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研究

作者

李巧红

曲阳县文德镇南洪德小学 河北省保定市 073100

引言: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培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内在统一性。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道德认知、法治观念、健全人格的重要使命,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既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合仍存在诸多现实困境,如何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成为亟待解决的教育课题。

1 小学道德与法治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现存问题

1.1 文化素材筛选碎片化,缺乏系统性

部分教师在融合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素材的筛选存在盲目性与碎片化问题。一是素材选择脱离课程目标,仅追求形式上的 “文化元素”,如在课堂中插入传统绘画、音乐等内容,但未与道德认知、法治观念的培育形成关联;二是素材缺乏体系化梳理,多以零散的故事、名言呈现,未能形成 “学段衔接、主题鲜明” 的素材体系,导致学生难以构建完整的传统文化认知框架。例如,低年级讲解 “诚信” 时引用 “曾子杀猪”,高年级讲解同一主题时仍使用相同素材,未能体现素材的梯度性与递进性。

.2 融合方式表层化,缺乏深度互动

当前融合实践多停留在 “知识灌输” 层面,缺乏深层次的体验与互动。一方面,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讲解传统文化故事为主,学生被动接受,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另一方面,缺乏实践体验环节,未能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道德实践相结合。例如,在讲解 “传统节日” 时,仅让学生记忆节日习俗,却未组织包粽子、写春联等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停留在 “知道” 层面,未能内化为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

1.3 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针对性

融合教育的评价环节存在明显短板:一是评价内容单一,多聚焦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记忆,如背诵名言、讲述故事等,忽视了对文化理解、道德践行等素养的评价;二是评价方式固化,以笔试、课堂提问等终结性评价为主,缺乏过程性评价与多元化评价工具;三是评价主体单一,仅由教师主导评价,未纳入学生自评、互评及家长评价,难以全面反映融合教育的实效。

2 核心素养导向下二者融合的实践路径

2.1 构建体系化素材库,夯实融合基础

拓宽素材来源渠道。素材库应涵盖典籍文献(《论语》《孟子》节选)、历史故事(成语典故、名人轶事)、民俗文化(传统节日、民间习俗)、艺术作品(曲阳石雕,定瓷小镇宋瓷)等多种类型。通过与当地文化馆、博物馆合作,挖掘地域传统文化素材,如保定地区总督署、古莲池等,增强素材的生活化与亲切感。

2.2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深化融合过程

采用 “情境体验式” 教学。通过创设传统文化情境,引导学生沉浸式感受文化内涵。例如,在 “孝亲敬老” 主题教学中,播放《二十四孝》中的经典动画片段,组织学生模拟 “为父母捶背、做饭” 等场景,结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的名言讲解,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 “孝” 的道德意义。在 “法治观念” 培育中,编排 “商鞅立木为信” 的课本剧,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会 “诚信是法治根基” 的道理。

开展 “项目式学习” 活动。以传统文化主题为核心,设计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任务。例如,围绕 “传统节日中的家国情怀” 主题,组织学生开展 “三个一” 活动:查阅一份端午节起源资料、制作一个粽子手工作品、撰写一篇 “端午思屈原” 短文。在活动中,融合道德与法治的 “责任担当” 教育、语文的写作能力培养、美术的手工创作技能,实现多素养协同发展。

利用 “数字化教学工具”。借助多媒体、虚拟现实(VR)等技术,增强传统文化的直观性与趣味性。例如,使用 VR 设备带领学生 “走进” 故宫、长城,感受传统文化的厚重;通过动画短片解读《弟子规》中的行为规范,让抽象的道德要求转化为生动的视觉画面;利用在线答题平台,设计传统文化与道德法治知识结合的互

动习题,提升课堂参与度

2.3 完善多元评价体系,保障融合实效

丰富评价方式方法。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采用 “课堂观察、作业评价、实践记录、问卷调查”等多种评价方法。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在情境体验、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作业评价关注学生的短文写作、手工作品等;问卷调查定期收集家长对学生家庭美德践行情况的反馈,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与认同度。

构建多元评价主体。建立 “教师评价 + 学生自评 + 同伴互评 + 家长评价” 的评价共同体。教师负责综合评价与指导;学生通过 “成长日记” 进行自评,记录传统文化学习中的感悟与变化;同伴互评聚焦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家长评价侧重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对传统文化美德的践行情况,如是否尊重长辈、是否节约粮食等,实现 “课堂与家庭” 的评价闭环。

2.4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融合能力

开展专项培训活动。学校定期组织 “传统文化与道德法治融合” 主题培训,内容涵盖传统文化知识精讲、融合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数字化教学工具使用等。邀请高校专家、传统文化学者、优秀一线教师进行讲座与示范教学,例如,邀请国学教授解读《论语》中的道德思想,邀请优秀教师展示 “传统文化情境课” 的教学设计过程。

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将传统文化融合教学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与职称评定体系,对在融合教学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鼓励教师参与传统文化课题研究、编写校本教材,例如,支持教师申报 “地域传统文化与小学道法课程融合研究” 等课题,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与融合创新能力。

3 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研究的意义

此研究具有多重核心价值:对学生而言,优秀传统文化中 “孝亲敬长”“诚信友善” 等理念,能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 “责任意识”“健全人格” 等核心素养培养提供鲜活载体,助力学生形成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对学科教学而言,融合能突破传统思政课的枯燥局限,以文化故事、民俗礼仪等丰富教学形式,提升课堂实效性。对社会而言,研究可探索出青少年文化传承的落地路径,通过学科渗透厚植家国情怀,为文化自信培育奠定基础教育根基。

4 结论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当前融合实践中存在的素材碎片化、方式表层化、评价不完善、教师素养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教育实效的充分发挥。通过构建体系化素材库、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等实践策略,能够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法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文化滋养中培育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与新媒体技术、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的协同融合路径,构建 “全员、全程、全方位” 的育人格局,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精神内核,助力核心素养培育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黄毅媛.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德育渗透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2023(34):12-14.

[2]纪应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研究[J].教育界,2023(32):134-136.

[3]丁晓芹.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实践策略[J].新课程导学, 2023(14):13-15.

[4] 吴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的缺失与回归[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11):58-61.

本文系保定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研究”(编号:250200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