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家校社协同何以实现
朱文义,
义乌市绣湖小学 322000
引言:家庭和学校是他们接触最多的重要场所,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影响,在当下,教师要关注做好家校社的协同。本篇文章主要从小学劳动教育出发,深入分析家校社协同这一重要的教育模式。首先结合当下的教育,分析了家校社协同实现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随后根据具体的问题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提出高效的解决措施,旨在构建高效的小学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体系,为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小学生提供有力支撑 。
一、小学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面临的困境
首先,从意识层面出发,大观念认知存在差异。据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的家长和学校仍然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成绩上,认为劳动教育是不误学生学习的,因此,这方面的教育关注比较少。一大部分社会上的企业和机构对于小学劳动教育的参与积极性也不高,并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未来发展所起到的重要影响和意义,三方面都不够积极,还未转变自身的观念,使得家校社协同面临困难。
其次,在责任划分上存在着划分不够明确的问题。劳动教育不单单是家庭或者学校,一方面的教育需要三者明确各自的职责,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他们对于各自的职责并没有更加清晰的界定,导致了在操作中出现重复劳动或互相推诿的现象,三方面就会在各种活动组织等方面产生分歧,导致劳动教育实施困难。
最后,协同机制也不够不完善。三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信息交流不畅,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同时,没有建立起合理的监督评价机制,无法对劳动教育的协同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影响了协同工作的持续推进。
三、小学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的实现路径
(一)转变观念,达成共识
为了更好地推动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实现,需要家长和学校以及社会层面都转变自己的传统思想。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深刻的学习新教育观念,领会劳动教育的内涵和价值,讲那种教育作为重点关注的一个教育方面,加强对于劳动教育的投入,比较是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同时,学校和家长也要加强沟通,及时的向家长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引导家长关注到劳动教育,鼓励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积极的培养学生劳动的意识和观念。除此之外,学校和国家还要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活动等方式,提高社会各界对小学劳动教育的关注度和认同感,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小学劳动教育,营造全社会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明确职责,各司其职
只有分工明确,才能够各司其职的共同为孩子的劳动意识培养及劳动观念的形成助力。家庭需要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的过程中,比如扫地,洗碗,整理衣物等,培养他们自理的生活能力和家庭的责任感,家长要注重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需要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并匹配专业的教师,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提升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素养,同时,还要在各种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社会要积极的配合学校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场所和实践资源。如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场等向小学生开放,作为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企业和社会组织可以参与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提供实习岗位和实践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劳动特点和价值。
(三)完善协同机制
一方面,在沟通协调机制上,可以建立家校社三方定期沟通会议制度,如每月或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劳动教育的计划、内容和实施方式。利用好当下发达的信息技术,搭建家校社联系的线上平台,拉进三者之间的距离,如建立专门的微信群、QQ 群、专门的教育 APP 等,及时交流学生劳动教育的情况和问题,通过有效的沟通,掌握学生的实时情况,为学生劳动教育提供帮助。
另一方面,在资源整合机制上,可以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劳动教育资源,形成资源共享。例如,学校可以收集家长和社会人士的职业技能信息,建立专门针对劳动教育的资源库,根据教学需要邀请他们到学校开展讲座或指导实践活动;社会机构可以向学校和家庭开放其场地和设备资源,供学生进行劳动实践。
总结: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家校社协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转变观念,明确职责,完善协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三方的优势,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小学生提供优质的劳动教育,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好少年,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杨,李祥.中小学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价值定位,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11).
[2]李洁 高振华.关于完善小学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几点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