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肋骨骨折诊断时采用CT扫描和X线平片诊断的结果分析

作者

刘环

东平县新湖镇卫生院

摘要:目的:探究肋骨骨折诊断时采用CT扫描和X线平片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肋骨骨折患者50例,分别采取CT扫描和X线平片诊断,对比两种措施的临床效果。结果:CT诊断的准确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肋骨骨折,CT诊断效果较好。

关键词:肋骨骨折诊断;CT扫描;X线平片诊断

骨折的成因,可被划分为外力性、病理性两大类别,外力性骨折,通常源于外界直接或间接的暴力作用,其中,当外力直接作用于胸廓时,由于骨骼系统承受的冲击力过大,可能引发肋骨骨折,严重时骨折断端可能刺破胸膜腔,造成胸腔内器官的继发性损伤,相比之下,若暴力以间接方式传递至胸壁,则损伤多局限于胸壁肌肉、筋膜等软组织,形成相对较轻的临床表现。相比之下,病理性骨折,则大多起因于骨质疏松等骨骼疾病,这些疾病,削弱了骨质,最终导致骨折的发生[1]。在肋骨骨折的临床诊断中,存在诸如X线平片、CT扫描及CR平片等多种检查方式,每种方式,都具备独特的诊断优势,及适用限制,本文聚焦于X线、CT扫描的效果,以下是对此的详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2月~2024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肋骨骨折患者50例,男女比例为32:18,年龄18~45周岁。

1.2方法

(1)患者卧于检查台,在医疗人员的配合下,将双臂上举,并弯曲过头部。(2)指导患者进行深吸气后屏气,开始自锁骨上方区域,向下逐层扫描至肋弓底部,扫描参数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进行适当调整,设定层厚在3至5毫米范围内,电流为120 mA,电压维持在120 kV,扫描过程中,投射角度需偏向足侧,大约保持20度的倾斜。(3)扫描一结束,负责的技术人员即把影像数据,传输至医疗工作站,以便影像科医生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对于X线、CT影像资料,需由至少两位专家共同审查,如有不同见解,则必须重新检查,直到所有专家意见一致。

在CT检查时,肋骨自前上方,向下方倾斜延伸,其与脊柱中心线的夹角,通常介于45°到60°之间,为了提升检测的精密度,建议调整投射角度,使之相对于足侧倾斜约20°至25°,并将CT扫描装置的水平倾角,设定在65°至70°的范围内。执行CT扫描时,宜将肋骨按照肩胛旁线、腋线以及锁骨旁线分为四个区域,逐一进行扫描。

1.3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结果由SPSS26.0统计学软件统计完成,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隔上肋骨骨折检查结果

2.2隔下肋骨骨折检查结果

3讨论

胸廓内部的肋骨,构成了人体的关键支撑结构,其树枝状的排列,与肋软骨一起,形成了这一核心架构,这些骨骼在遭受剧烈外力作用时,极易出现断裂。一旦发生肋骨骨折,患者通常会遭受呼吸困难、咳血等症状的困扰,即便骨折程度较轻,没有明显的错位,患者仍可能遭受深呼吸时的痛楚,和剧烈的胸痛[2]。在严重的情况下,肋骨的断端,有可能穿破胸膜腔壁层,对胸腔内的脏器,造成威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3]。因此,不论肋骨骨折的严重性如何,患者都应立即接受医疗援助,以便快速进行确诊和治疗,从而减少死亡风险,加快恢复。

在肋骨骨折的诊断方面,目前普遍采用的是胸部CT扫描、X线平片检查,在进行诊断之前,必须对患者骨折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两种方法各有优势[4]。在肋骨骨折的诊断中,X线平片技术,提供了较广阔的观察范围,和直接的成像,但其分辨率不足的问题,限制了图像的清晰度,这一不足,在显现腋中线周围的肋骨骨折细节方面,尤为明显;对于肋骨与肋软骨接合区的成像,X线平片技术,同样未能有效地展现必要的细节[5]。而CT扫描作为首选诊断手段,更具优势,理由有三:(1)图像清晰度高,能够清楚显示细节;(2)与X线平片相比,提供了更广阔的观察视野;(3)能够准确确定骨折位置,为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支持。(4)能清晰揭示肺部病变,有助于识别其他疾病。

4参考文献

[1]  李刚,冯延冰. 多层螺旋CT三维技术与X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比较[J]. 中国CT和MRI杂志,2021,19(7):167-169.

[2]  温贺龙,邹玉坚,王刚,等. 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与DR影像技术在诊断肋骨骨折中的临床价值[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22):113-115.

[3] 赵海敏. 99mTC-MDP SPECT/CT扫描对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及所致辐射剂量的研究[D]. 山东:山东大学,2014.

[4] 李兰,张滔,张德州,等. X线平片与CT后处理技术在多发性肋骨骨折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7):137-139,143.

[5] 付泳淳. 分析数字化X射线摄影(DR)与螺旋CT诊断急诊胸腹部创伤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2(14):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