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劳动教育视域的小学佛山本土文化主题研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

作者

邓静华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狮城中学,528225

劳动教育为学生成长之关键路径,本土文化乃劳动智慧的沉淀,佛山作为国家层面认定的历史文化名城,陶艺、武术、醒狮、美食等文化遗产,皆从劳动实践中诞生。结合学校开展的《夏日的文化探寻》等研学活动来看,劳动教育情境里的本土文化研学探索,应突出凭借“实际操作”认知文化,让学生置身揉泥、扎架、熬浆这些劳动之中,把握“劳动创造价值”内涵核心,同步强化对佛山文化的认同感。

二、小学佛山本土文化主题研学活动设计框架

(一)设计原则

其一为劳动实践属性,聚焦“做”这一关键,每个主题至少包含一项核心劳动活儿,类似陶艺研学的“拉坯塑型”、美食研学的“熬制双皮奶这一环节”;其二需考量文化的真实性,甄选出活态传承的文化场景,就如石湾南风古灶,防止虚拟体验偏离真实劳动环境这一基础;其三是针对年龄的适配性,聚焦于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范畴,对劳动任务难度做分层安排,低年级着重“辅助性劳动”,高年级涉足“创造型劳动”,像去设计一件陶艺作品[1]。

(二)“认知—体验—创造”三阶活动结构

1.认知阶

依靠“文化微课堂”与实地观察搭建文化联系,掌握劳动与文化纽带。在学校组织的“探索科学奥秘感受佛山文化”盈香生态园研学活动中,认知阶段会先由老师讲解相关知识,再让学生观察香茅草的形态、鸟巢温室的构造等,为后续的体验活动奠定基础。

2.体验阶

强化文化领悟,设定沉浸式劳动任务,使学生于实操中掌握技能。以盈香生态园研学中“制作香茅膏”活动为例,学生需亲自参与剪碎香茅、捣碎、倒油、隔水煮制等步骤,在动手过程中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中草药文化的魅力,这与我们“劳动实践实验室”的理念相契合。

3.创造阶

创造范畴内的劳动创新,让文化传承活化起来,契合现代生活需求革新传统技艺[2]。在“鹿境逐梦研途拾光”长鹿农庄研学中,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对喜欢的动物进行绘画创作,或者在观察动物行为后,用独特的方式记录并赋予新的解读,这也是创造阶的一种体现。

三、佛山本土文化主题研学活动实践开展(一)“石湾陶艺:一抔泥土的劳动蜕变”——以《夏日的文化探寻》研学活动为例

在开展这场研学活动时,我们首先确定了活动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石湾陶艺的魅力。认知阶段组织学生前往石湾陶瓷博物馆参观,让他们仔细端详“石湾公仔”的服饰、神色,听取讲解员诉说工匠“雨天挖泥”“炎日晒胚”的劳动经历,同时发放研学手册,让学生在手册上记录自己感兴趣的陶艺作品和相关劳动故事。体验阶段将学生带到陶艺工作坊,安排专业的陶艺师傅进行指导,学生们依靠传统拉坯机进行“小碗”的制作,师傅会强调揉泥的力度、拉坯的手法等要点,让学生如同对待故友一样和泥土进行心灵对话,期间老师会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之后让学生往碗底刻入“佛山”字样,描绘醒狮、木棉花这类本土纹样,这些作品作为“劳动成果”让学生携归。活动最后,要求学生完成《我与泥土的交流》劳动日记,记录在研学手册的“我的研学感悟”部分。通过这样的开展过程,劳动教育的一个点是让学生掌握基础陶艺的相关技能,感悟“耐心、细致”劳动品质要义,体悟“泥土化珍宝”的创作魔力。

(二)“中草药文化:一抹清香的劳动传承”——以盈香生态园研学活动为例

为了让学生了解佛山的中草药文化,我们在盈香生态园研学中设置了制作香茅膏的活动环节。认知阶段,老师先给学生介绍香茅草的相关知识,包括它的生长环境、药用价值等,然后让学生观察香茅草的形态,并在“我是小小观察家”部分记录香茅草叶子的形状。体验阶段,学生们分组进行香茅膏的制作,按照剪碎香茅、捣碎、倒油、隔水煮制、倒入模具的步骤操作,期间老师和生态园的工作人员会进行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学生们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中草药的神奇。创造阶段,鼓励学生思考香茅膏的其他用途,或者尝试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一些安全的辅料,让香茅膏更具特色。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在研学手册上记录自己是否成功做出香茅膏,以及还认识了哪些中草药。通过这样的活动开展,学生不仅学到了中草药知识,还提升了劳动技能,传承了传统中医药文化[3]。

(三)“动物文化:一场互动的劳动认知”——以长鹿农庄研学活动为例

在长鹿农庄的“鹿境逐梦研途拾光”研学活动中,我们围绕动物文化设计了一系列劳动体验环节。首先是“动物观察家”活动,给学生发放“动物记录卡”,让他们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行为习惯等,并记录在手册上,比如观察长颈鹿的脖子、鹦鹉的羽毛等,完成“动物记录卡”中的相关内容。然后是“动物保育员”环节,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生们可以给一些小动物喂食,体验照顾动物的劳动过程,同时在“我喂了”部分记录自己喂了哪些动物以及喂食时的感受。还有“动物表演观赏与记录”,学生们观看动物表演后,在“我看了”部分用画画或写字的方式记录下精彩瞬间。通过这些与动物互动的劳动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培养他们爱护动物、尊重生命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担当。

四、结论

从劳动教育视域开展的佛山本土文化研学,经由“动手实践”,令学生从“文化旁观者”转化为“文化传承者”,在揉制黏土、熬制浆液、搭建框架这类劳动里,学生非但掌握技法,进而把握“劳动催生文化”的深刻哲理。结合学校开展的一系列研学活动来看,未来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联动体系,丰富研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让劳动教育跟本土文化传承在小学教育中生根发芽,培育既懂劳作又对家乡满怀深情的新时代少年。

参考文献

[1]周娟.小学劳动教育与本土饮食文化融合的实践研究—以恭城瑶族自治县县城第二中心小学“恭城油茶”课程为例[J].教育界,2024,(23):65-67.

[2]韦海珠.本土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 师 发 展 论 坛 学 术 研 讨 会 论 文 集 ( 六 ) . 广 西 梧 州 市 倒 水 中 心 小学;,2023:322-326.DOI:10.26914/c.cnkihy.2023.016503.

[3] 叶 定 华 , 杜 勇 华 . 小 学 劳 动 教 育 现 状 调 查 与 思 考 [J]. 中 国 现 代 教 育 装备,2022,(04):69-72.DOI:10.13492/j.cnki.cmee.2022.04.023.

本文系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劳动教育专项课题项目,课题题目《基于劳动教育视域的小学佛山本土文化主题研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HLD202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