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问题驱动式学习任务的设计与运用
陈妙慧
苏州市吴江区东太湖实验小学
陶行知先生说:“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在我们的教学中,提问是至关重要的。教育环境几年就要发生新的转变,学生也在不断变化。作为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我们小数人应该不断思考,怎样改进和完善以往优秀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让新时代的学生形成课堂上的数学素养。笔者认为方法是非常多的。那么今天,笔者想重点谈谈对“问题驱动”教学的一些看法:“问题驱动”教学究竟是什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驱动”导向下的学习究竟起到怎样的作用?
“问题驱动”教学是指我们通过“问题驱动”教学,以具有引导性的问题为抓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索为课堂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较好的数学素养为目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问题驱动”教学,培养学生能学、会学的数学课堂。
“问题驱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居功至伟。首先,问题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起点,有了问题才会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当教师的问题立足于知识的本质, 指向 才能帮助学 好地直击问题的核心,从而思考问题;当教师的问题立足于知识的本质,指 本质,指向明确时,其次,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从直观到抽象的,我们要借助 问题 抽象思 能力 最后,我们还可以借助其他方法,真正发挥问题驱动的教学作用。在新课标、新时代的素养教学引领下,笔者进行了一系列“问题驱动”学习的尝试:
一、探究式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深度
陶先生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咱们知道的交给学生”。这句话也在暗示我们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数学课程标准(2022 版)》指出:数学课程将以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探究活动要积极主动地让学生参与进来,创新意识要发展起来。作为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更应该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新时代的活的人。因此课堂采用探究式的问题驱动,在学习中通过探究知识本质,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激发深度学习。
在讲授苏教版六下“确定位置”一课时,学生在这节课之前已经学会了用方位和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而用方位和距离确定物体更精确的位置,则需要学生在学习比例尺之后才能掌握。那么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描述物体的位置,用多少度的北偏东(西)和多少度的南偏东(西)。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下面的几个探究式问题,让学生结合已学方向和比例尺的知识来抓住知识的本质,找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新旧知识的冲突中,寻找更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深度。
比如,老师在出示示例图后提出疑问:现在船舶是沿着正北方向航行的,请问船舶的什么方向分别是灯塔1号和灯塔2 号吗?
生:1 路灯塔东北侧,2 路灯塔西北侧。
提问:如果现在有烽火3 号,老师告诉你是一艘朝东北方向的轮船,那么你能确定烽火3 号的位置吗?你觉得这样表示物体的位置有什么不足?
生:东北方向的范围很大,灯塔具体在什么位置还不能很好的确定。
师:是的,用我们的已学知识,发现这样表述物体的位置还不太精确。那么你觉得需要什么条件可以使表示物体的位置更精确?
师:说的真棒,既要有具体的方向,还要有具体的长度,这样能使表示物体的位置更加精确了吗?
明确指引:很多时候,人们习惯用指南针来确定方向,而指南针总是指向正北、正南方向,当某一物体不在正北、正南方向时,就看它的位置相对于北或南是偏东还是西,所以,东北方向也叫北偏东,西北方向也叫北偏西。
提问:现在舰上的1 号灯塔和2 号灯塔,它的走向是怎样的,现在谁还能再说一下?
(2)教学用角度确定位置。
①您能谈谈轮船什么方向的纪念塔吗?问:灯塔1 与纪念塔是否同处北偏东的位置?我们该怎么区分它们呢?
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根据它们偏离角度的不同来区分。
②告诉你它们偏离北方的角度,你能说说它们的位置吗?
提问:灯塔1 能确定它的具体位置是在北偏东 30∘ 方向上,这是不是很清楚?
课件演示:出示北偏东 30∘ 方向的白沙岛,谁能说说白沙岛的位置?白沙岛和灯塔1 在同一个位置吗?它们的定位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准确描述灯塔1 的位置还需要知道什么?
明确:似乎光有方向还不够,要把灯塔1 的位置描述准确,还需要把距离说清楚。现在请你借助比例尺的知识,把两点的实际距离算出来。
生:舰体北偏东 30∘ 角30 千米处灯塔1 号。
探究性问题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是广泛使用的问题驱动法,我们要认真解读学生的已有认知,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帮助他们找到指向问题中心的问题,聚焦他们的思维主线,不要使问题范范化,而是将学习内容转化为一个个的问题,学生在老师的点拨和引领下,自然而然掌握索要学的知识和方法,感悟数学基本思想。
二、螺旋式问题,锻炼学生思维广度
陶先生认为:“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树木有高低,人有长短,不应要求学生生长高度一样。我们可以采用螺旋式的提问,前一环打基础,后一环打高一点,打深一点,不断往上升,不断扩大的题,就是螺旋题。后循环使前循环得到补充,不知不觉就复习到了所学的内容。螺旋式问题,学习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对数学的认知,更深层次锻炼学生思维的广度。
在讲授苏教版六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时,我们设计了螺旋上升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放大与缩小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感悟放大与缩小的本质,体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在思考中感悟,在一个个问题中感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的提升。从而通过相似的事物达到放大缩小中的举一反三,锻炼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广度。
第33 页课本例题1 展示左图。
师:同学们,老师拍的这张照片你们看得清楚吗?看不清怎么办呢?
课件演示放大后的三张照片。
图1:把长拉大,宽不变;图2:把宽拉大,长不变;图3:把原图按一定的比放大。
提问:你们觉得哪张图最像原图?其长宽有致,与当初相比,是不是在某些规则上有所改变?
提问:怎么让它的形状不变,像刚才放大的一张图那样,根据同学们回答的情况?
课件展示的是两幅长宽照长方形。(原长方照长8 公分、宽5 公分)长方照经放大后,长16 公分,宽10 公分。提问:放大前后,照片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对两幅图的长宽关系作不同的比较:第二幅图长 2 倍,宽2 倍;上图和下的长比是一样的,宽2:1 也是2:1,以此类推。
解释:把图形放大到每边原来的2 倍,也就是把图形放大成2∶1 的比例。
谈话:其实从比的另一个知识点上,也能告诉我们它在放大?你能猜猜是什么吗?
生:比值。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放大比的比值有什么特征?缩小的比呢?
生:2:1 的比值为2;3:1 的比值为3;1:2 的比值为二分之一,1:3 的比值为三分之一,放大的比值均大于1,缩小的比值均小于1。师:原来我们还可以从比值的角度,来帮助我们检查我们的答案是否正确。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好像很紧密,不是自主知识,而是知识体的联系很紧密。
采用螺旋上升的问题驱动教学,学生的思维从易到难,逐级上升,我们帮助学生顺势而上。正如我们的数学教学,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每个阶段都是重要的基础,都是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知识是螺旋上升的。学生在此类问题驱动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巩固知识,才能把知识吃透,从而形成更好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结构式问题,培养学生思维梯度
陶先生主张:“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我们的课堂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把知识灵活运用。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认知结构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正如我们的数学教学一样,要选择合适的结构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中根据教学特点的不同,理清联系,明确区分度,从而更好地训练自己的思维梯度。
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与反比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判断两种相互联系的量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帮助学生根据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从结构上进行思考和判断,使学生在结构练习下,能够更好地判断两种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量,从而在结构练习下,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判断两种量之间结构练习下,为了有利于学生不断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能力,从而培养思维梯度,需要帮助学生从结构入手,将知识融会贯通。
课件展示第61 页课本例题3提问:从“用60 元钱买笔记本”中了解到什么情况的?
引导学生认识:60 元是这批笔记本的总价,笔记本的数量、单价都有变化,但笔记本的总价是固定不变的,永远是 60 元的价格。
提问:看一下这个表格里面的两个数是不是成了一个正比例?和我们学过的正比例关系有点不一样了,是吧。
小组讨论:
①哪两种数量关联在表中?它们分别有怎样的改变?
明确:单价变大,数量变少;单
②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明确:1×60=60,2×30=60,3×20=60,…单价×数量=总价(一定)
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指导总结:笔记本的购买数量和单价是关联量的两种,单价有变化,数量也有变化。当单价与对应数量的累计始终是一定的,即总价一定时,单价与数量呈反比例关系,单价与数量呈反比例的量,当单价与对应数量的积始终是一定的,即单价与数量成反比例关系时,单价与数量的积是一定的。
出示第 61 页“试一试”。
要求学生先按表内的已知情况完整填写一遍。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依次展开表格下的三个问题的讨论,并仿照例题 3 的方式,让学生按照板书完整地讲一讲工作效率与上班时间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自主完成,集体交流。
如果把两种相关联的量分别用字母x 和y 表示,把它们的积用k 表示,可以用什么样的式子来表示反比例关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x×y=k (一定)
在学生学习正比例的意义后,能够用结构化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使知识第一次从不平衡走向平衡。但在学习反比例时,也利用结构化问题去进行教学,发现在这其中,用原本的知识不能解决此类问题了,于是知识第二次从平衡走向不平衡。结合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的互通,使学生明确两种不同方法的结构化判断,从而完全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本质。学生的思维也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得到悄然的发展和提升。
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我们设计的问题驱动必须走进学生心里,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数学,理解数学,从而更好创造数学和运用数学。当然,让课堂教学更高效、更有质量的方法,还需要我们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在问题驱动下不断探索、不断发现课堂教学的多种不同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也要不断摸索,使教学方法更加优化,与现在学生的学情更加吻合,使自己的课堂更加学生本位,在培养数学核心素养方面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年4 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版)》;
2.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年6 月,《建构主义教育研究》徐斌艳、吴刚、高文;
3.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 年7 月,《问题驱动:初中数学思维拓展讲座》陈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