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探究实践

作者

刘诗宇

白城师范学院 吉林白城 137000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必要性,并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中思想政治教学与心理健康融合的现状进行了彻底分析,指出了所遇到的难题与挑战。文章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涉及课程资源的重新整合、教学手段的创新,以及新兴媒体技术的应用,目的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并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实践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及高等教育大面积推广的背景下,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得尤为迫切。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环节,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心灵健康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未来的领导者的重要任务,它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具有深层次的相互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着重于调整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素质。现阶段,高等院校教育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是如何高效融合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全方位均衡地发展。

一、思政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在现今时代背景下,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界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超越了简单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更着重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指导相融合,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综合教育模式不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在精神和道德修养上提升了他们的整体素养。面对越发严峻的社会竞争环境,学生所承受的心理负担持续上升,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可以有效地防止心理问题的出现,并对现有问题进行有效干预。通过实施这种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学生们能够掌握在生活与学习双重压力下,形成正面生活观的方法。思政课程重点在于塑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心,而心理辅导则致力于增进学生自我意识与情绪管理能力。这两种教育模式的融合,既让学生关注内心世界的健康,又培养了他们对社会的担当和参与热情,使其能在自我成长与社会发展中找到均衡点,培养出既有独立思考又有社会责任的个人[1]。以往,思政和心理教育常常各自为政,缺乏有效地沟通与融合。而两者的结合,不仅使得它们能够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同时也增强了教育的目的性和实际效果。

二、当前高校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面临问题和挑战

部分学生对于这些课程的态度不够积极,认为课程内容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关联不大,缺乏必要的吸引力。在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分配上,存在明显的失衡问题,个别高校的思政教师数量和专业能力还需加强。目前,如何把思政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发展及职业规划紧密联系起来,已经变成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处理的课题。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够。例如,有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较为浅显,对心理咨询存有错误的理解和成见,使他们不愿意主动去寻求援助。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深入程度都需要加强,尤其在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预防和处理上,急需更为专业和全面地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方法创新的空间被打开,利用新媒介和网络平台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交互性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在这一过程中,强化高校教师团队建设,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和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评价与反馈机制作为教育流程的核心部分,目前亟待深化改进。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准则,及时跟进教育成果,对于教育策略的持续调整与优化至关重要。因而,打造一个高效、灵敏的评价反馈体系,成为推动高校思政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策略

1、整合课程资源,构建融合课程体系

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高等院校必须汇集并优化现有教学资源,构建起一套多元化的融合课程。该课程体系应涵盖心理健康基础理论、社交沟通技能、情绪管理以及压力缓解等多方面内容,同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这种跨越学科边界的课程规划,不仅可助力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提升了他们的心理适应力和自我调节机能。第一,该教学架构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开设“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课程,把心理健康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有机结合,引领学生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含义及其在个人成长中的关键作用[2]。第二,高等教育机构应当增设“中华传统美德与心灵健康”这一课程,提炼出儒家倡导的“内修外治、家国天下”理念,以及道家追求的“顺应自然”哲学精神,旨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和面对困难的心理承受力。此外,课程设计需紧贴当代社会议题,指导学生探索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心理健康理念的方法,打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新模式。第三,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是关键所在。该体系应通过评价学生在理论认知、实践技能以及自我审视与进步等维度的综合表现,以全面评估课程的教学效果。

2、革新教学策略,增强教育成效

在互动式教学策略中,案例分析的应用,通过挑选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让他们在真实场景中理解那些深奥的理论。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例,教师可以选择出有代表性的历史故事或社会现象,指导学生挖掘其中的道德和价值理念。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程知识,还有助于他们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研讨也是一种有效地促进学生交流和协作的教学方法,通过分组讨论特定议题,能够促进学生们的思考和创新。例如在思想政治课程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当前的社会热点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并激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3]。这种互动形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还教会了他们如何倾听和尊重不同的观点。

3、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展教育渠道

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等教育机构需积极适应这一趋势,充分探索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的教育功能,推陈出新教育模式,满足当今学生学习与信息接收的新趋势。首先,高等院校需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新媒体账号,通过这些平台向学生推送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心理健康信息、情绪管理方法以及压力缓解途径。推送的内容需用简练易懂的语言,融合图像、文字和视频多样化呈现,以提高信息的吸引力与传播效果。同时,通过新媒体渠道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实时更新和改进教学内容与方式,保障教育活动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结语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非常重要。这种整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成效,更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促进了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实施策略,包括课程资源的整合、教学方法的创新、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未来,高等院校应进一步推进改革进程,积极探索和实践,力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培育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含璐,魏媛媛.新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J].新丝路,2024(11):169-171

[2]奚晶晶,汪露,丁红艳.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融合探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4,36(8):1633-1636

[3]杜环利.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24(36):236-239

作者简介:刘诗宇(1995.07-),女,汉族,吉林白城人,硕士研究生,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