段引入“识别危险”的主题,通过案例分析、角色体验等,提升学生辨别性侵害信号的能力;高段强调“勇敢说不”,通过小组讨论、行为训练等,指导学生学会拒绝、逃离危险情境的方法。不同层次间应注重衔接,活动设计逐层深化,让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知,学会发生性侵害应对技巧“喊—跑—找”,先大声喊“不要”“救命”“色狼”然后快点跑,最后找老师,告诉老师或家长。
(三)生活化教学,重视实效性和迁移性
培智学生更需在具体、生动的生活实践中习得性侵害预防知识和技能。教师应努力将预防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渗透于一日常规,指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以致用,提高教学实效[5]。同时,积极开展家校合作,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创设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强化训练效果,提升学习迁移能力
在校园生活中,教师可利用晨间谈话、课间游戏等时机,开展随机性教育。例如,借助早训时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界限,强化保护意识;在课间组织“安全感恩墙”活动,鼓励学生表达对挺身而出的“安全守护者”的感激之情。在家庭方面,可邀请家长参与亲子活动,引导其在家庭日常中渗透预防教育,如在换衣、如厕等时机指导孩子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在孩子独自外出时叮嘱其提高警惕等。家校协同发力,让预防性侵教育落地生根,方能真正筑牢学生自我保护的防线。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预防性侵害教育对于保障培智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至关重要。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实施,精准把握学生的特殊需求,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唯有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优化,科学施教,用心培育,才能真正为培智学生筑牢自我保护的坚实堡垒,为其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预防性侵害教育的阳光普照每一个特殊孩子的成长之路,这不仅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应尽的使命。
参考文献:
[1]万莉莉,陈海苑,区绍祥,等.智力障碍学生性侵害预防的教育实践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 2016(8):5.
[2]王晓娇.守护自己的身体界限——预防小学生性侵害心理辅导课[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25):38-42.
[3]万莉莉,陈海苑,冼鉴辉,等.低年级智障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13):4.DOI:10.3969/j.issn.1671-2684.2016.13.004.
[4]区绍祥,陈海苑,万莉莉.错误示范法在智障学生预防性侵害教学中的运用——预防智障学生成为施害者[J].绥化学院学报, 2016, 36(4):3.DOI:10.3969/j.issn.2095-0438.2016.04.011.
[5]李婷婷.特殊教育学校青春期智力障碍学生防性侵教育的行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