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响应策略

作者

孙磊

身份证:210781199001282211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在防洪、发电、灌溉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其多建设在地形复杂、地质条件多样的区域,容易受到地质灾害的威胁,如滑坡、泥石流、崩塌等。这些地质灾害不仅会影响工程的正常建设与运营,还可能对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建立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对于保障工程安全稳定运行、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利水电工程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及

(一)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水利水电工程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多样,滑坡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泥石流则是由暴雨、冰雪融水等引发,携带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此外,还有崩塌,即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现象,以及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这些灾害的发生与工程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密切相关。

(二)对工程本身的危害

地质灾害对水利水电工程本身的危害极大。滑坡和崩塌可能导致工程建筑物如大坝、厂房、渠道等被损毁,破坏工程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影响工程的正常功能发挥。泥石流会堵塞河道、渠道,造成水位上涨,引发洪水倒灌,损坏工程设施,甚至导致工程停工。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可能使工程基础失稳,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增加工程维修和加固的成本,延误工程建设进度。

(三)对周边环境及群众的危害

地质灾害不仅威胁工程安全,还会对周边环境及群众造成严重影响。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时,可能摧毁周边的道路、桥梁、房屋等设施,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土地退化、植被破坏。同时,灾害会直接威胁群众的生命安全,迫使群众转移安置,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二、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响应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

当前,部分水利水电工程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存在不足。监测网络覆盖范围有限,在一些偏远或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监测点设置不足,难以全面掌握地质灾害的动态变化。监测技术相对落后,部分监测设备精度不高,数据传输不及时,导致对灾害的预警预报不够准确、及时。

(二)防治技术应用不足

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应用方面存在一定欠缺。传统防治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发挥作用,但对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灾害,其效果有限。新型防治技术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在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不够广泛,未能充分发挥其在灾害监测、风险评估等方面的优势。同时,防治技术的集成应用能力不足,各技术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难以形成综合防治能力,影响了防治效果。

(三)应急响应机制不健全

应急响应机制的不健全制约了灾害发生后的应对效率。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部分预案内容笼统,未结合工程实际和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制定具体的应对措施,导致灾害发生时难以快速有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应急指挥体系不够完善,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够顺畅,职责划分不清晰,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影响应急响应的效率。此外,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应急队伍专业素质不高,也会导致应急处置能力不足,无法及时控制灾害事态发展。

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响应的完善策略

(一)完善监测预警体系

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监测预警体系是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首先,必须扩大监测网络的覆盖范围,特别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域增设监测点,实现对所有潜在的灾害隐患点的全面监控,不留死角。为了提高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应引入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例如,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大面积区域的快速监测,自动化监测仪器则能提供实时、高精度的数据。这些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提升监测数据的获取速度和质量。同时,加强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是关键。建立专业的数据分析平台,对收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能够迅速识别灾害发生的征兆,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这种预警机制的建立,不仅能够为政府部门和相关部门提供及时的防治决策依据,还能够帮助公众及时了解灾害风险,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

(二)创新与应用防治技术

为了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平,我们应积极推动防治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这包括加强新型防治技术的研发与引进,例如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大面积灾害隐患的快速排查,通过高分辨率影像和InSAR 技术等手段,提高监测的精确性和效率。同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构建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实现对灾害风险的定量分析和预测,从而提升灾害监测和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此外,促进防治技术的集成应用至关重要。将遥感、GIS、BIM等多种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一套从灾害监测、风险评估到防治工程实施的综合技术体系,能够有效提高防治工作的整体效能。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培训,提高工程技术人员对新型防治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确保这些先进技术能够被有效转化为实际的防治效能,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健全应急响应机制

建立健全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提升灾害应对能力。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的应急预案,结合工程特点和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明确应急组织机构 措施等内容,并定期组织演练,不断完善预案。完善应急指挥体系, 机制,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统一指挥、协同作战。加强应急物资储 应急救援设备和物资,组建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 发生后能够迅速开展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响应是保障工程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当前在监测预警、防治技术、应急响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创新防治技术、健全应急响应机制等策略加以解决。只有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响应能力,才能有效应对地质灾害的威胁,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运行,保护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水利水电事业的健康发展。相关部门和单位应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共同努力,构建起坚实的安全防线。

参考文献

[1]李智, 徐红梅.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问题防治方法研究[J]. 内蒙古水利, 2025, (03): 25-27.

[2]杨二孟, 刘越. 地质灾害评估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A] 2024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智慧建筑与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 (⟶) [C].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杂志社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杂志社有限公司, 2024: 2.

[3]杨红志.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问题的初步研究[J]. 治淮, 2024, (06): 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