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信息化管理的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控制策略研究

作者

万文勇

身份证:210104197702050515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管理凭借其高效性、实时性和精准性,逐渐成为突破传统管理瓶颈的关键手段。将信息化管理深度融入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控制的全过程,能够实现对施工各环节的动态把控,有效预防质量缺陷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深入探究基于信息化管理的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控制策略,对于推动建筑施工行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化管理在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控制中的作用

(一)提升质量控制效率

信息化管理通过构建数字化的质量控制体系,将施工过程中的各类质量信息进行系统化整合与管理。从原材料的采购、进场检验,到各道施工工序的质量验收, 再到质量问题的发现、整改与复查,所有环节的信息都能实时录入信息化系统,形成完整的质量档案。质量管理人员无需再依赖人工记录和纸质文件,可通过系统快速查询任意环节的质量数据,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质量偏差。

(二)强化安全监管力度

在安全控制方面,信息化管理借助多元化的技术手段实现了对施工现场的全方位监控。通过在施工现场布设视频监控设备、智能传感器等,能够实时捕捉施工人员的操作行为、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以及现场的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有害气体浓度等。当系统监测到违规操作、设备异常运行或环境指标超标等情况时,会立即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并将预警信息推送至相关管理人员的终端设备,使其能够在第一时间采取干预措施,防止安全风险演变为安全事故。

(三)促进多方协同工作

建筑施工项目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等多方主体的密切配合,而信息化管理为各方协同工作搭建了高效的沟通桥梁。通过信息化平台,各方可以实时共享施工进度、质量验收结果、安全检查情况、设计变更等重要信息,避免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滞后和失真。例如,监理单位在巡检中发现的质量或安全问题,可通过平台及时反馈给施工单位,并附上现场照片和详细说明,施工单位整改完成后,再通过平台提交验收申请,监理单位在线审核通过后即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二、信息化管理在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控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

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在资金投入和技术引进上较为保守,导致信息化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许多企业所使用的信息化系 能满足基础的信息录入和查询需求,缺乏对质量与安全数据的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能力, 寸数 居支持。 。同时,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范围较为局限,多集中在施工进度管理等 溯、 隐蔽 工程验收、危险源动态监测等关键的质量与安全控制环节应用较少,未能形成 全过程 信息化管理网络,使得信息化管理的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信息共享存在障碍

由于建筑施工项目参与方众多,且各参与方在选择信息化系统时往往基于自身需求,导致不同系统在技术标准、数据格式和功能设计上存在较大差异,系统之间的兼容性较差。这使得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质量与安全信息被分散存储在不同的系统中,形成 “信息孤岛”,无法实现有效的整合与共享。例如,施工单位的质量验收数据无法直接导入监理单位的审核系统,建设单位需要了解安全管理情况时,需从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分别获取信息,不仅增加了工作流程的复杂性,还可能因数据不一致而影响管理决策的准确性。信息共享的障碍严

重制约了质量与安全控制的协同效率。

(三)相关人员素养不足

信息化管理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但目前建筑施工行业相关人员的信息化素养仍有待提高。一方面,部分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信息化只是简单地将纸质文件数字化,未能充分理解其在质量与安全控制中的核心价值,在实际工作中对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无法满足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对于信息化系统的操作、维护以及数据的分析应用能力不足,在系统出现故障或数据异常时难以快速解决。

三、基于信息化管理的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控制策略(一)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建筑施工企业应转变观念,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施工项目的实际需求,制定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在引进先进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根据施工特点对系统功能进行拓展和优化,使其具备质量与安全数据的自动采集、智能分析、风险预警、全程追溯等综合功能。同时,积极探索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BIM 技术等新兴技术与质量安全控制的融合应用,例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的全程追踪,借助 BIM 模型对施工工序进行模拟和碰撞检测以提前发现质量隐患,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安全监控数据进行分析以识别潜在的危险行为,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的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

(二)构建信息共享平台

由行业主管部门或大型企业牵头,联合相关技术机构共同构建统一的建筑施工信息共享平台,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接口规范和信息交换机制,打破不同系统之间的技术壁垒。平台应具备强大的数据整合能力,能够将各参与方的质量与安全信息集中存储、分类管理,并支持多终端访问和实时更新。同时,平台需设置不同的用户权限,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可根据自身权限获取所需信息。

(三)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

建立健全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不 员制定差异化的培训计划。对于管理人员,重点培训信息化管理理念、系统数据分析能力 化手段开展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对于技术人员,加强信息化系统 的培训,提升其技术支撑能力;对于一线施工人员,开展简 管理的认知和接受度。同时,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将信息化应用能力纳入 体系, 对在信息化管理应用中表现突出的团队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员工学习和应用信息化技术的积极性。

结束语

信息化管理是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控制的必然趋势,其在提升管理效率、降低风险隐患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当前在信息化水平、信息共享、人员素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建筑施工企业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通过持续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构建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等策略,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实现对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的精细化、智能化控制。

参考文献

1]陈孟茂. 谈如何做好房屋建筑电气施工管理工作[J]. 中国住宅设施, 2024, (S1): 13-1

[2]徐春山. 住宅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强化措施探究[J]. 居舍, 2024, (19): 149-152.

[3]张春红, 张威, 黄浩文. 基于现阶段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途径和措施探讨[J]. 大众标准化,2022, (10): 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