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再生视域下“电子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教学范式创生研究
史佳岑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泰州市 225300
一、引言
电子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是高等教育中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策略、资源评估方法以及信息整合能力。然而,在传统教学实践中,学生常仅停留在表面操作技能学习,缺乏信息分析、评价与创新应用能力,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信息再生视域强调信息的循环利用、创新整合与知识再生产,为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在此视角下,教学不仅关注技能传授,更强调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整合与再生信息的能力,形成知识内化与创新输出的闭环。本文旨在探索该课程教学范式的创新路径,并提出可行性策略与实践方案。
二、信息再生视域下的教学内涵与价值
(一)概念界定
信息再生视域强调信息资源的重复利用与增值转化。在电子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中,信息再生不仅包括资源的有效获取和应用,还强调学生对信息的分析、整合、加工和创新性再利用,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产出。
(二)教育价值
提升信息检索与整合能力
通过信息再生视角,学生在检索过程中不仅关注信息获取,更注重对信息来源的评价、筛选和整合,提高信息运用的深度和广度。
培养创新性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再生视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与问题解决,形成自主规划学习、探索问题及创新性利用信息的能力。
促进课程与实践结合
将信息再生理念融入教学,课程设计不仅关注理论讲授,还结合案例分析、课题实践、跨学科任务,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三、当前教学实践存在的困境
课程任务零散,缺乏系统化
现行课程多以单一检索技能教学为主,缺乏循序渐进、层次化的任务设计,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信息检索与整合能力体系。
信息化工具使用不足
部分教学仍停留在课堂演示与手动操作阶段,缺乏数字化任务管理、在线协作与可视化反馈机制,学生参与度低,技能掌握不充分。
实践与反思环节不完善
学生在检索任务中缺少计划生成、策略调整和结果反思的训练,导致信息再生能力培养不足,创新性思维发展受限。
教师引导方式单一
教师普遍关注操作规范和任务完成情况,而对学生信息分析、策略生成和创新应用过程的指导不足,影响教育过程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四、教学范式创生策略
(一)任务链化设计,形成系统化实践
将课程内容拆解为明确目标、操作步骤和反思环节,形成“目标导向—实践操作—信息再生—能力内化”的任务链,逐步培养学生从信息获取到再生创新的完整能力。
(二)信息化辅助与表达工具建设
利用数字化平台、在线数据库、知识管理工具及可视化呈现软件,支持学生记录检索过程、整合信息并进行成果展示。同时,教师可通过平台实时监控学生任务执行情况并提供反馈。
(三)优化实践结构,嵌入计划与反思环节
在每一任务环节设置计划生成、执行调整和反思总结机制,学生从单纯的操作执行者转变为自主策划者与信息创新者,实现能力内化。
(四)教师动态引导与过程性评价
教师在教学中应成为过程引导者,通过即时反馈、策略建议与个性化指导,促进学生掌握信息检索、整合与创新应用技能,并对能力发展进行持续评估。
(五)跨学科整合与实际应用拓展
将课程内容与学科知识、科研案例及社会实践结合,构建跨学科信息任务链,提高信息再生的真实应用场景,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践成效与分析
(一)信息检索与整合能力显著提升
通过系统化任务链设计和信息化工具支持,学生在电子信息资源检索、筛选与整合能力方面表现出明显提升。实践中,学生能够高效定位相关文献与数据资源,运用信息评估标准甄别高质量信息,并通过整合多源信息完成知识重组与再生。教学过程形成“任务计划—执行操作—成果呈现—反思总结”的闭环,使信息能力逐步内化为学生的核心技能。
(二)创新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增强
学生在任务计划、执行调整和反思环节中逐步形成自主学习模式和创新应用意识,能够独立完成信息分析与知识生成任务。
(三)课程与实践结合效果明显
课程通过案例分析、课题实践及跨学科任务,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直接转化为实践能力。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认知理解与操作技能,还锻炼了信息资源应用、问题解决及创新能力,实现认知、操作与创新能力的深度融合。
(四)教师专业能力与教学策略优化
教师在动态引导和过程性评价中获得教学反馈,能够持续改进教学设计,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落地。
六、推广与持续发展策略
1.建立常态化课程机制
将信息再生理念系统化融入“电子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的日常教学与课程计划中,实现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与学生评价的有机衔接。通过长期、连续的课程安排,使学生在不同学期、不同学习阶段均能接触、实践与反思信息再生任务,从而形成稳定的能力培养闭环,实现教育理念的持续内化。
2.强化信息化支撑与管理
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数字化数据库及学习管理系统,实现教学任务的发布、学生进度跟踪、成果展示和过程性反馈。通过信息化工具,教师能够实时监控学生检索与整合信息的过程,分析能力发展水平,提供个性化指导。学生可通过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任务提交和成果展示,形成信息再生能力培养的可视化与可操作化过程。
3.拓展校内外实践应用场景
打破传统课堂限制,将微实践延伸至科研实验室、图书馆数据库、社会调研及企业信息资源实践等多样化场景,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完成信息获取、分析、整合和再生任务。通过跨场景实践,学生不仅提升技术操作能力,也增强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性思维,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4.建立持续评价与优化机制
定期开展课程效果评估与教学反思,包括学生能力测评、任务完成情况分析以及教师指导效果反馈。根据评估结果,对课程内容、任务设计、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进行动态优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改进机制。通过不断迭代优化,实现教学范式的长期推广与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七、结语
信息再生视域下的“电子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教学范式通过任务链化设计、信息化辅助、计划与反思嵌入、教师动态引导以及跨学科实践整合,实现了从信息获取到创新再生的完整能力培养。实践证明,该范式不仅提升学生的信息检索与整合能力,还促进自主学习与创新教学能力,为高等教育电子信息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可行路径和理论参考。未来应进一步推动该范式在课程体系的常态化嵌入和实践深化,为信息素养培养和教育能力提升提供持续支撑。
参考文献:
[1]李鑫.基于XML技术的电子信息资源数据库智能检索方法[J].信息记录材料,2024,25(04):183-185.
[2] 刘景会,于树胜,管计锁,夏荣敏,梁山.“电子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教学优化设计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05):78-79+87.
[3]梁红.电子信息资源检索网络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情报科学,2004,(02):220-224.
作者简介:史佳岑,性别:男,出生年月:1995.01.14,民族:汉,籍贯:江苏泰州,毕业院校:萨里大学,毕业专业:电子工程,学历学位: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协作通信、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