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道路桥梁隧道工程中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与优化

作者

张国洲

地址:单位名称 身份证:211321199112071516

1 地基处理的价值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技术挑战

1.1 地基处理的核心工程价值

地基处理对道路桥梁隧道工程具有多重保障作用。从结构安全看,通过改善地基力学性能,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可有效避免结构因地基失稳产生的变形、开裂等病害;从耐久性看,优化地基排水条件、降低孔隙水压力,能减少地下水对地基的侵蚀作用,延长工程使用寿命;从经济性看,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可减少后期维修加固成本,避免因地基问题导致的工期延误和投资增加。

1.2 复杂地质条件的主要技术挑战

复杂地质条件为地基处理带来多重技术难题。软弱地基条件下,地基土压缩性高、承载力低,易产生不均匀沉降,传统处理技术难以实现深层加固;岩溶地层存在溶洞、裂隙等不良地质构造,地基处理需兼顾填充加固与防渗止水,技术复杂性显著提升;高含水率地层中,土壤抗剪强度低、透水性差,处理过程易引发边坡失稳、基坑突涌等风险;山区陡峭地形下,地基处理受施工空间限制,大型设备难以进场,技术实施难度大。

1.3 地基处理技术的适配性要求

地基处理技术应用需遵循地质适配原则。不同地质类型对技术有特定需求,软土地基需采用排水固结、复合地基等技术提高承载力,岩溶地基需重点采用注浆填充、桩基跨越等技术处理空洞隐患;不同工程类型的地基要求不同,桥梁基础对地基承载力和沉降控制要求更高,隧道洞口地基需强化抗滑稳定性,道路路基则需兼顾承载力与均匀性;施工环境制约技术选择,城市区域需采用低扰动、低噪音的处理技术,偏远山区需考虑材料运输与设备进场条件。

2 道路桥梁隧道工程常用地基处理技术应用要点

2.1 改良型地基处理技术

改良型地基处理技术通过改良地基土性质提升其力学性能。排水固结技术通过设置排水板、砂井等排水系统,加速地基土孔隙水排出,促进土体固结,适用于软土地基处理,施工中需控制排水系统间距与深度,确保排水路径畅通;强夯法利用重锤冲击地基土,通过振动压实提高土体密实度,应用时需根据地基土类型调整夯击能量、次数和间隔时间,避免过度夯击引发土体液化;水泥土搅拌法通过将水泥与地基土强制搅拌形成水泥土桩,增强地基整体性,施工中需控制水泥掺入比和搅拌均匀性,确保桩体强度达标。改良型技术注重就地取材,具有成本较低、适用性广的特点。

2.2 置换型地基处理技术

置换型地基处理技术通过置换不良地基土实现地基加固。换填垫层法将基础底面以下一定深度的软弱土层挖除,换填砂石、灰土等强度较高的材料,适用于浅层软弱地基处理,施工中需控制垫层压实度和分层厚度,确保垫层均匀承载;碎石桩置换法采用振动或冲击方式将碎石填入地基形成桩体,通过桩土共同作用提高地基承载力,适用于松散砂土、粉土地基,需控制桩体间距与长度以保证置换效果;CFG 桩复合地基通过水泥粉煤灰碎石桩与桩间土协同工作,形成高强度复合地基,应用时需优化桩顶褥垫层设计,实现荷载均匀传递。置换型技术处理效果直观,对浅层不良地基具有显著加固作用。

2.3 补强型地基处理技术

补强型地基处理技术通过增设结构性构件增强地基承载能力。桩基技术通过在地基中设置钢筋混凝土桩、钢桩等深基础构件,将上部荷载传递至深层坚硬土层,适用于深层软弱地基或高荷载需求场景,施工中需控制桩身垂直度和承载力检测,确保桩基质量;注浆加固技术通过向地基裂隙或孔隙中注入水泥浆、化学浆液等材料,填充空洞并胶结土体,适用于岩溶地基、断层破碎带处理,需合理选择注浆压力、浆液配比以保证扩散范围;锚杆静压桩技术利用建筑物自重作为反力将桩体压入地基,适用于既有工程地基加固,具有施工扰动小的优势,需控制压桩力和桩体接头质量。

3 地基处理技术的优化路径与保障机制

3.1 基于地质勘察的精准化设计优化

精准化设计是提升地基处理效果的前提。强化地质勘察深度,采用钻探、物探、原位测试等综合勘察手段,精准查明地基土分布、力学参数、地下水条件等信息,为设计提供可靠依据;引入数值模拟技术,通过有限元分析预测不同处理方案下的地基变形、应力分布特征,优化处理参数如桩长、间距、垫层厚度等;建立地基处理方案比选体系,从技术可行性、经济性、环境影响等维度综合评估,选择最适配地质条件的处理方案。精准化设计需避免过度处理或处理不足,实现技术经济性平衡。

3.2 施工工艺的创新与质量控制

施工工艺创新与质量控制是保障处理效果的关键。推动工艺机械化与自动化升级,采用智能打桩机、精准注浆设备等提高施工精度,减少人为操作误差;优化施工流程,如排水固结技术中合理安排排水系统施工与加载顺序,注浆加固中控制注浆分段与间歇时间,确保工艺连续性与稳定性;强化施工过程质量检测,通过原位测试、取样试验等方式实时监测地基处理效果,如检测复合地基承载力、桩体完整性、垫层压实度等指标,及时调整施工参数。质量控制需贯穿施工全过程,建立 “过程检测 — 问题反馈 — 参数调整” 的闭环机制。

3.3 监测技术应用与后期评估机制

监测与评估机制是验证处理效果的重要支撑。建立全过程监测体系,施工前设置基准监测点,施工中实时监测地基沉降、孔隙水压力、土体位移等指标,运营期定期跟踪结构变形情况,形成完整监测数据链;应用自动化监测技术,采用传感器、数据采集仪等设备实现监测数据实时传输与预警,及时发现异常变形趋势;建立后期评估机制,结合施工记录、监测数据和结构性能表现,综合评估地基处理效果,总结技术应用经验,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监测与评估需长期坚持,确保地基性能在全生命周期内处于可控状态。

结束语

道路桥梁隧道工程中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与优化是保障工程安全的基础性工作,对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基问题具有关键作用。通过改良型、置换型、补强型等技术的适配性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规避工程风险。精准化设计优化、施工质量控制、全过程监测评估构成了地基处理技术应用的完整保障体系,是确保处理效果的重要支撑。未来,随着地质勘察技术、智能施工设备、监测传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地基处理技术将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迈进。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与实践总结,不断优化地基处理方案,将为道路桥梁隧道工程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安全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徐国玉. 市政道路桥梁隧道软土地基治理对策[J]. 散装水泥, 2023, (01): 113-115.

[2]胡君胜. 道路桥梁隧道软土地基处理[J]. 安徽建筑, 2023, 30 (02): 148-150.

[3]温奇锐, 刘振丘. 道路桥梁隧道工程施工中的难点和技术对策[J]. 智能城市, 2024, 7 (08): 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