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井巷工程快速掘进装备选型与施工效率提升策略
焦彦军
青海能源鱼卡有限责任公司 816200
引言
当前矿山井巷施工常因设备选择不当或工序组织松散导致进度滞后。面对复杂地质条件和紧张工期,亟需制定切实可行的快速掘进方案。本文聚焦两大核心环节:一是设备选型如何精准匹配实际工况,二是施工过程如何减少时间浪费。通过系统分析选型原则与现场管理措施,为矿山工程提供可落地的效率提升路径。
一、设备选型
设备性能必须与施工需求严格匹配,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
地质条件决定设备类型:设备选型首先要依据地质勘察报告。在坚硬完整的岩层中施工,需选择大功率硬岩掘进机或高效液压凿岩台车。当遇到破碎岩层时,应选用切割扰动小的综掘设备,同时必须配合超前支护措施。对于含水地层,设备需具备防水性能,并在巷道低洼处设置排水泵站。若存在瓦斯等有害气体,设备还需满足防爆要求,并安装气体监测装置。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决定了没有通用设备,必须按实际情况定制方案。
工程参数限定设备规格:巷道尺寸和线路走向直接约束设备选择。施工长距离直线大断面巷道时,全断面隧道掘进机较为适用,其一体化掘进与支护功能可减少工序转换。在煤矿多分支巷道中,受限于狭窄空间和频繁转弯,宜采用模块化小型设备。对于急弯巷道,铰接式掘进机的分段式结构可实现灵活转向。巷道坡度超过15 度时,设备需配备防滑装置,避免施工中发生位移。设备进场前需现场复核巷道尺寸,确保机体与支护空间留有安全间隙。
系统配套保障连续作业:掘进效率取决于各环节设备的协同性。设备选型时要核算系统匹配度:掘进机的切割能力需与运输设备载重相匹配。支护设备应与掘进进度同步,锚杆台车宜紧跟掘进机作业,实现"掘支平行"。设备外形尺寸必须严格控制在巷道设计净空内,通常预留0.5 米以上的检修通道。在巷道规划阶段应考虑设置设备避让硐室,间距约 200 米,便于故障设备临时移出。
二、施工过程优化
(一)工序衔接优化
爆破作业完成后应立即启动通风系统,采用大功率局部通风机进行强制通风,确保工作面空气质量符合安全标准。通风时间应根据爆破当量、巷道断面和通风距离精确计算,通常控制在 25-35 分钟范围内。出渣作业与初期支护应实现空间平行作业,当装载机在前端出渣时,支护班组应在后方 5-8 米安全距离内同步开展锚网支护作业。材料准备应建立双循环机制,当前循环作业进行至70%进度时,材料员即应开始准备下一循环所需全部材料,包括爆破器材、支护材料和设备耗材。重点管控工序转换时间节点,建立工序交接确认制度,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爆破后出渣开始时间应控制在 45 分钟以内,支护作业与掘进工作面的距离不得超过12 米。
(二)人员组织改进
巷道施工需要建立专业化的作业团队,通常划分为掘进、支护、运输和机电四个主要班组。每个班组配备8-10 名经过专业培训并持证上岗的作业人员,其中设置 1 名负责现场指挥的班长和 1 名专职安全员。同时,采用四班三运转的轮班制度,即四个班组轮流作业,每个班组工作 8 小时后休息 24 小时,确保施工连续性。交接班时采取 30 分钟重叠交接,交班人员需详细介绍设备状况和施工进度,接班人员提前到岗熟悉情况。
每月安排 20 小时的专业技能培训,内容包括设备操作规程、施工工艺标准、安全防护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将班组的工作效率、工程质量和设备维护情况与绩效工资直接挂钩。定期开展岗位技能竞赛,设置掘进速度、支护质量和故障排除等考核项目,对表现优异的班组和个人给予奖励。新员工上岗前必须完成72 小时的安全培训和岗位实习,经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作业。
施工过程中实行班长负责制,班长对本班组的安全生产和施工质量负全责。安全员负责监督作业现场的安全措施落实情况,有权制止违章作业行为。
(三)技术措施增效
掘进施工应采用掘锚护一体化设备,这种设备能够同时完成截割、临时支护和永久支护作业,实现工序无缝衔接。通过设备升级,单循环作业时间可控制在 100 分钟以内,相比传统工艺效率提升约 30% 。爆破作业要根据实际揭露的岩层情况及时调整参数,掏槽眼采用直眼掏槽方式布置,眼距保持在 400-450mm 之间;周边眼间距不超过 300mm ,装药时采用间隔装药技术,既能保证爆破效果,又能减少超挖现象。
设备维护实行三级保养制度:每天检查液压系统压力是否正常,油温是否在允许范围内;每周测量截齿磨损情况,及时更换磨损严重的截齿;每月进行一次全面检修,重点检查液压系统、电气系统和机械传动部件。针对设备关键运行参数,设置合理的报警阈值,当参数异常时及时预警,避免设备带病作业。建立完善的备件管理制度,对易损件保持合理库存,常用备件库存量应能满足 7 天连续作业需求,特殊备件要建立快速采购渠道。同时,技术人员要定期收集设备运行数据,分析设备使用效率,及时发现并解决影响效率的技术问题。要建立技术档案,详细记录每次设备故障情况、处理方法和维修效果,为后续设备维护提供参考。针对特殊地质条件,要提前制定专项技术方案,确保施工安全和效率。
三、持续改进机制
(一)现场问题及时解决
要建立完整的施工日志记录体系,每日详细记录各工序作业时间、设备运行状态和异常情况。重点关注循环作业时间偏差,当单循环时间超过标准值 15%时,需立即组织技术分析。采用 PDCA 循环方法处理现场问题:对设备故障导致的延误,需在 24 小时内完成故障分析报告;对工序衔接不畅的情况,应在 3 个工作日内制定改进措施。每周召开生产协调会,参会人员包括施工队长、技术负责人和各班组组长,会议重点分析上周生产数据,调整爆破参数、支护工艺等关键施工参数。改进措施实施后需跟踪验证效果,通常以 3 个作业循环为观察周期,确保改进方案切实有效。
(二)成熟经验标准化
编制三级标准化文件体系:基础层为设备操作规程,详细规定每台设备的安全操作要点和维护保养要求;中间层为工序作业指导书,明确各施工环节的质量控制标准和验收要求;顶层为项目管理手册,整合各类优化方案和典型案例。标准化文件采用活页装订形式,便于动态更新。新项目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对既往项目的优化方案进行适用性评估,选取可复用的工艺工法。建立经验反馈数据库,按地层条件、设备类型等分类存储成功案例,供后续项目参考。每季度组织标准化文件评审,确保内容与实际施工需求保持一致。
结语
矿山井巷快速掘进需设备选型与施工管理双管齐下。选择符合地质条件和工程需求的设备,配合紧密衔接的工序安排、专业化的劳动组织及持续优化的现场管理,才能实现安全高效的快速施工。该方案已在多个矿山工程验证,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李金龙,李仁会,荣辉,等.三维数字化技术在矿山基建和生产中的应用[J].河北冶金,2023(7):62-67.
[2]李之强.金属矿山井巷建设工程支护应用探究思路构架实践[J].中国金属通报,2021(5):23-24.
[3]李俊午,郭简之.论述矿山测绘工程中特殊地形测量对策研究[J].城镇建设,2022(12):33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