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桥梁工程预应力混凝土预制T梁施工关键技术探析
赵桂玲
身份证号码:150402197908191142
引言
在公路桥梁工程中,预应力混凝土预制T 梁凭借跨越能力强、工业化生产程度高、现场安装便捷等特点,成为中小跨径桥梁的主流上部结构形式。其通过预应力技术抵消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及外部荷载产生的拉应力,有效解决了普通混凝土抗拉强度低的缺陷,显著提升了结构的耐久性与承载性能。然而,预制 T 梁施工工艺复杂,从预制场规划到成品梁架设,任何环节的技术疏漏都可能导致梁体开裂、预应力损失、几何尺寸偏差等问题,影响桥梁整体安全性。因此,深入研究预应力混凝土预制 T 梁的施工关键技术,强化各环节质量管控,对保障公路桥梁工程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预应力混凝土预制 T 梁施工技术难点
(一)结构尺寸精度控制难度大
T 梁梁体为变截面结构,翼缘板、腹板、马蹄区尺寸差异大,且需预留预应力孔道、支座垫石等构造,模板安装的垂直度、平整度及各部位尺寸偏差直接影响后续施工及结构受力。若模板定位不准,易导致梁体侧弯、翼缘板厚度不均等问题,严重时需返工处理,增加施工成本。
(二)预应力体系施工风险高
预应力张拉是预制 T 梁的核心环节,涉及孔道成型、钢绞线布设、张拉控制等技术要点。孔道位置偏差可能导致预应力筋与孔道壁摩擦阻力过大,造成张拉应力损失;张拉顺序不合理或控制力不足,会引发梁体侧弯、开裂,甚至出现安全事故。此外,锚具安装精度、压浆密实度等也直接影响预应力效果的耐久性[1]。
(三)混凝土施工易出现质量缺陷
T 梁混凝土浇筑需兼顾腹板、马蹄区等复杂部位的密实度,若振捣不到位,易产生蜂窝、麻面、空洞等缺陷;同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养护措施不当,会导致表面裂缝、强度不足等问题,影响梁体承载能力与耐久性。尤其在高温、低温或大风天气下,混凝土施工的温控与养护难度更大。
二、预应力混凝土预制 T 梁施工关键技术
(一)预制场规划与模板工程技术
预制场规划与模板工程是保证T 梁质量的基础。预制场应选择地势平坦、排水畅通的区域,划分钢筋加工区、模板存放区、预制台座区、存梁区等功能分区,确保材料运输与吊装作业互不干扰。台座设计需满足承载力要求,采用 C30 以上混凝土浇筑,台面平整度误差控制在 2mm 以内,并设置反拱(按设计要求或 L/1000-L/1500),抵消梁体自重产生的挠度。模板采用高强度钢模板,面板厚度不小于 6mm ,刚度满足变形要求(挠度≤L/400);模板分块需适配T 梁结构,腹板与翼缘板连接处设置圆弧过渡,减少应力集中。安装时采用全站仪定位,确保轴线偏差≤5mm、垂直度偏差≤1%梁高,模板接缝处粘贴止水条,防止漏浆;安装完成后需进行试拼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二)钢筋制作与安装技术
钢筋制作与安装需严格遵循设计规范,确保结构受力可靠。钢筋原材料需经力学性能检验合格,按设计图纸下料、弯曲,主筋采用闪光对焊或机械连接,接头错开布置(同一截面接头率 ≤25% )。绑扎时先固定马蹄区及腹板钢筋骨架,确保保护层厚度(采用同强度混凝土垫块,间距 ≤500mm ),再安装翼缘板钢筋,注意与腹板钢筋的连接牢固。预应力孔道采用金属波纹管作为成型材料,其壁厚 ≥0.3mm ,安装前检查有无破损;孔道位置按设计坐标定位,采用井字架固定(间距≤1m),曲线段加密至 50cm ,确保孔道平顺;波纹管接头处用套管连接,长度 ≥20cm ,并用胶带密封,防止混凝土浇筑时漏浆堵塞孔道。
(三)混凝土浇筑与养护技术
混凝土施工质量直接关系梁体强度与耐久性。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 C50,采用泵送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 160-200mm ,掺入适量粉煤灰和减水剂,改善和易性并减少水化热。浇筑时分层进行,先浇筑马蹄区至腹板与马蹄交界处,再分层浇筑腹板(每层厚度≤30cm),最后浇筑翼缘板,振捣采用插入式振动棒,重点振捣马蹄区、波纹管周围及钢筋密集部位,直至混凝土表面泛浆、无气泡溢出。养护措施需及时到位,浇筑完成后 12 小时内覆盖薄膜保湿,初凝后洒水养护,保持表面湿润,养护期不少于14 天;高温天气需覆盖遮阳布,避免表面失水过快,低温天气采取保温措施,确保养护温度≥5℃;当混凝土强度达设计强度 75% 以上时,方可拆除侧模,防止梁体表面损伤。
(四)预应力张拉与压浆技术
预应力张拉与压浆是保障 T 梁受力性能的核心工序。张拉需待混凝土强度达设计强度 85% 以上、弹性模量满足要求后进行,采用两端同步张拉,遵循“对称、分批、分级”原则(通常分初张拉、终张拉)。张拉设备(千斤顶、压力表)需提前标定,张拉控制力按设计要求执行,同时监测钢绞线伸长值,实际伸长值与理论值偏差应控制在±6%以内;张拉完成后及时锚固,切割多余钢绞线(保留长度≥3cm),并用封端混凝土封闭锚头。孔道压浆需在张拉完成后 24 小时内进行,采用真空辅助压浆技术,水泥浆水灰比控制在0.4-0.45,掺入适量膨胀剂(膨胀率 1-2% );压浆前检查孔道密封性,真空度达到-0.06 至-0.1MPa 后,从低端压浆口压入水泥浆,直至高端排气孔溢出浓浆且无气泡,关闭阀门保压(0.5-0.7MPa)3-5 分钟,确保孔道密实 。
三、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保障措施
(一)质量控制要点
质量控制需贯穿施工全过程,建立严格的工序验收制度,每道工序完成后需经监理验收合格方可进入下道工序,重点检查模板尺寸、钢筋间距、孔道位置、混凝土强度、张拉应力及伸长值等指标,留存影像资料备查。针对常见缺陷需提前防治:梁体裂缝可通过严格控制混凝土坍落度、养护湿度及张拉时机避免;孔道堵塞需在浇筑前检查波纹管密封性,浇筑中避免振捣棒直接碰撞波纹管;预应力损失需通过定期校验张拉设备、确保锚具安装平整来控制。
(二)安全保障措施
安全保障需覆盖施工各环节,张拉作业区设置警示标志,严禁非作业人员进入,操作人员佩戴安全帽、防护眼镜,千斤顶后方严禁站人。吊装作业时检查吊具、钢丝绳强度,梁体起吊平稳,避免碰撞模板或其他构件。设备安全管理需定期检查张拉设备、起重机械的运行状态,确保制动、限位装置灵敏可靠;电气设备接地良好,避免漏电事故。
四、工程案例应用
某一级公路桥梁工程采用 20m 预应力混凝土预制 T 梁,共 120 片。施工中应用上述关键技术:预制场设置 10 个台座,采用钢模板分节拼装,模板安装轴线偏差均控制在 3mm 以内;钢筋骨架采用胎架绑扎,保护层厚度合格率达 98% ;混凝土采用分层浇筑+高频振捣,试块强度达标率 100% ;预应力张拉采用两端同步控制,实际伸长值与理论值偏差均在 14% 以内;孔道压浆采用真空辅助工艺,经检测密实度达 95% 以上。该批 T 梁架设完成后,经第三方检测,梁体几何尺寸偏差、承载力及抗裂性均满足设计要求,通车 5 年来未出现明显病害,验证了施工技术的有效性。
结语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 T 梁施工构成一完整体系工程,需严格把控模板安装、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预应力张拉等关键环节,实施预制场合理布局、模板设计优化、钢筋预应力施工规范化、混凝土养护与质量检验强化,显著减少质量缺陷的涌现,稳固并持久维护梁体结构,伴随预制构件工业化的不断进步,推广智能化施工技术,特别是 BIM 模板定位及自动化张拉技术的实施,提高施工精度与效率,为公路桥梁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傅鹏飞.预应力混凝土 T 梁竖向开裂后剩余承载能力分析及加固方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