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道路桥隧建设中的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作者

杨帆

身份证:120225199211256070

引言

随着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道路桥隧建设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其在连接区域、促进物资流通和人员往来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道路桥隧建设往往需要穿越山区、河流、林地等多样的生态区域,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对地表植被、土壤结构、水体环境等造成干扰和破坏,如引发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生物栖息地破坏等问题。为了降低这些负面影响,实现交通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加强道路桥隧建设中的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道路桥隧建设中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的重要性

(一)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道路桥隧建设涉及大范围的地表开挖、填方等工程活动,容易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通过有效的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措施,可以减少对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例如,保护施工区域周边的天然植被,可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避免物种数量减少或灭绝,确保生态链的完整性,进而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二)保障区域环境质量

在道路桥隧建设过程中,若不注重环境保护,可能会产生粉尘、噪音、废水等污染物,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同时,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可能导致河流淤积、水质下降,破坏区域的水环境。而做好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能够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的空气、水和土壤质量,为周边居民和生态环境提供良好的保障。

(三)促进可持续发展

道路桥隧建设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但这种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使道路桥隧建设在服务于当下发展的同时,不影响后代人的利益。通过建立生态友好型的交通基础设施,为区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推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道路桥隧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措

(一)施工前期的环境规划

在道路桥隧工程的规划设计阶段,应进行详细的环境影响评估,充分考虑工程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根据评估结果,合理规划线路走向和施工方案,尽量避开生态敏感区域,如自然保护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等。若必须穿越这些区域,应优化设计方案,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同时,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计划,明确施工过程中的环保目标、措施和责任分工,为施工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指导。

(二)施工过程中的污染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需采取多种措施控制各类污染。对于水体污染,应设置沉淀池对施工废水进行处理,去除其中的泥沙和有害物质,处理后的废水可用于场地洒水降尘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针对大气污染,对施工场地进行定期洒水降尘,运输易产生粉尘的材料时要进行覆盖,施工现场的拌合站等应采取封闭措施,减少粉尘排放。在噪音控制方面,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在夜间和敏感时段进行高噪音作业,选用低噪音的施工设备,并在施工区域周边设置隔音屏障,降低噪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三)生态资源的保护措施

加强对施工区域内植被、土壤和野生动物的保护。在场地清理过程中,对有价值的植被进行移植和保护,待施工结束后进行回植。对于土壤资源,尽量减少地表扰动,对开挖的土壤进行集中堆放和保护,避免土壤流失和污染。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了解施工区域内野生动物的种类、习性和活动规律,设置野生动物通道,避免施工活动干扰其正常生活,严禁非法捕猎和伤害野生动物。

三、道路桥隧建设中的生态修复策略

(一)植被恢复与重建

植被恢复是生态修复的关键环节。施工结束后,应及时对裸露的地表进行植被恢复,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进行种植,如草本、灌木和乔木等,构建多层次的植被群落。在植被恢复过程中,要注重种植技术的应用,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同时,加强对植被的后期养护管理,定期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确保植被能够健康生长,尽快形成稳定的植被覆盖,发挥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对于边坡地段,可采取喷播绿化、砌石护坡等方式,增强边坡的稳定性,减少土壤侵蚀。在施工场地周边和取土场、弃土场等区域设置挡土墙、排水沟和沉沙池等,拦截和疏导地表径流,降低水流对土壤的冲刷力度。通过这些工程措施与植被恢复措施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水土保持体系,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三)生态系统的综合修复

生态修复并非单一的植被恢复或水土保持,而是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综合修复。在进行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的同时,要注重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如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动植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对于被分割的生物栖息地,可通过建设生态廊道等方式,连接破碎化的栖息地,促进物种间的交流。此外,还应重视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减少人为干扰,让生态系统在自然规律的作用下逐步恢复平衡。

四、道路桥隧建设中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的保障措(一)完善法律法规与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道路桥隧建设中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工程建设各方的环保责任和义务,为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机制,对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严格检查,对违反环保规定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确保各项环保要求得到有效执行。

(二)加强技术研发与推广

鼓励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道路桥隧建设中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的技术研发,开发高效、低成本的环保技术和生态修复材料。加强先进技术的 应用, 如新型植被恢复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提高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的效果和水平。同时,组织技术培训活动,提高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环保技术水平,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能够得到正确实施。

(三)强化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

通过多种渠道开展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增强其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公众参与到道路桥隧建设的环境保护监督工作中,建立公众反馈机制,及时处理公众反映的环境问题。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负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格局,共同推动道路桥隧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结束语

道路桥隧建设中的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关系到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面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环境问题,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从施工前期的规划到施工过程中的污染控制,再到后期的生态修复,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陆王烨, 刘乐轩, 刘路明, 杨飞龄, 李杰. 道路生态环境影响域的研究[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25, 45 (04): 208-220.

[2]段鹏, 苑根基, 李晋江. 道路环境感知的联合特征学习框架[J].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1-13.

[3]胥程鸿. 非结构化道路环境下轮式移动平台动态规划与控制技术研究[D]. 重庆理工大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