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有效途径的探讨
金丽
身份证:150428198210093426
引言
土建施工现场作为多工序交叉、多要素聚集的复杂场所,其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成败。有效的现场管理能够协调人员、物资、设备的动态配置,减少资源浪费与安全隐患,确保施工流程按计划推进。随着建筑行业规模化、复杂化发展,传统依赖经验的粗放式管理已难以适应现代工程对精度、效率与安全的要求。近年来,绿色施工、智能建造等理念的普及,推动施工现场管理向数字化、标准化转型,通过管理模式创新与技术应用,实现工程质量、安全与效益的协同提升。
一、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核心要素
(一)人员与团队管理
人员管理作为施工现场管理的根基,需围绕技能适配、责任闭环与协作效能构建全链条管理体系。在技能培育层面,建立 “基础 - 专项 - 提 级培训机制: 针对新入场工人开展安全规程与基础操作培训,确保掌握岗位必备技能;对特种作业人员实施 证上岗前的强化训练 聚 风险工序的规范操作;通过定期技能比武与案例教学,推动老员工更 适应新工艺需求。责任落实环节,依托岗位说明书明确质量、安全、进度的量化指标,将责任分解 班组及个人,同步建立 “绩效考评 - 奖惩联动” 机制,把日常表现与薪酬、晋升直接挂钩,形成 “目标明确、责任到岗、考核到人” 的管理闭环。
(二)物资与设备管控
物资与设备是保障施工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 其管理需覆盖全流程的高效调配。材料管理通过制定精准采购计划,结合施工进度动态调整进场数量 中 验收标准,对钢筋、混凝土等关键材料进行质量抽检,杜绝不合格品入场; 优化仓 类存放,做好防潮、防晒、防锈处理,减少损耗。设备管理聚焦于日常维护 用 ,定期检修保养以延长使用寿命;根据施工工序需求科学调度设备,避免闲置或超负荷运转,提升设备利用率。物资与设备的精细化管控是降低工程成本、保障施工连续性的关键。
(三)流程与进度控制
流程与进度管理通过规范施工顺序、优化工序衔接实现工程目标。依据施工组织设计制定详细进度计划,明确各分项工程的起止时间与节点要求,采用横道图或网络图直观呈现进度逻辑;强化工序交接管控,上道工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避免质量隐患累积;建立进度动态调整机制,针对天气、材料供应等突发情况及时优化计划,通过增加资源投入或调整作业班次弥补工期偏差。流程控制需结合施工工艺标准,规范操作流程,减少返工浪费,确保进度与质量的协同推进。
二、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模式粗放与标准化缺失
当前部分施工现场仍采用经验主导的粗放式管理,缺乏系统的标准化体系。施工组织设计流于形式,未能根据工程特点制定针对性方案,导致工序衔接混乱;管理制度执行弹性大,同一项目不同班组的操作规范不一,质量与安全标准不统一;现场协调依赖人工沟通,信息传递滞后,易出现指令偏差与执行不到位现象。标准化缺失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增加了质量返工与安全事故的风险,难以适应大规模、复杂工程的管理需求。
(二)安全管控体系薄弱与隐患突出
安全管理是施工现场的薄弱环节,表现为防控机制不健全与执行力度不足。安全培训内容泛化,未能结合工种特点开展针对性教育,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隐患排查流于表面,对高处作业、临时用电等高危环节的检查频次与深度不足,未能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应急处置预案不完善,缺乏定期演练,导致事故发生时响应迟缓。此外,施工现场人员流动性大,安全责任难以追溯,进一步加剧了安全管理的难度,对施工人员生命安全与工程顺利推进构成威胁。
(三)技术应用滞后与协同效率低下
信息化技术在施工现场管理中的应用程度较低,制约了管理效能的提升。施工过程仍以人工记录为主,进度、质量、安全等数据分散存储,难以实现实时共享与综合分析;物资与设备管理依赖人工盘点,易出现账实不符与调度失衡;各参建方之间信息壁垒严重,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信息传递不及时,导致协同作业效率低下。技术应用滞后使管理决策缺乏数据支撑,难以实现精准调控,与智能建造的发展趋势存在明显差距。
三、提升土建施工现场管理效能的有效途径(一)推行精细化管理与标准化作业
精细化管理通过流程优化与标准构建提升管理精度。制定覆盖施工全流程的标准化手册,明确各工序操作规范、质量验收标准与安全防护要求,实现 “事事有标准、处处有规范”;建立分级责任体系,将管理目标分解至项目部、班组及个人,通过绩效考核强化责任落实;优化资源配置,根据施工进度动态调整人员、物资与设备的投入,减少闲置浪费。此外,通过工序样板引路制度,以典型示范引导整体施工质量提升,推动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转变。
(二)融合智能化技术与数字化管控
智能化技术应用是提升现场管理效率的关键抓手。利用 BIM 技术构建三维模型,实现施工方案可视化模拟与碰撞检测,提前优化工序衔接;物联网技术通过部署传感器实时采集施工环境、设备状态与人员位置信息,为进度跟踪与安全监控提供数据支持;移动终端与云平台的结合,实现现场数据实时上传与共享,便于管理人员远程监控与协同决策。此外,引入智能考勤、物资扫码溯源等系统,提升人员与物资管理的数字化水平,推动管理模式从 “被动应对” 向 “主动预判” 转型。
(三)强化安全管控与应急能力建设
构建全链条安全管理体系是保障施工安全的核心举措。实施分级安全培训,针对特种作业人员开展专项考核,确保作业技能与安全操作要求匹配;建立常态化隐患排查机制,采用 “班组日查 + 项目部周查 + 公司月查” 的多层级检查模式,对发现的问题实行闭环管理;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制定针对性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配备充足的应急物资,提升事故快速处置能力。同时,利用智能监控设备对高危区域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声光报警及时制止违规操作,从源头降低安全风险。
结束语
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是提升建筑工程质量与效益的关键路径,其核心在于通过管理模式创新与技术应用,实现人员、物资、流程的高效协同。 前存在的标准化不足、安全隐患与技术滞后等问题,需以精细化管理为基础,融合智能化技术,强化安全管控,构建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未来,随着智能建造技术的深入发展,施工现场管理将向数字化、协同化、智能化方向持续演进,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王鹏, 冯斌. 浅析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有效途径[J]. 冶金管理, 2022, (09): 136-138.
[2]王梦林. 浅析建筑工程土建施 途径[J]. 绿色环保建材, 2021, (09): 163-164.
[3]侯阳阳.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 析[J]. 四川水泥, 2021, (07): 165-166.
[4]夏小胖.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J]. 住宅与房地产, 2021, (12): 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