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全域资源视域下幼儿园室内外课程联动对幼儿综合素养发展的实践研究

作者

马晓丹

溧阳市燕河湾幼儿园

引言

在学前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培育幼儿的综合素养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幼儿园课程作为幼儿成长的关键媒介,其设计与执行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发展水平。全域资源视角强调了对园内外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室内外课程的联动则突破了传统课程的空间限制,充分挖掘室内外环境的教育潜能。然而,目前许多幼儿园的室内外课程存在各自独立、资源分散等问题,难以形成促进幼儿综合素养提升的协同效应。深入研究全域资源视角下幼儿园室内外课程联动对幼儿综合素养提升的实践,探索有效的课程联动模式与执行策略,对于完善幼儿园课程体系、提高幼儿教育品质、推动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 全域资源视域与幼儿园室内外课程联动的内涵及价值

1.1 全域资源视角的核心理念

全域资源视角将幼儿园教育资源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园内资源与园外资源两大领域。园内资源涵盖教室、活动室、户外场地等空间资源,教学设备、玩教具等物质资源,以及教师团队等人力资源;而园外资源则包括社区资源(如图书馆、科技馆、公园)、家庭资源(如家长的知识经验、家庭环境)、自然资源(如山川、河流、动植物)和社会文化资源(如民俗文化、艺术展览)等。该视角强调对资源的全面挖掘、系统整合与合理配置,消除资源间的障碍,促进资源的共享与协同,致力于为幼儿创造一个丰富多元的学习环境,满足幼儿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高资源的教育效能。

1.2 幼儿园室内外课程联动的内涵解析

幼儿园室内外课程联动,以幼儿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宗旨,旨在突破传统室内与室外课程之间的界限,促进两者在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有机融合与相互促进。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室内外课程紧密围绕幼儿在身体、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素养发展,协同进行规划;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上,室内所授知识与室外所获经验相互渗透、扩展与深化;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根据室内外环境的特性,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而使得室内外课程形成一个连贯且完整的教学体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室内外空间的教育潜能,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3 室内外课程的互动对幼儿综合素养发展的重要意义

1.3.1 对幼儿身体素养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室外课程利用其空间广阔的优势,为幼儿提供了进行跑步、跳跃、攀爬、投掷等大肌肉运动的机会,有效增强了幼儿的身体素质,提升了运动技能。例如,户外体能循环活动,幼儿通过钻爬网、平衡木、跨跳栏等项目,锻炼了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力量。室内课程则通过手工制作、绘画、拼图等活动,锻炼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手部肌肉力量与手眼协调能力。室内外课程的互动,使得幼儿身体的大肌肉与小肌肉均得到针对性地锻炼,促进了身体机能的协调发展。

1.3.2 对幼儿认知素养有效提升的推动作用

室内课程通过系统的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活动,如数学游戏、语言故事、科学实验等,帮助幼儿构建基础知识体系,发展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想象创造等能力。室外课程则让幼儿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在观察动植物生长变化、探索自然现象、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拓宽认知视野。例如,幼儿在户外观察蚂蚁搬家,回到室内通过绘画、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进一步探究蚂蚁的生活习性,将室外获得的直观经验与室内学习的知识相结合,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升认知水平。

1.3.3 对幼儿情感与社会交往素养健康发展的助力作用

室内课程中的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区域活动,以及室外课程的团队游戏、户外探险、社区实践等活动,都为幼儿提供了与同伴、成人互动交流的平台。在室内外课程互动的过程中,幼儿在合作完成任务、解决冲突、分享成果的过程中,学会理解他人、尊重差异、合作共赢,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发展社会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如在 “小小建筑师” 室内建构活动与 “户外搭建乐园” 活动中,幼儿分组合作设计、搭建建筑,在沟通协作中增进友谊,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2. 幼儿园室内外课程实施现状与问题剖析

2.1 课程实施现状调研

经过对众多幼儿园进行实地观察、教师访谈以及课程资料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幼儿园室内外课程的实施情况如下:大多数幼儿园已经分别设立了室内课程和室外课程。室内课程主要集中在语言、数学、艺术等学科知识的教学上,而室外课程则以体育活动和自由游戏为主。在时间分配上,室内外课程呈现出相对独立的状态,缺乏科学合理的衔接机制。在资源利用方面,室内外资源各自为政,尚未实现充分的共享与优化配置。尽管部分幼儿园已经认识到室内外课程联动的重要性,并开始进行相关尝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遭遇诸多挑战,课程联动的效果尚未得到充分展现。

2.2 对现存问题的深入剖析

2.2.1 课程目标缺乏系统性与协同

当前,室内课程与室外课程的目标设定缺乏整体规划与协同设计,呈现出各自独立的状态。室内课程通常侧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例如语言表达、数学运算等;而室外课程则更注重身体锻炼和游戏娱乐,如体能训练、户外游戏。两者目标未能围绕幼儿综合素养的发展进行有机整合,导致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内容脱节、教学重点失衡等问题,难以形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合力。

2.2.2 课程内容衔接不畅且融合不足

室内课程内容与室外课程内容之间缺乏内在逻辑联系,未能实现有效地融合与拓展。室内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在室外课程中难以得到应用和延伸,室外活动中积累的经验也无法与室内课程学习形成呼应。例如,幼儿在室内学习了植物的分类知识,但在室外却未开展相关的植物观察与分类实践活动,使得幼儿的学习体验不连贯、不完整,影响其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发展。

2.2.3 教学方法单一且未能因地制宜

在室内课程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讲授、演示等传统教学方法,幼儿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在室外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方式较为简单粗放,通常只是组织幼儿进行活动,缺乏对幼儿学习过程的深度引导与支持。教学方法未能充分结合室内外环境特点进行灵活调整,没有充分发挥室内外不同环境的教育优势,难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不利于幼儿综合素养的培养。

2.2.4 全域资源整合程度低且利用不充分

幼儿园对全域资源的整合意识薄弱,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类资源的教育价值。园内室内外资源存在配置不合理的现象,部分资源闲置浪费,而部分资源又供应不足。例如,户外的自然材料未得到有效收集和利用,室内的多媒体设备使用频率较低。园外资源与园内课程的结合不够紧密,社区资源、家庭资源等未能充分融入室内外课程活动中,无法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限制了幼儿综合素养的提升空间。

3. 全域资源视域下幼儿园室内外课程联动的实践策略

3.1 构建协同一致的课程目标体系

3.1.1 确立综合素养导向的总体目标

以幼儿综合素养全面发展为核心,制定幼儿园室内外课程联动的总体目标。将身体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交往发展等目标进行有机整合,确保室内外课程目标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例如,总体目标可设定为“通过室内外课程联动,促进幼儿身体强健、认知敏锐、情感丰富、社会适应良好,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新时代幼儿”,使课程目标更具系统性和导向性。

3.1.2 细化分层分类的室内外课程子目标

依据总体目标,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分别细化室内课程和室外课程的子目标。室内课程子目标可包括知识技能学习目标(如掌握基础数学概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发展目标(如培养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室外课程子目标可涵盖身体锻炼目标(如增强体能、提高运动技能)、社会实践目标(如提升社会交往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等。确保室内外课程子目标之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服务于幼儿综合素养的发展。

3.2 构建课程内容的深度整合体系

3.2.1 构思以主题为核心的课程内容架构

依据主题线索,打造室内外课程内容的整合架构。围绕特定主题,将室内教学、户外活动、家庭互动等多元内容融合,规划多样化的课程活动。以“奇妙的水世界”为例,室内课程可包括水的物理特性实验(例如沉浮实验)、水循环的叙述、水主题绘画创作等;户外课程则可安排参观自来水厂、户外水游戏(如水车玩耍、水渠搭建)、雨后积水观察等。通过主题式课程内容的规划,实现室内外课程内容的深度整合,使幼儿在不同学习环境中全面、深入地探索主题,丰富学习体验,提升综合素养。

3.2.2 注重知识与经验的转化应用

在课程内容规划中,重视引导幼儿将室内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户外活动,并将户外活动中的经验带回室内进行总结、提升与扩展。例如,在室内学习测量方法后,组织幼儿在户外测量植物高度、操场长度;在户外进行垃圾分类实践后,回到室内举办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制作垃圾分类宣传海报等。通过知识与经验的双向转化,有助于幼儿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创新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系

3.3.1 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依据室内外不同的学习环境及课程内容特性,灵活选择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室内课程教学中,采用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游戏化教学等方法,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开展“小小科学家”探究活动,使幼儿自主探索科学现象;组织“美食制作”项目式学习,以培养幼儿的合作与实践能力。在室外课程教学中,运用观察法、体验法、实践操作法等,使幼儿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学习。引导幼儿观察自然现象、参与户外劳动、进行户外写生等,使幼儿在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3.3.2 发挥教师的引导与支持作用

教师在室内外课程联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积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密切观察幼儿的表现和需求,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在室外科学探索活动中,当幼儿对某种植物的生长过程产生疑问时,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持续观察、查阅资料、开展实验,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在室内小组合作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合理分工、有效沟通、共同解决困难,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4 优化家园合作的协同教育体系

3.4.1 强化家园之间的沟通与理念共识

构建多元化的、常规化的家园沟通机制,例如家长会议、家长开放日、家园联络手册、微信群、网络家长会议等,及时向家长传达幼儿园在全域资源视角下室内外课程联动的理念、目标、执行情况以及对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使家长充分理解课程的特点与价值。定期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的学习与生活状况,征询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解答家长的疑惑,以促进家园在教育理念和目标上的一致性。

3.4.2 鼓励家长深入参与课程活动

邀请家长深入参与幼儿园室内外课程活动的规划、执行与评估。激励家长贡献课程资源,如搜集自然素材、分享家庭藏书、提供实践场地等;邀请家长担任活动志愿者,参与课堂教学、组织户外活动等;举办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如亲子户外探险、亲子手工制作、亲子科学实验等,使家长与幼儿在共同参与中增进亲子关系,同时让家长更直观地体验课程对幼儿成长的积极影响,形成强大的家园教育协同效应,共同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

结束语

在全面审视资源的视角下,幼儿园室内外课程的整合被视为提升幼儿全面素质、促进幼儿教育高品质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确立协同一致的课程目标、优化整合的课程内容、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整合全面的教育资源以及强化家园协同教育等实践策略的贯彻执行,能够有效应对当前幼儿园室内外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实现室内外课程的有机整合与协同发展,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元、连贯完整的学习体验,促进幼儿在身体、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多方面全面发展。然而,幼儿园室内外课程整合的实践是一个长期且持续探索与完善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与共同奋斗。展望未来,应紧密围绕幼儿发展需求,不断优化课程整合模式,充分挖掘全面资源的教育潜力,推动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幼儿教育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为培育具有良好综合素养的未来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探秘自然课堂:户外探究式学习如何塑造幼儿科学素养. 周晓莹.当代家庭教育,2025(02)

[2] 依托自制游戏棋项目,提升幼儿科学素养. 刘小娜.留学,2024(23)

[3] 基于家园共育的幼儿科学素养培养策略. 余凤华.天津教育,20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