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实践型作业设计

作者

王红梅

运城市东郊逸夫小学  044000

引言:小学阶段数学实践型作业设计关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以往作业模式多强调知识点巩固和题型训练,难以满足现代教育对学生深度学习需求,通过基于教育实践需要探讨如何通过问题情境构建、实践探索开展及成果应用反思,设计指向深度学习数学实践型作业,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反思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构建问题情境,激发数学思维

优质问题情境需具备真实性、挑战性及开放性特征,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和学习兴趣,教师应当从学生日常生活提炼数学元素,比如购物场景探索数量比较,校园环境学习几何图形等,情境设计应当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低年级学生宜采用具体形象情境,中高年级则可以引入半抽象或抽象情境。问题呈现方式多样化,可以采用图文结合、实物展示或故事叙述等形式激发多感官参与,情境中问题设置应当注重层次性和开放性包含基础任务和拓展任务,允许多种解题思路和答案,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学生需求并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应当明确知识目标和思维方法目标,兼顾分析、推理等高阶思维培养,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乘法》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校园植树问题情境,情境描述:学校计划沿操场四周种植树木,每棵树间距离 2.5 米,操场周长为200 米需要购买树苗并计算费用,学生任务包括:计算需要购买树苗数量,若每棵树苗价格12.5 元计算总费用,探讨如何合理安排树木位置使其均匀分布。此情境涵盖小数乘法核心知识点,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00÷2.5 表示什么意义, 12.5×80 又代表什么含义,情境拓展任务可以设计为:若预算有限如何调整树木间距使总费用控制在某一范围内,或探讨不同树种组合搭配方案引入美观因素考量,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校园模型或草图辅助思考,鼓励多角度分析问题。

二、开展实践探索,提升解题能力

教师此阶段转变为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提供必要学习资源和支持,实践探索活动设计应符合做中学理念,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获取感性认识进而上升至理性认识。小学数学实践探索形式多样,包括测量实验、数据收集等,实践探索过程注重学生自主性和合作性,可以根据问题特点选择适当工具和方法,独立或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分工等环节,培养沟通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应当适时提供引导和支架,针对学生困难给予恰当提示而非直接告知答案,学生探索过程记录对深度学习具有重要价值,可以采用实验日志、思维导图等形式引导系统记录探索过程、发现问题和解决策略,培养数学抽象能力、符号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教学中,教师应当设计超市购物实践探索活动,教师先提供模拟超市环境,准备各类商品价格标签(均为小数)和购物清单。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第一环节每组获得固定金额(如150 元),需要购买指定类别商品且尽可能接近但不超过预算,要求计算每种商品可购买数量和总费用,第二环节设置任务卡,如某种商品每千克售价 17.5 元,100 元能购买多少千克,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验证计算结果,第三环节小组设计购物方案,在预算范围内购买多种商品,计算并比较不同方案优劣。活动中学生自主选择计算工具和方法,可以使用估算、笔算或计算器,但需要说明计算思路,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计算过程中小数点位置处理等关键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发现小数除法计算规律,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展示购物方案和计算过程,交流分享解决问题策略和心得体会。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应用成果反思,深化学习体验

成果应用环节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迁移至新情境,检验学习效果并强化应用意识,教师应当设计近迁移任务,如将所学计算方法应用于解决类似问题,也可以设计远迁移任务,如将几何知识应用于艺术创作或建筑设计,成果展示和交流是重要环节,学生可以通过口头汇报、作品展览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培养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反思环节则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全过程,分析解题策略优劣并总结学习收获和不足,反思活动可以采用自我评价、同伴互评等形式,关注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双重维度,有效反思活动应当包含过程反思、结果反思和方法反思三个层次,引导学生思考学到什么、如何学会及还可如何学等问题。

反思工具多样,包括反思日记、学习档案等帮助学生系统记录思考过程,教师在反思环节担任引导者角色,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如你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还有其他解决方法吗?等,反思成果应用于后续学习规划形成学习闭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教师还需要关注学习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学习乐趣和成就感培养积极学习态度,成果反思环节评价应摒弃唯结果论,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和创新表现,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等,反思活动还应当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即对自身认知过程认识和调控能力。

结论:指向深度学习小学数学实践型作业设计通过问题情境构建、实践探索开展和成果应用反思三个环节形成完整学习闭环,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此类作业设计突破以往作业局限,将学习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数学学习更具价值。通过精心设计实践型作业,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学习兴趣均获明显提升,未来应进一步探索不同学段、不同内容领域实践型作业设计特点,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实践空间,为数学教学改革提供更多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艳菊 .”双减”背景下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 2023, 8(20):90-92.

[2] 梁振丹 .”双减”背景下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C]//2023年第九届中国陶行知研究座谈会论文集.2023.

[3] 苏林海 .”双减”视野下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J]. 天津教育 , 2024(27):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