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共服务场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效能与优化

作者

李然 樊思琪 张冉 陈炫睿

武汉东湖学院 湖北武汉 430212

1.1 服务供需的结构性失衡

公共服务场景的需求具有显著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如今志愿服务多以“供给导向”为主,缺乏对服务需求的系统调研与精准研判。部分高校组织志愿服务时,常以“完成指标”“活动数量”为目标,盲目开展清扫、宣传等同质化服务,导致“服务过剩”与“服务空缺”并存。

1.2 服务能力的专业性不足

公共服务场景对志愿者的专业素养要求日益提高。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调研显示,83%的社区工作者认为“大学生志愿者专业技能不足”是影响服务效果的主要因素,部分志愿者因能力不足在服务中产生挫败感,甚至中途退出服务。

1.3 服务保障的系统性薄弱

完善的保障机制是志愿服务持续开展的重要支撑。当前志愿服务保障体系存在明显短板,缺乏对服务质量、社会贡献的多元激励;在权益保障方面,部分志愿服务场景缺乏安全防护措施与风险预案;在资源支持方面,高校与服务单位的对接多为临时合作,缺乏稳定的经费支持、场地保障与后勤服务,导致服务活动难以常态化开展。

1.4 服务效能的评估缺失

科学评估是服务质量迭代的核心依据,但当前评估体系存在“三重三轻”问题:一是重数量轻质量,过度关注参与人数、服务时长等量化数据,忽视服务对象实际获益;二是重过程轻结果,缺乏对问题解决率、需求满足度的跟踪调查;三是重短期轻长期,未评估志愿服务对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志愿者成长的持续影响。评估缺失导致志愿服务难以形成“实践-反思-改进”的良性循环,制约效能持续提升。

二、效能提升路径的构建

2.1 建立供需动态匹配机制

精准对接是提升服务效能的前提,需构建“需求调研-资源整合-智能匹配”的全链条机制。一是建立需求数据库,由高校联合社区、公益组织定期开展公共服务需求普查,分类梳理形成动态更新的“需求清单”;二是建立供给资源库,整合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背景、兴趣特长等信息,形成“供给清单”;三是搭建数字化匹配平台,通过算法技术实现“需求清单”与“供给清单”的智能对接。

2.2 构建分层分类培训体系

能力赋能是提升服务质量的核心,需建立“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实践演练”的分层培训体系。基础培训侧重公共服务通用知识,包括服务伦理、沟通技巧、安全规范等,通过线上课程与线下讲座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业培训针对不同服务场景设置专项内容;实践演练依托服务基地开展“以练代训”,组织志愿者在真实服务场景中进行模拟服务,通过“实践-反馈-修正”的循环提升实操能力。

2.3 搭建反思成长实践平台

价值转化是实现志愿服务育人效能的关键,需推动服务经历从“实践体验”向“认知升华”转化。搭建“服务-反思-分享”三维成长平台;建立“服务-思政”融合机制,将志愿服务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结合。

三、优化机制与实践保障

3.1 多元主体协同联动机制

构建“高校-政府-社会组织”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高校发挥组织引导作用,将志愿服务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志愿服务管理中心;政府部门完善政策支持,通过购买服务、场地支持等方式为志愿服务提供保障,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公共服务发展规划;社会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助高校开展实践教学与效能评估。

三方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共同解决服务中的供需对接、安全保障等问题,形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效能共进”的协同格局。

3.2 资源整合与保障体系

建立公共服务志愿服务资源整合平台,实现信息、资源、人才的高效流动。信息层面,构建数字化服务供需平台,整合政府公共服务需求、高校志愿者资源等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智能匹配;资源层面,推动高校实验室、师资力量向服务基地开放,支持社会组织共享活动场地与物资资源,形成资源互补网络;人才层面,建立“高校志愿者+专业社工+社区骨干”的服务团队,发挥各自优势提升服务质量。

3.3 科学评价与反馈闭环

建立“服务对象-组织单位-自我成长”的三维评价体系。服务对象维度,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评估服务满意度与问题解决率;组织单位维度,从服务规范性、专业度、贡献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自我成长维度,考察志愿者在社会责任感、专业技能、沟通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评价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设置“基础指标+特色指标”,基础指标包括服务时长、出勤率等,特色指标针对不同服务场景设置。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志愿者与组织单位,形成“评估-改进-提升”的闭环管理。

四、实施中的关键举措

4.1 强化数字化平台支撑

推进“一站式”智慧平台建设,整合需求发布、志愿者招募、在线培训等功能,通过移动端APP 实现便捷操作;开发“志愿服务地图”,直观展示区域需求与志愿者分布,提升对接效率;建立信用积分体系,将服务时长、质量评价转化为积分,可兑换培训机会、文化服务等权益,增强平台吸引力。

4.2 培育专业化服务品牌

结合高校专业优势打造特色项目;推动品牌标准化建设,制定服务流程、质量规范与评估标准,形成可复制模式;通过短视频、纪录片等形式讲好服务故事,提升社会认可度与影响力。

4.3 促进区域资源均衡配置

建立“城乡结对”机制,组织城市高校与乡村社区、欠发达地区建立长期合作,开展定向服务;实施“志愿服务资源包”计划,为基层配备培训教材、活动物资,派遣专家团队巡回指导;鼓励大学生依托“返家乡”项目服务家乡公共事业,缓解基层资源不足问题。

结论

公共服务场景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新时代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与育人实践的关键载体。当前面临的供需失衡、能力不足、保障薄弱等问题,本质是服务模式与时代需求、育人目标与实践路径的适配性不足。通过构建“精准对接-能力赋能-价值转化”的效能提升路径,可实现服务质量与育人效果的双重提升;依托 *Z 元协同-资源整合-评价反馈”的优化机制,能为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未来,随着数字化支撑强化、品牌化建设推进与区域资源均衡配置,大学生志愿服务必将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培养时代新人中发挥更大作用,为社会发展注入持久青春动能。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Z].2017.

[2]王名,李勇.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3]民政部.“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Z].2021.

[4]张丽,王明.公共服务视域下青年志愿服务效能评估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2(5):89-95

[5]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