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寻亲路上的社工之光:理念与实践的交织

作者

李建辉

410122198502114419 郑州市救助管理站

一、引言

救助站的寻亲工作,犹如在茫茫黑夜中为迷途的灵魂点燃一盏指引归途的明灯,其意义深远而重大。对于那些因命运的波折、生活的变故而与家人离散,最终流落街头的受助者来说,寻亲之旅不仅是一场寻找血脉亲情的深刻探索,更是他们挣脱过往阴霾、重新融入正常社会生活的宝贵契机。这一领域,既充满了寻找的艰辛与挑战,又洋溢着重逢的喜悦与温情。社会工作理念的融入,为传统寻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活力与灵感,赋予了其更为深邃的内涵与独特的魅力。社会工作以其深厚的人文关怀为基石,运用专业的方法与技巧,秉持系统的视角,为救助站破解寻亲难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它不仅关注受助者物质层面的需求,更重视他们精神世界的重建与修复,致力于为他们提供更为精准、更为贴心、也更为有效的个性化服务。

二、救助站寻亲工作现状剖析

(一)工作难点

受助者自身状况复杂:许多受助者由于长期流浪,生活环境恶劣,可能存在身体疾病、精神障碍或智力缺陷等问题。这些状况严重影响了他们对自身身份信息、家庭住址及亲人情况的清晰表述。信息获取渠道有限:救助站获取受助者信息的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依赖受助者自述、周边群众询问以及有限的公安户籍系统查询。工作资源与人力不足:寻亲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现实中,救助站普遍面临工作人员短缺、资金有限的问题。

(二)传统工作模式局限

重流程、轻个体需求:传统寻亲工作模式往往侧重于按照既定流程进行操作,如登记受助者信息、向相关部门报送、等待反馈等。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受助者作为个体的独特需求和情感体验。手段单一、效率低:传统寻亲手段主要依靠人工走访、电话询问等,这些方式不仅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而且覆盖范围有限,效率低下。缺乏长期跟踪与支持:传统工作模式通常将寻亲成功视为工作的终点,一旦受助者与家人团聚,便结束服务。

三、灵活运用实例呈现

(一)建立信任关系,开启沟通之门

案例背景:受助者小李,因精神障碍流浪街头多年,被救助站收留。刚到救助站时,小李对周围人充满警惕,拒绝交流,情绪不稳定,时常大喊大叫。

社工介入过程:社工小张主动承担起与小李沟通的任务。他每天都会来到小李身边,静静地陪伴他,给他送上温暖的微笑和关切的问候,并不急于询问关于他家庭的信息。小张了解到小李喜欢画画,便为他准备了画笔和画纸。在小李画画的过程中,小张坐在一旁,适时地给予赞美和鼓励。渐渐地,小李开始主动与小张交流,分享他画画时的想法和感受。小张认真倾听,用同理心回应小李,让小李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随着信任关系的逐步建立,小李开始向小张透露一些关于自己家庭的模糊记忆,如他记得家里有个很大的院子,院子里种着一棵苹果树。

成效分析:通过耐心陪伴和真诚沟通,社工成功打破了小李的心防,建立起信任关系,为获取寻亲线索奠定了基础。这种基于信任的沟通,让小李从最初的抗拒交流转变为主动分享,为寻亲工作打开了重要的突破口。

(二)挖掘优势资源,助力寻亲突破

案例背景:受助者小王,智力轻度障碍,言语表达能力有限,但他对数字有着特殊的敏感度,记忆力较好。救助站工作人员在多次询问中,未能从小王口中获取清晰的家庭信息。

社工介入过程:社工小赵发现小王的这一优势后,决定以此为切入点。他找来一些数字卡片,通过与小王做数字游戏的方式,引导小王回忆与家庭相关的数字信息,如家庭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门牌号等。在游戏过程中,小王突然想起自己家的门牌号好像有数字 “56”。社工小赵顺着这一线索,结合其他可能的信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查询和排查。同时,小赵还发动社区志愿者和相关社会组织,在可能的区域进行信息核实和寻找。

成效分析:借助小王自身的优势,社工成功挖掘出关键寻亲线索,并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大大提高了寻亲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最终,小王与家人成功团聚,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挖掘受助者优势资源在寻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三)心理支持与辅导,增强寻亲动力

案例背景:受助者小陈,因与家人发生矛盾离家出走,流浪多年。在救助站期间,小陈对寻亲表现出消极态度,认为家人早已放弃自己,自己也无颜面对家人。

社工介入过程:社工小吴运用专业的心理辅导方法,与小陈进行深入交流。小吴首先帮助小陈宣泄内心的负面情绪,倾听他多年来在外流浪的痛苦经历和内心的委屈。通过引导小陈回顾与家人相处的美好时光,让他认识到家人对他的爱可能从未改变。小吴还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小陈调整对家庭和寻亲的错误认知,纠正他认为家人会抛弃他的想法。同时,小吴不断鼓励小陈,肯定他的价值和回家的意义,增强他寻亲的信心和动力。

成效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支持与辅导,小陈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从消极抵触寻亲转变为积极主动配合。他开始努力回忆家庭的具体信息,并积极与社工一起制定寻亲计划。最终,小陈在社工的帮助下,与家人取得联系,实现了团圆。这一案例表明,心理支持与辅导能够有效帮助受助者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寻亲动力,推动寻亲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多元服务整合,优化寻亲路径

案例背景:受助者小刘,身体患有多种疾病,且文化程度较低,对寻亲感到迷茫和无助。救助站在为小刘提供基本生活救助的同时,希望能帮助他找到家人。

社工介入过程:社工小周针对小刘的情况,整合了多元服务资源。首先,联系医疗部门为小刘提供全面的身体检查和疾病治疗,帮助他恢复健康,为寻亲提供身体保障。其次,考虑到小刘文化程度低,小周为他安排了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培训,提升他的沟通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以便更好地参与寻亲过程。此外,小周积极与媒体合作,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发布小刘的寻亲信息,扩大信息传播范围。同时,协调公安部门,利用先进的 DNA 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对可能的线索进行精准排查。

成效分析:通过整合医疗、教育、媒体、公安等多方面资源,为小刘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元化的寻亲服务体系。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小刘的寻亲之路更加顺畅,最终成功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家人。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多元服务整合在优化寻亲路径、提高寻亲成功率方面的显著优势。

五、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面临挑战

社工专业能力不足:部分从事救助站寻亲工作的社工,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够扎实,缺乏系统的社会工作培训。在面对复杂的受助者情况时,无法准确运用专业方法进行评估、干预和支持。服务对象配合度低:一些受助者由于自身心理问题、对寻亲工作的误解或其他原因,对社工的服务和寻亲工作配合度不高。他们可能拒绝提供信息、不参与寻亲活动,甚至对社工产生抵触情绪,严重影响了寻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应对之策

加强专业培训:定期组织社工参加专业培训课程,邀请社会工作领域的专家学者、经验丰富的实务工作者进行授课和案例分享。建立合作机制:救助站应积极与公安、民政、媒体、社会组织等相关部门和组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等方式,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加强信息共享与沟通协调。创新服务方式:针对服务对象配合度低的问题,社工应创新服务方式,根据受助者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方法。例如,利用新媒体平台,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向受助者宣传寻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开展小组活动,让受助者在互动交流中增强对寻亲工作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受助者,采用艺术治疗、音乐治疗等非传统方式,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提高配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