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德育与思政课的有效融合
黎燕婷
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实验小学 广东 佛山 528100
摘要:小学德育与思政课的有效融合,根本在于通过精准的德育目标定位、课堂中的隐性与显性教育结合,以及通过生活化与社会化的德育实践设计,达成全面育人目的。德育的实施不仅局限于课堂传授,更在于将道德培养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与社会角色中。通过探讨德育与思政课的关系,本文分析了德育工作在当代小学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尤其在育人过程中的实际操作与长期效果。
关键词:德育融合;目标定位;隐性教育;显性教育;生活化实践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塑造的关键时期,而德育与思政课的有效结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完整的道德和政治认知体系。尽管思政课有其独立的价值,但从教育的整体目标来看,德育才是实现全面育人的基础。因此,如何将德育目标与思政教育融合,形成一套既符合时代需求又能深入学生内心的教学模式,成为了教育者亟需解决的课题。德育工作不仅是教会学生道德规范,更是通过教育实践让学生理解和内化这些规范,将其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和行为选择中。
二、小学德育与思政课的核心融合:目标定位
小学德育与思政课的核心融合不仅在于表面的课程安排和知识传递,而更在于深刻的德育目标定位,这一过程关乎学生价值体系的根本构建,在德育工作中,目标的定位并非只是简单的道德观念传递,而是一种深入人心的价值塑造,既要适应当代社会需求,也必须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生活经验相契合。德育的核心在于塑造个体对社会责任感、群体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整体认知,这不仅依赖于单一的教条灌输,而更依赖于目标定位的精准性与针对性。德育目标需要围绕学生“社会性”与“道德感”的养成展开,它关乎的不仅是如何做“好事”或遵守规则,而在于培养学生思考其行为背后的价值观,这种思考能力的培养,是通过细腻、具体的教育实践,将德育转化为内在的道德意识,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让学生体会“正直”不仅是一种表层的行为规则,而是一种内心价值的坚守?德育目标应明确,正直不仅意味着不说谎、不欺骗,它还要求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复杂情境时,能够根据道德标准做出判断,进而选择一种符合伦理、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行动[1]。这样的目标设定,就将德育从传统的道德说教,转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指引,帮助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之间找到深刻的连接点。因此,德育目标的核心任务,是在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之上,更深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社会、群体乃至个体自身的长远认知,这一认知不仅涉及如何做“对的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道德行为反思自身对社会的影响与责任感。
三、课堂实施中的德育融入:隐性与显性教育的双重作用
隐性教育并不是通过语言来直接传递道德观念,而是在教师的行为、课堂氛围、教学活动的细节设计中,渗透出一种不言自明的德育力量,教师的一举一动,课堂组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课堂上,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还是道德榜样的体现者。教师的态度、语言风格、对学生问题的回应方式,都在无形中传递着道德信息。比如,当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时,是选择宽容地引导,还是急躁地否定,都会影响学生对待错误和失败的态度。如果教师能够保持耐心、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自然会在无形中学会尊重他人、勇敢面对错误。课堂的组织结构看似服务于教学内容,但实际上每一个课堂环节都可以成为德育的实践场[2]。通过精心设计的讨论活动、小组合作,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互动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责任的承担以及对他人的尊重。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弘扬优秀家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明确指出课程的德育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优秀家风的重要性,并通过讲解优秀家风的具体实例(如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学习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这些美德,显性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优秀家风的具体内涵有直观的认识,从而树立起对美德的正确认知和向往。
隐性教育则可以通过课堂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在参与中内化德育内容,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家庭中的故事,讨论哪些行为体现了家风,哪些是需要改进的,这种讨论可以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家风,更让他们感受到家风对家庭成员行为的影响。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模拟一些家庭情境,进行角色扮演,来体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敬和诚信。为了进一步深化德育的效果,还可以将课堂的德育内容延展至课外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家风故事演讲比赛”或“优秀家风海报设计”等活动,结合社区或家庭实践任务,如记录并反思自己在家庭中的表现,写日记记录如何改进家风中的不足,通过这种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德育的实施可以扩展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真正达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四、活动设计中的德育实践:生活化、社会化的培养途径
在德育活动设计中,德育不应是悬浮在空中的理论条款,而应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其在点滴中渗透,并通过社会实践加以巩固。这种德育实践的生活化,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更是通过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来磨练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的实际场景中学会自律、担当与合作。生活化的德育强调通过日常生活情境的设计,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理解德育的深刻意义,学校可以通过家庭作业、社区服务等方式,将学生置于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引导他们在完成任务时感受道德抉择的复杂性[3]。比如,一次社区志愿者活动,表面上是为社区提供服务,背后却引发了学生对责任感的深入思考。当他们在面对邻里互动时,如何对待困难、如何与陌生人交流,这些细节将决定他们内化怎样的价值观。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不仅得到道德教育,还在真实的社会互动中反思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另一方面,社会化的德育则将学生的道德培养拓展至更广阔的社会实践场景中,通过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将德育内容融入社会化的体验当中。社会化的德育活动并非是简单的集体活动,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社会体验,引导学生在不同社会角色中不断调整和校正自己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判断,例如,通过社会调研或公益活动,学生不仅能接触到多样化的社会现象,还能通过与不同社会群体的互动,了解他人的需求和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自己的同理心与责任感。这种活动将学生推向社会实践的“前线”,让他们面对真实社会中的道德困境,在行动与思索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种生活化与社会化的德育途径,核心在于通过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场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德育的实际意义,并逐步将道德理念内化为自己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德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应该怎样做”,更需要通过不断的生活体验与社会实践,让他们在行动中思考“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的意义何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与思政课的融合,不仅仅是课程上的调整,更是教育理念的深化与扩展。通过精细的目标设定,教师能够准确抓住学生德育发展的核心;通过隐性和显性教育的巧妙结合,德育理念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与行为之中;通过生活化和社会化的实践设计,学生可以在真实的社会体验中磨练和深化自己的道德认知。这种融合路径,不仅实现了知识的传递,更有效推动了学生内在的道德觉醒与成长。
参考文献:
[1]万海新.小学德育活动与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J].成才,2024,(08):39-40.
[2]刘卿,张静.“大思政课”视域下小学德育课程的架构与实施[J].江苏教育,2024,(16):17-19.
[3]马劭麟.思政课一体化下小学德育校本化实践方略[J].甘肃教育,2024,(05):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