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政课教学融入乡土化认同培育策略
梁飞平
广东省化州市官桥中学 525145
随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厚植家国情怀”,乡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高中思政课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宏观轻微观”的倾向,导致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知碎片化、情感疏离化。如何将乡土资源转化为思政课“活教材”,实现“小切口”与“大情怀”的有机统一,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乡土化认同培育与高中思政课的内在关联
(一)目标一致性
高中思政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其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而乡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性存在,既是地域历史记忆的“活化石”,也是集体精神价值的凝聚载体。从个体发展视角看,乡土文化认同是青少年构建自我认知的重要维度。当学生理解自身成长环境与民族历史脉络的关联时,能够增强对文化主体的归属感,进而激发维护文化多样性的自觉意识。从社会层面分析,乡土文化中的“邻里互助”“乡规民约”等传统,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道德资源与实践范本,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二)资源互补性
乡土资源以其“生活性、体验性、情感性”的独特属性,为思政课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与多元的切入视角,有效弥补了教材抽象化、标准化表述的局限。
1. 让理论“接地气”
思政教材中的概念如“集体主义”“生态文明”,易因脱离学生生活经验而流于说教。而乡土文化中的具体实践为其赋予了可感知的内涵。例如,在讲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时,可引入南方梯田农耕系统中“稻—鱼—鸭”共生模式,学生通过分析这一传统生态智慧,能够直观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代理念。这种从生活场景切入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理论转化为可观察、可操作的知识,降低了认知门槛。
2. 强化实践参与感
乡土资源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载体。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非遗技艺制作(如陶艺、剪纸)、乡土建筑测绘、民俗节庆策划等活动,学生能够在“做中学”中深化对文化价值的理解。例如,在“乡村振兴”主题教学中,学生可实地调研本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分析“文化 IP+ 电商”模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将“创新发展”理念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体验式学习打破了课堂边界,使思政教育从“知识灌输”转向“价值引领”。
3. 激发文化共鸣
乡土文化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联结,能够触动学生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当教材中的“家国情怀”与本土英雄事迹(如抗战时期的民兵游击战)、家族传承故事(如祖辈的移民垦荒史)相结合时,学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讲解“爱国主义”时,可引入本地革命遗址的口述史资料,让学生通过访谈老兵、整理家书等方式,感受个体命运与国家历史的紧密交织。这种情感驱动的学习过程,使思政教育从“理性认知”升华为“价值认同”,最终转化为文化传承的自觉行动。
二、思政课融入乡土化认同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乡土化思政素材库
乡土化素材库的构建需以“系统性、典型性、时代性”为原则,整合地域文化资源并转化为思政教学资源。首先,按文化类型分类梳理资源:红色文化方面,挖掘本地革命遗址、英雄人物事迹,如抗战时期的地下交通站故事,将其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思政主题结合;传统文化方面,收集非遗技艺(如扎染、木雕)、民俗节庆(如庙会、丰收祭)中的伦理观念,如“孝亲敬老”“天人合一”,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等教学内容;现代文化方面,记录乡村振兴案例(如电商助农、生态旅游开发),展现“创新发展”“共同富裕”的实践成果。其次,建立“文字 + 影像+实物”的立体化素材库:编写《乡土文化思政读本》,拍摄《家乡的记忆》系列微纪录片,收集传统农具、手工艺品作为教具,形成可感知、可互动的资源体系。此外,与地方文旅部门、档案馆合作,动态更新素材库,确保内容贴近时代需求与学生兴趣。
(二)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
沉浸式课堂通过情境创设与角色代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一方面,利用技术赋能营造沉浸场景:在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通过 VR技术还原古村落建筑风貌,让学生“云游”祠堂、戏台,感受宗族礼仪与民间艺术的魅力;借助 AR 技术扫描教材中的乡土图片,触发 3D 模型展示传统工艺制作流程,如陶器拉坯、蓝印花布印染,使抽象知识具象化。另一方面,设计角色扮演活动深化理解:在“乡村振兴”主题教学中,学生分组模拟“村干部”“企业家”“村民”等角色,围绕“是否引进化工企业”展开辩论,在利益权衡中理解“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在“家风传承”单元,邀请学生扮演家族长辈,撰写《给子孙的一封信》,将“诚信”“友善”等价值观融入个人叙事。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方式,使思政教育从“说教”转向“共情”,有效提升认同感。
(三)构建“思政 ⋅+ 乡土”研学体系
研学体系需打通“校内—校外—线上”场景,形成“观察—思考—行动”的闭环。校内实践方面,开设“乡土文化工作坊”,邀请非遗传承人指导剪纸、竹编等技艺,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工匠精神”;举办“乡土故事会”,鼓励学生分享家族迁徙史、村落变迁史,培养历史思维与文化自觉。校外实践方面,组织“红色足迹寻访”“传统村落调研”等活动:在革命纪念馆,学生通过任务卡寻找“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撰写《致革命先辈的回信》;在生态农业园,学生参与采摘、分拣劳动,记录“一粒米的旅程”,感悟“劳动最光荣”的价值。线上延伸方面,搭建“乡土思政云平台”,上传研学视频、学生作品,开展“最美家乡景”“非遗小传人”等主题投票,扩大文化传播影响力。最终,通过研学报告、实践日志等成果展示,引导学生将乡土认知转化为保护传统、建设家乡的实际行动,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结语
乡土化认同培育是高中思政课“守正创新”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将乡土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的“情感纽带”与“实践场域”,不仅能增强课程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更能帮助学生从“乡土之子”成长为“中国之士”,最终实现“小我”与“大我”的有机统一。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城乡学校乡土资源互补机制,推动思政教育公平化、特色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素青. 乡土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浙江省 X县为例[D]. 江苏:扬州大学,2024.
[2] 冯雨涵. 凯里乡土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政课“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广西:广西民族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