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化技术在道路桥梁隧道养护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张国洲

身份证:211321199112071516

引言

道路桥梁隧道是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随着服役年限增长和交通荷载增加,其结构性能逐渐退化,养护管理压力日益凸显。 病害、经验制定维修计划,存在数据采集不全面、病害识别滞后、养护决 时或过度养护等问题,影响交通运行安全并增加管理成本。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快 发展的背景下 物联网、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为养护管理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智能化技术通过自动化监测、数据驱动决策、精准化作业等手段,能够实现养护管理从 “被动应对” 向 “主动预防” 转变。

1 传统养护管理痛点与智能化技术适配性分

1.1 传统养护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道路桥梁隧道养护管理模式存在多方面不足。一是监测方式落后,主要依赖人工目测和手持设备检测,不仅效率低下,且难以覆盖结构隐蔽部位和复杂环境区域,导致病害漏检、误判现象频发。二是数据管理分散,养护数据多以纸质记录或独立电子文档形式存储,缺乏标准化整合,数据共享困难,难以支撑全周期养护分析。三是决策科学性不足,养护计划制定多依赖技术人员经验,缺乏对结构性能退化规律的量化分析,易造成养护资源错配,影响养护效果。

1.2 智能化技术的核心优势

智能化技术的特性与养护管理需求具有高度适配性。物联网技术通过部署传感器网络,可实现结构变形、应力应变、环境参数等数据的实时采集,突破人工监测的时空限制;大数据技术能够对海量养护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挖掘结构性能变化规律,为养护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等算法,可自动识别结构病害并预测性能退化趋势,提升病害诊断的效率与精度。

.3 技术与养护管理的融合逻辑

智能化技术与养护管理的融合本质是构建 “感知 - 分析 - 决策 - 执行” 的闭环管理体系。传统养护管理各环节相互割裂,数据传递存在滞后性;而智能化技术通过传感器网络实现全面感知,依托数据平台完成信息集成,借助智能算法支撑精准决策,最终通过自动化设备执行养护作业,形成完整管理链条。这种融合模式将碎片化的养护数据转化为结构化知识,将经验驱动的决策方式升级为数据驱动模式,将分散的养护作业整合为协同化流程,从而实现养护管理的全流程优化。

2 智能化技术在养护管理中的应用路径

2.1 结构状态智能监测体系构建

智能化技术推动养护监测从人工为主转向自动化、立体化监测。通过在道路路面、桥梁结构、隧道衬砌等关键部位部署光纤传感器、应变片、高清摄像头等设备,构建全方位监测网络,实时采集结构位移、裂缝发展、沉降变形等状态数据。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传输与汇聚,建立结构状态数据库,结合数据清洗与标准化处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2 养护决策智能化优化

智能化技术为养护决策提供了科学量化的分析工具。基于大数据平台整合的结构基础信息、监测数据、历史养护记录等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结构性能退化模型 精准预测不 同养护方案下的结构寿命周期和成本效益。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病害类型、 重程度进行 动分类评估,结合交通流量、环境影响等因素,生成最优养护时机和方案建议。此外,智能化决策系统支持多场景模拟分析,可对养护方案的可行性和预期效果进

行预演,提高养护决策的合理性和前瞻性。

2.3 养护作业精准化实施

智能化技术推动养护作业向高效化、精准化升级。在养护施工中,通过无人机巡检获取结构表面高清图像,结合三维建模技术生成病害位置精确坐标,为维修作业提供精准定位;利用智能压实监测、摊铺质量监控等设备,实时调控养护施工参数,确保维修质量符合标准。在养护资源管理方面,通过智能调度系统优化养护设备、人员和材料的调配方案,减少无效运输和等待时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远程监控技术可实现对养护作业过程的实时监管,确保施工规范执行,提升养护作业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3 智能化技术应用的挑战与优化

3.1 技术层面的主要挑战

智能化技术在养护管理应用中面临技术瓶颈。一是设备兼容性问题,不同品牌、类型的传感器和监测设备数据格式不统一,导致数据整合困难,影响监测系统的整体性;二是数据质量问题,复杂环境下传感器易受干扰, 生数据噪声或失真,降低分析结果可靠性;三是技术集成难度大,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应用需要跨领域技术支撑,现有技术体系缺乏标准化接口,增加了系统构建复杂度。

3.2 管理层面的现实障碍

管理机制不完善制约了智能化技术应用效果。一是专业人才短缺,既掌握交通工程知识又熟悉智能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不足,导致技术应用深度不够,难以充分发挥系统功能;二是标准体系缺失,智能化监测数据采集、分析、决策等环节缺乏统一标准,数据共享和跨区域协同困难;三是资金投入不足,智能化设备购置、系统开发和维护需要持续资金支持,部分地区因资金限制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

3.3 优化策略与实施路径

推动智能化技术有效应用需从技术与管理协同发力。技术层面应建立标准化数据接口,推动监测设备兼容互通;研发抗干扰监测技术和数据清洗算法,提升数据质量;构建一体化技术平台,实现多技术融合应用。管理层面需加强人才培养,建立跨学科培训体系,培育专业技术团队;加快完善智能化养护标准体系,规范数据管理和应用流程;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建立长效投入机制,鼓励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同时,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建设,打破信息壁垒,提升智能化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效益。

结束语

智能化技术为道路桥梁隧道养护管理变革提供了重要机遇,其在状态监测、决策优化、作业实施等环节的应用,有效破解了传统养护模式的效率低下、 决策主观、资源浪费等问题,推动养护管理向精准化、高效化、主动化转型。然而,技术应用仍面临设备 数据质量、 人才短缺等挑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标准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措施加以解决。未来,随着智 能化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降低,其在道路桥梁隧道养护管理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深入,有望构建全周期、全方位的智能养护体系,为保障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畅通和延长服役寿命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李西全, 蒋为勤. 道路桥梁隧道项目施工重难点及养护技术措施[J]. 汽车周刊, 2024, (12): 59-61.

[2]刘鑫. 道路桥梁隧道工程施工中的难点和养护技术研析[J]. 汽车周刊, 2024, (10): 124-126.

[3]徐来明. 道路桥梁隧道工程施工中的难点与养护技术分析[J]. 散装水泥, 2024, (04): 74-7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