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赋能绿色发展的创新研究
董自浩
丹阳市委党校 江苏 212326
摘要:绿色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在新的实践中,运用科技成果转化赋能绿色发展成为了可行的发展之路。本文对江苏省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现状进行梳理,分析经验与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促进科技成果更好转化,赋能绿色发展。
关键词:科技赋能 ;绿色发展;环保产业
放眼全球,科学技术进步带来了工业化和信息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促进生产力飞跃式发展,为全人类带来了现代化的生活;回顾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也离不开科技创新成果运用到生产过程中。但正是工业化的生产过程,需要使用大量的矿产与能源,排放大量的废气、污水和废物,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这种只求经济增长不顾生态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这就要求我们走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将创新发展与绿色发展融合起来,是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路的必然举措,而把创新发展与绿色发展融合起来的关键,就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总的来说,科技成果转化赋能绿色发展,就是让绿色科技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日常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对江苏提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殷殷嘱托。因此,本文对江苏省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现状进行梳理,分析经验与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促进科技成果更好转化,赋能绿色发展。
一、江苏省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1.环保专利认定情况
科技成果一词来源于西方,学者站在我国科技与经济实际上,将科技成果定义为经过认定的具有一定价值的科学技术活动的产物,在学术研究中,一般把特定区域一段时期内认定的专利和论文作为量化科技成果的指标。本文借鉴现有研究文献的成果[1],把江苏省各地级市和上市企业涉及空气净化及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与湿地修复、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环境监测、清洁能源等领域的被认定的专利作为环保专利,从专利数据库中获取专利数量,结果如下:
从全省环保专利认定数量总量来看,2017-2023年间全省认定的环保专利总量达17余万件,在全国省际区域中占比第一,认定数量在2021年达到顶峰为39030件,之后受到疫情、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企业投资信心下降等因素影响,认定数量有所下滑。从各地级市表现来看,统计期间,各级地市环保专利数量分布呈从南到北依次下降的趋势,这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紧密正相关,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本区域拥有密集的智力成果,自然而然地会作用于本地区的经济生产活动,而本地区的经济活动繁荣,就会有更多的资源用于科研创新活动,让更多的创新成果涌现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技术攻关,对建成科技强国、支撑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跃升具有重要意义。这句话对占据核心地位的绿色科技成果同样适用。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主要奖励对经济、社会和生态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成果,这些获奖项目揭示了江苏省在科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而这些科技成果同时具有极高的转化价值,以促进高质量发展。整理2018-2023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可以发现如下特征:一,获奖数量与占比处于全国高水平,平均每年有24-28项环保相关科技成果获奖,大约占每年获奖技术总量的9.65%,占比高于广东等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与江苏旗鼓相当的省份,体现了江苏省委省政府在绿色成果重要领域科技攻关的政策导向,也体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对绿色发展科技成果的重视;二,获奖成果涵盖多个领域,与绿色发展息息相关,这些获奖项目主要涉及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保护与修复、绿色建筑、生态农业等领域,就是要解决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农业生产和能源矿产节约等影响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环境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三,获奖成果体现产学研协作的特点,翻阅获奖名单,在完成单位一栏中,可以看到,90%以上的获奖成果,主要由江苏省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合作完成,还有一部分成果跨区域协作完成。
2.江苏省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四阶段的特征分析
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归根结底也是一类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因此,从概念界定上看,它具有科技成果转化的普遍特征,就是为了提高更加突出环境友好型、能源节约型、资源使用循环化等要求的生产力水平,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一系列流程。根据江苏省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流程,可把流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基础阶段,对绿色科技成果进行评价整理。江苏省对科技成果的评价重点是技术创新程度与技术指标的先进程度,这是绿色科技成果评价的首要内容,考查这项技术是否填补了国内技术的空白,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独立自主性的益处有多大;其次,评价技术的绿色价值与环保效果,环保科技成果与其它科技成果评价指标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它更注重科技成果对环境的影响,比如节能减排、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表现。对于企业来讲,经济效益是评价绿色科技成果最为关键的一环,因而,在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中,对绿色科技成果评价标准的差异是基础阶段应当妥善处理的重要工作。
第二,准备阶段,转化选择与可行性论证阶段。科技创新成果一旦产业化,往往同时具备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作为承担科技成果产业化主体的企业,基于风险与盈利的平衡,在转化选择与可行性论证的时候,一些环境效益好但经济效益差的科技成果,难以得到企业的青睐,也就不能化为现实的产品。得益于江苏作为全国重要的科创中心的地位,高校、科研机构众多,一些难以在短时间落地但前景光明的环保科研成果会被这些机构继续研发下去,等到其效益与成本均衡后,就可以在市场上大显身手。随着我国对绿色发展愈发重视,政府部门加大了对环保产业、科研行为的补贴力度,因而近年来环保科技成果在准备阶段面临的困难有所下降,但一些缺少市场化竞争力的环保成果,自身造血能力薄弱,对其发展前景造成了负面影响。
第三,实施阶段,成果定价与决策。随着行业发展、信息和物流技术的进步,环保科技成果的研发与产业化不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形单影只的发展模式,而是呈现出产学研一体化、行业间协同合作、科技成果交易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比如,近年来江苏省加大了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研发人员把科研成果作为股本投资到企业中去的扶植力度,鼓励市场化运作的科技中介将科技成果转化到最能创造价值的机构中去。
第四,后续阶段,技术推广与产业化。产业化是给环保科技成果带来新生的重要途径,没有产业化的环保科技成果是没有生命力的,就难以赋能绿色发展。技术推广与产业化包含以三个环节。首先,进行试生产,科技成果往往诞生于实验室中,在一些生产中可能会不计成本地投入,这显然不适用于产业化的生产阶段了,试产环节就是要找到用最为成熟、经济、稳定的生产工艺,赋予环保科技成果以生命力;其次,进行大规模生产和销售;最后,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持续收集市场的反馈,对产品进行持续创新和优化。
二、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赋能绿色发展存在的经验与不足。
在当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下,江苏省在的环保科技创新成果数量与质量方面,在全国处于领头羊地位,省内环保技术创新贴合全省产业发展实际,聚焦于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保护与修复、绿色建筑、生态农业等领域,让环保产业走向精细化、高端化和应用场景多变化。总的来看,江苏省在科技成果转化赋能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但依然有一些不足之处。
1.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赋能绿色发展的成功经验
首先,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江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文教高地,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并没有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坐吃山空,而是继续保持勤奋创新的拼搏精神,大力促进科技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江苏拥有强大的人才培养机制,另一方面,江苏也积极招引更多省外人才前来江苏发展,这靠的是江苏在全国领先的尊重人才的氛围。江苏在科技成果转化赋能绿色发展方面取得的领先优势,离不开江苏省人才储备丰厚的支持。
其次,正确定位政府的职能。在经济运转中,市场被称为看不见的手,政府被称为看得见的手,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经济的繁荣发展。江苏省的科技创新活动亦是如此,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研人员的自发选择是看不见的手,而江苏省委省政府在服务和管理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发挥的就是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江苏省各地市的高新技术园区、产业园区都在蓬勃发展,为绿色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而这些园区,无一不是当地政府殚精竭虑服务发展的心血,政府搭建平台,做好服务,为各种创新要素充分涌流创造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对我国建成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大背景下,政府作为协调统筹各方的桥梁,必然要在新的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力作用。江苏地处沿海,经济发达,企业众多,企业既是生产活动的主力,也是创新活动的主力。比如,越来越多的江苏企业意识到环保绿色的消费偏好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作为生产活动的主力,借助这股新的发展潮流壮大自身是大多数企业家的共同追求,江苏省许多县市区招引的企业中,不少企业以绿色环保作为自己的重要竞争力,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环保绿色产品离不开他们;作为创新活动的主力体现在,虽然多数企业的主业并不是研发,但他们确为科技创新贡献了重要力量,在产学研一体化中,企业提供了资金、市场需求、数据等信息,许多荣获省级、国家级奖励的绿色科技成果离不开企业的付出。
2.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赋能绿色发展的不足之处
首先,部分环保科技成果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从近几年江苏省绿色科技成果的数量来看,成果丰硕,这离不开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业人员的不懈努力,但很多科研人员主要以发表论文、申报项目、提升职称和申请人才帽子为出发点,偏向于容易出成果、当下潮流热点的创新研究方向,许多科技成果仅仅是一篇被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发表之后便束之高阁,并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也很难为科学研究的边界拓展贡献力量,占用了宝贵的创新资源;其次,由于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工作人员的个人工作平台限制,在研究方向上追求所谓的创新、特异性等,导致技术实施的可操作性较差,环保科技成果不能应用于现实生产中。
其次,环保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金融赋能不足。相较于当下江苏省金融投资领域大火的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半导体工艺等热点,环保科技具有适用面狭窄、投资周期长、市场和消费者行为难以预测的特点,因而,在获取金融赋能的层面,其面临许多难处。而世界各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历程,无不告诉我们,金融是主力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比如美国硅谷,一项项科技成果之所以能诞生于校园、孵化于企业、获利于全球,就是这些技术在脆弱的幼年期,得到了金融赋能。
最后,科技成果交易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交易是技术流动和实现技术经济社会价值以及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转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当前,在学术界和企业界发挥桥梁作用的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并未能深入涉足环保科技成果交易的领域。
三、对策建议
结合江苏省自身禀赋、发展经验和不足,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工作绩效:
第一,用耐心资本助力环保科技成果转化。耐心资本是一种专注于长期投资的资本形式,短期的收益风险和市场波动并不会影响耐心资本的收益偏好。耐心资本的特点与服务于绿色发展的科技成果需求相互契合。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让江苏省乃至全国的耐心资本投身于江苏省的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中来,孵化更多企业,让更多新产品、新工艺、新科技助力绿色发展。
第二,因地制宜培育科技中介机构。高校与企业、高校与市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这使得原本拥有人才优势、平台优势的高校在环保科技成果研发以及转化中存在了一些劣势,重视成本和收益的企业与重视学术界对科研成果评价的高校存在需求和供给矛盾,而科技中介机构,就是为了平衡这不同平台间的供需矛盾,在促进高校进行成果转化方面不会将成果的商业化前景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因此那些短期内看不到商业前景的成果在此得以缓冲,不至于被完全“束之高阁”。同时,企业在寻求高校的科技产出时能够节省搜寻成本,不必与个体科研人员一一接触。这种模式实现了资源管理中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建立更为统一的绿色产业发展平台。如前文指出,虽然江苏省整体的环保科技成果数量和质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不同地市间的数量和质量有着显著的差距,不可否认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创新要素、产业要素在区域间逐利性的流动,但作为全省的根本协调平台,江苏省政府应发力构建一个更为统一的、绿色的产业发展平台,这个发展平台要着力破除不同城市间的保护主义、不公平竞争等不利因素。
参考文献
[1]王金龙,沈丽娜,王明秀.国外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及启示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7,(12):103-10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