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研究与应用
高勇
昆山市城建测绘有限公司 215300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工程测量领域的技术格局。本文主要从人工智能技术在工程测量数据处理、在工程测量地形测绘、在工程测量精度控制三个方面的应用。它不仅提高了工程测量的效率与质量,还拓展了工程测量在复杂环境下的应用边界,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更可靠的数据支持与技术保障。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工程测量;数据处理;地形测绘
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其在模式识别、知识推理及自主决策等方面的优势,为工程测量领域带来了方法论革新。
人工智能与工程测量的深度融合,推动了数据处理范式的革新。在地形测绘领域,基于深度学习的语义分割算法实现了遥感影像地物的自动识别,较传统人工解译提升效率数倍;在变形监测领域,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模型能够捕捉时序数据中的非线性特征,建立高精度预测模型。这些技术突破不仅优化了测量作业流程,并显著提升了成果精度。深入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对推动工程测量技术进步、提升工程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工智能技术在工程测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一)数据分类与筛选
机器学习分类算法,如支持向量机与决策树模型,在工程测量数据的智能分类中展现出独特优势。针对全站仪、GNSS接收机及电子水准仪等多源设备采集的异构数据,算法通过构建特征向量空间,实现数据的自动分类与筛选。特征工程阶段,通过提取时间戳、空间坐标、测量值分布等维度的特征参数,建立多模态数据分类模型。在基础设施监测领域,该技术实现了多源数据的精准解析。以超高层建筑施工为例,算法可自动区分主体结构监测数据、场地变形数据及周边环境感知数据,通过构建基于置信度的决策边界,系统能够识别并标记低质量数据,有效降低异常值对分析结果的干扰。极大提高了数据的可用性,为后续数据分析与处理奠定坚实基础。
(二)异常值检测与修复
工程测量数据受环境干扰、仪器噪声等因素影响,常出现离群值现象,严重影响数据可靠性。基于机器学习的异常检测算法通过构建数据正常模式的统计模型,实现异常值的精准识别。其中,Isolation Forest算法通过随机子空间分割快速定位孤立点,One-Class SVM则基于核函数映射建立单类数据分布边界。这些算法在地铁隧道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中,可有效识别因围岩应力突变导致的异常沉降值。当检测到异常值时,生成器可根据正常数据的统计规律合成替代数据,经判别器验证后完成修复。在超高层建筑垂直度监测中,该技术能够智能补全因遮挡导致的激光扫描数据缺失,保持监测序列的连续性。从而保证测量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提升数据质量。
(三)数据预测与趋势分析
时间序列数据建模是工程测量数据处理的核心任务,深度学习技术在此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作为循环神经网络的改进模型,通过门控机制捕捉数据的长期依赖关系,实现测量序列的动态演化规律挖掘。在超高层建筑沉降监测中,该模型可构建包含荷载变化、气象参数等多变量的预测模型,实现毫米级精度的变形趋势预判。例如,在地铁隧道施工中,结合时空注意力机制的LSTM网络能够自动识别掘进参数与围岩变形的时空耦合特征,提前72小时预警异常变形趋势。这种智能化预测模式为施工参数动态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有效规避工程风险。
二、人工智能技术在工程测量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一)无人机辅助地形测绘
搭载多光谱相机与LiDAR传感器的无人机系统,通过集成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地形测绘的智能化升级。在飞行作业阶段,系统通过POS系统获取高精度定位定向数据,结合航线规划算法优化航摄参数,确保影像重叠度与点云密度满足规范要求。基于Mask R-CNN的语义分割算法可实现地物要素的智能提取,通过特征金字塔网络(FPN)增强多尺度目标识别能力,实现建筑物、道路、水系等要素的自动化分类。在数据处理环节,多源传感器数据通过特征融合网络实现深度关联。激光点云数据经PointNet++处理后,与影像匹配生成的密集点云进行空间配准,构建厘米级精度的数字表面模型(DSM)。在植被覆盖区,深度学习模型自动识别并分离树冠点与地面点,生成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该技术体系通过构建数据采集-智能解译-三维重建的闭环流程,突破传统测绘技术瓶颈。
(二)智能地图生成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与语义建模,实现地形数据的智能化地图表达。基于Mask R-CNN的深度学习模型可对遥感影像进行像素级语义分割,完成地物要素的语义化标记。通过构建地物分类知识库,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并标注道路、水体、植被等20余类地理实体,这种语义标注技术突破了传统地图要素的符号化表达,为空间数据赋予了结构化语义信息。在数据组织层面,智能地图生成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整合地形、遥感、社会经济等多源数据,构建多维度空间数据库。通过时空立方体模型实现数据的动态管理,支持历史版本回溯与增量更新。地图渲染引擎采用强化学习算法优化可视化效果。通过构建视觉感知模型,系统能够动态调整符号化参数,如颜色对比度、线划粗细等,以适应不同比例尺下的信息表达需求。值得关注的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引入实现了地图要素的智能检索。用户通过语音或文本输入查询需求,系统可自动解析语义并关联空间数据库,生成定制化地图产品。
(三)地形变化监测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构建多时相数据对比分析模型,实现地形变化的智能化监测。在矿山开采区监测中,全卷积网络(FCN)通过端到端的特征学习,自动提取不同时期遥感影像的语义特征。该模型采用跳跃连接结构融合多尺度特征,能够精准识别采空区、塌陷坑等地形变化区域。通过计算变化区域的空间范围与体积参数,系统可量化评估开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数据处理层面,多源遥感数据通过特征融合网络实现深度关联。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与光学影像的协同分析,能够穿透植被覆盖识别隐蔽性地形变化。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监测中,基于Transformer的时空变化检测模型可捕捉季节性地貌演变规律,较传统方法提升监测时效性3倍。
三、人工智能技术在工程测量精度控制中的应用
(一)测量仪器智能校准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多模态感知与智能决策,革新了测量仪器校准的技术范式。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觉检测系统,采用YOLO目标检测算法定位全站仪照准部、水准仪水准管等关键部件,通过与标准模板的关键点匹配分析,实现仪器几何误差的自动化诊断。GNSS接收机的智能校准采用信号特征分析技术。通过构建多星座信号质量评估模型,机器学习算法自动识别周跳、多路径效应等异常信号特征,结合精密单点定位(PPP)技术反演接收机钟差与天线相位中心偏差。在长基线定位场景中,该技术可将定位精度提升至毫米级,满足精密工程测量需求。环境适应性校准是智能校准的重要方向。通过部署多传感器融合感知系统,实时采集温度、气压、湿度等环境参数,结合LSTM神经网络建立环境参数与测量误差的映射关系。在隧道施工环境中,系统自动补偿温度梯度对全站仪测距的影响,将测距误差控制在±1mm以内。
(二)测量方案智能优化
工程测量方案的智能优化通过构建多目标决策模型,实现测量资源的最优配置。基于工程特征参数化建模技术,系统可自动解析项目需求、环境约束与精度指标,构建包含控制点分布、仪器组合及观测路线的优化目标函数。遗传算法通过模拟自然选择机制,在解空间中搜索全局最优解;粒子群优化算法则通过群体智能协作,动态调整测量方案参数。在特大型桥梁工程中,该技术体系实现了测量方案的智能生成。通过分析桥址区地形地貌、墩台分布及通航要求,算法自动生成包含GNSS基准站、全站仪测站及水准路线的综合测量方案
(三)误差实时分析与修正
测量过程中的误差控制通过构建在线监测与动态补偿系统实现。多源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将全站仪、水准仪及GNSS接收机的观测数据进行时空对齐,基于误差传播理论建立实时误差分析模型。在超高层钢结构安装中,系统通过分析不同仪器的垂直度测量数据差异,自动识别仪器偏差、温度漂移及日照变形等误差源。智能诊断模块采用贝叶斯网络推理技术,根据误差特征向量快速定位误差成因。针对仪器校准偏差,系统触发自动校准流程;对于环境干扰误差,采用自适应滤波算法进行数据修正。
四、总结
人工智能技术已全面渗透到工程测量的各个环节,从数据处理的智能化分析到地形测绘的高效精准作业,再到精度控制的全方位优化,都展现出强大的技术优势。它不仅提升了工程测量的效率、精度与质量,还为工程测量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与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何思聪.人工智能技术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云南水力发电,2024,40(S1):42-46.
[2]马彪.电力系统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A]2024人工智能与工程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4:3.
[3]叶秋燕.人工智能技术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要点[J].工程技术研究,2023,8(19):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