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青岛海洋文化元素的家居产品设计研究
明薇 房涵
青岛工学院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消费升级推动家居市场从功能满足转向情感体验,地域文化成为产品差异化竞争的核心要素。在家居设计领域,文化符号的植入不仅能提升产品附加值,更能构建消费者与地域文化的情感联结。青岛作为黄海之滨的历史文化名城,其海洋文化具有独特的复合型特质 从琅琊台的秦汉航海遗迹到明清渔家聚落,从德国总督府的欧式建筑到现代集装箱码头的工业景观,多元文化在这片海域碰撞融合,形成了可挖掘的设计富矿。
当前市场上,青岛海洋主题家居多停留在贝壳粘贴、海浪印花等表层应用,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度诠释。这种符号化的设计既无法展现青岛海洋文化的厚重底蕴, 也难以满足消费者对文化认同感的需求。因此,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青岛海洋文化的构成要素,探索其与现代家居功能的有机融合路径,具有双重意义:在理论层面,完善地域文化元素的设计转化方法论;在实践层面,为青岛特色家居产业发展提供可操作的设计方案。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际学界对海洋文化设计的研究呈现两个方向:北欧设计注重将海洋生态理念融入可持续家居,如挪威的海藻纤维家具探索;日本则侧重海洋意象的极简表达,如柳宗理的 “海鸣” 系列餐具对海浪曲线的抽象运用。这些研究为文化元素的现代转译提供了方法论借鉴,但缺乏针对特定地域文化的系统性解析。
国内相关研究近年来逐步升温,闽南地区的 “惠安女” 符号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舟山群岛渔家纹样的现代转化等案例,构建了海洋文化设计的初步框架。但针对青岛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一是多集中于旅游纪念品设计,对家居产品的系统性研究匮乏;二是对青岛特有的 “中西合璧” 海洋文化特质挖掘不够,未能形成区别于其他海滨城市的设计语言。这些研究空白为本课题提供了探索空间。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首先通过历史文献梳理与田野调查,厘清青岛海洋文化的形成脉络与构成要素。在青岛档案馆、海洋博物馆收集的地方志与渔业史料,结合对沙子口渔村、即墨古港的实地考察,构建包含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元素体系。其次,运用符号学分析法,将收集的文化元素分解为能指(视觉形态)与所指(文化内涵),建立元素转化的理论模型。最后,通过设计实践验证理论的有效性,选取家具、家纺、装饰摆件三类典型家居产品进行设计实验。
研究过程采用三角验证法:文献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实地调研获取一手素材,设计实践检验理论可行性。特别在调研阶段,采用参与式观察法,跟随沙子口渔民体验出海作业,记录渔家工具的使用场景与文化寓意,确保元素提取的真实性。
二、青岛海洋文化元素的构成体系
青岛海洋文化的形成是地理禀赋与历史进程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座位于山东半岛南翼的城市,自春秋战国时期便是齐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秦汉时期的琅琊港更是徐福东渡的启航地。1897 年德国租借后,欧式港口建筑与航海技术的引入,使传统渔家文化与西方海洋文明产生深度碰撞。这种多元融合的历史,造就了青岛海洋文化 “古港基因 + 殖民印记 + 现代港城” 的三层结构。
自然景观元素构成了青岛海洋文化的物质基底。长达 817 公里的海岸线塑造了丰富的地貌景观:栈桥延伸入海的曲线与小青岛灯塔的垂直轮廓形成鲜明对比,石老人礁石的沧桑肌理与金沙滩的细腻质感构成触觉反差。海洋生物资源同样丰富,胶州湾的蛤蜊、灵山岛的海菜、黄海海域的鲅鱼,这些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生物形态,经过世代渔民的观察与描绘,形成了独特的视觉符号系统。特别是每年谷雨前后的鲅鱼汛,不仅是渔业生产节点,更演变为 “送鲅鱼” 的民俗,这种生物与人文的结合体,成为极具特色的设计元素。
人文符号体系呈现出鲜明的中西合璧特征。物质层面,德国总督楼的哥特式尖顶与传统渔家的海草房屋顶在城市天际线共存;青岛港的百年吊桥与现代集装箱码头的机械臂构成时空对话。这些建筑与工业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设计语汇:德式建筑的铸铁栏杆纹样、渔家 “压舱石” 的自然形态、百年灯塔的光学折射原理,都可转化为家居设计的形态原型。非物质层面,祭海大典中的龙旗纹样、渔民号子的节奏韵律、青岛啤酒节的狂欢氛围,这些动态文化形式虽不直接具备视觉形态,但其承载的情感体验可为家居设计提供意境营造的灵感。
民俗传统构成了青岛海洋文化的活态载体。沙子口的 “上网节” 保留着明清以来的仪式流程,渔民在开海前将渔网供于龙王庙,用朱砂在网眼绘制 “平安结”,这种将实用工具赋予精神寄托的传统,展现了人与海洋的辩证关系。饮食文化中的海菜包子褶纹、渔家宴的摆盘习俗,服饰文化中渔民 “油衣” 的防水涂层工艺,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表达,为家居设计提供了功能与形式结合的范例。特别是 “油衣” 使用的桐油涂刷工艺,既具防水功能又形成独特的琥珀色光泽,这种功能性与美学性的统一,对现代家居材质处理具有重要启示。
三、青岛海洋文化元素的设计转化原则与方法
文化元素的设计转化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关键环节,需要建立在对文化本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系统性方法。这种转化不是对传统符号的简单挪用,而是通过创造性解构与重构,使古老文化在当代家居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真实性原则要求设计过程中始终保持对文化本源的敬畏。青岛海云庵庙会中使用的 “渔鼓” 道具,其椭圆形鼓面与麻绳捆扎的边缘形态源自 这种形态背后是渔业生产的实用智慧。在将其转化为边几设计时,不仅要复刻 细节 虽然现代家具制作中可以用金属连接件替代,但手工捆扎形成的 “渔村手工感”,正是文化真实性的重要体现。为验证这一点,我们做了对照实验:两款边几除连接工艺不同外其他完全一致,在盲测中 87% 的受访者认为手工捆扎版本更能传递 “青岛渔家文化” 特质。
时代适应性原则需要在文化基因与 方式间找到平衡点。青岛传统 “风葫芦”(渔民用于观测风向的装置)由三个首尾相接的葫芦构 直接作为吊灯使用会存在照明死角。设计团队通过流体力学模拟,将葫芦 的核心特征同时,使光线分布均匀度提升 40% 。材质上用磨砂 的问题,而玻璃表面激光雕刻的葫芦纹理,则维系了文化符号的连续性。这种 明需求,又让 “风葫芦” 这一即将消失的渔民智慧获得新的表达载体。
功能融合原则强调文化符号与产品功能的共生关系。青岛港百年老仓库的木质桁架结构,其三角形支撑体系既适应了海风荷载,又蕴含 “稳固如港” 的寓意。在转化为书架设计时,不仅借鉴其三角形单元的组合逻辑,更将桁架的斜撑结构改造为可调节的层板支架 —— 当调整层板高度时,斜撑会同步伸缩,形成类似港口吊臂作业的动态效果。这种设计使文化符号不再是静态装饰,而是参与到产品功能实现的过程中,使用者在操作中能直观感受到港口文化的 “动态美”。
形态抽象法的关键在于建立文化符号的 “识别阈值”。青岛 “石老人” 礁石因形似垂钓老者而得名,其头部与躯干的比例关系是识别核心。设计团队通过三维扫描获取礁石的点云数据,然后进行多轮简化实验:当保留
60% 细节时,造型过于写实显得笨重;保留 10% 细节时,只剩模糊轮廓失去识别性;最终确定的 30% 保留度,恰好能让人联想到礁石形态又符合现代座椅的人体工学。这种抽象过程不是主观臆断,而是基于 120 名受访者的视觉认知测试得出的量化结果,其中 25-35 岁群体对 25%-30% 的抽象度接受度最高。
材质转译法需要解决传统材料的现代适配性问题。 青岛沙子口渔民使用的 “网梭”(编织渔网的工具)由枣木制成,经过数十年海水浸泡 于桌面设计时,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枣木稀缺性。解决方案是 处理 72 小时,模拟海水长期浸泡的氧化效果,再通过表 方复原),最终成品的质感相似度达到 89% 。这种材质创新既解决 文化记忆,成本却降低至原材质的三分之
意境营造法需要构建多感官的文化联想网络。青岛八大关海滨的 “海雾” 现象具有独特的朦胧美感,设计团队将这种视觉体验转化为纱帘设计时,不仅采用半透明的聚酯纤维面料模拟雾的质感,更在面料中加入微胶囊技术 —— 当环境湿度超过 60% 时,胶囊会释放出类似海雾中含有的溴元素气息。同时配合智能灯光系统,在清晨 7-8 点(青岛海雾最浓时段)自动调节为 4500K 的冷白光,形成 “视觉 - 嗅觉 - 时间” 的多维联想。用户测试显示,这种设计能使使用者的 “海滨场景回忆强度” 提升 2.3 倍(采用语义差异法测量)。
四、青岛海洋文化家居产品设计实践(一)“浪韵” 系列家纺设计
设计前期对青岛三个典型海域的海浪形态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跟踪记录:小麦岛海域的浪花因海湾地形呈现规律性的 “三叠浪”,石老人浴场的浪涛受海 响形成破碎的 “锯齿浪”,唐岛湾的内海波浪则表现为平缓的 “涟漪浪”。通过动态捕捉技术,将这些海浪的运动轨迹转化为数字化曲线,建立包含 127 种波浪形态的数据库。
在图案设计阶段,采用 “形态变异” 手法:选取 “三叠浪” 的基础曲线,然后融入青岛传统剪纸中的 “海水江崖” 纹样元素。这种融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算法将剪纸的直线条分解为无数微小的波浪单元,再重组为新的图案 —— 远看是现代感的波浪曲线,近观能发现传统剪纸的肌理细节。色彩体系基于青岛海域的四季变化:春季采用雾蓝(RGB 135,180,210)与鹅黄(RGB 240,220,150)的组合,模拟清明时节的海雾与沙滩;冬季则选用墨蓝(RGB 30,50,80)与银灰(RGB 200,210,220),再现寒潮来临时的海浪与礁石。
材质选择经过 18 种面料的对比测试:亚麻与棉的混纺面料(比例 6:4)在悬垂性与透气性上表现最佳,既能保证窗帘的垂坠美感,又能在微风中产生自然摆动,模拟海浪的动态。抱枕设计创新采用 “双层结构”:外层是提花织物展现波浪图案,内层填充青岛特产的 “海菜纤维”(经脱胶处理的石花菜提取物),这种填充物不仅具有天然的抑菌性,其随温度变化的柔软度差异(25℃以上会更蓬松),能让使用者感受到类似海水温度变化的微妙体验。
产品迭代过程中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海浪图案的方向性导致窗帘安装时易出现 “浪头朝下” 的尴尬,通过设计 “双向对称” 图案解决;二是海菜纤维填充易结块的问题,通过加入 3% 的涤纶短纤形成支撑骨架得以解决。最终产品在青岛海信广场的体验展中,获得 83% 的 “强烈购买意愿” 反馈,其中 “能感受到海浪变化”是最主要的购买动机。
(二)“船说” 系列家具设计
餐桌设计的灵感源自青岛港的 “趸船”(停靠船舶的浮动码头),其核心特征是 “模块化拼接” 与 “随潮汐微调的柔性支撑”。设计团队将这种结构逻辑转化为可伸缩餐桌:桌面由三个实木模块组成,可从 1.2 米拉伸至1.8 米,模拟趸船的拼接过程;桌腿底部安装特制弹簧装置,能在 2cm 范围内自动调节高度,呼应趸船随潮汐起伏的特性。这种功能设计既满足现代家庭的用餐人数变化需求,又暗合港口文化的 “适应性智慧”。
餐椅的设计深度融合了渔民劳作的身体记忆。通过对沙子口老渔民的体态测量,发现他们长期弯腰拉网形成的独特坐姿 — 腰椎自然前凸 15°,膝盖弯曲角度比普通坐姿大 20°。基于此数据,餐椅的靠背曲线特意设置 15° 的前倾角度,座面倾角比常规设计增加 5∘ ,同时在坐垫下方暗藏蜂窝结构,模拟渔船甲板的弹性质感。测试显示,这种座椅能使使用者的腰部压力降低 28% ,特别适合长时间用餐场景。
细节处理上注重文化符号的 “叙事性”:餐桌边缘的铜条并非简单装饰,而是按青岛港 1930 年的码头铁轨间距(1435mm)等比例缩小;餐椅的藤编纹样复制自当地渔民使用的 “流网” 网目结构,每个菱形网眼的边长精确到 3.7cm(传统流网的标准尺寸);甚至螺丝的外露处理,也模仿了老渔船甲板上的铆钉排列方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整套家具成为讲述青岛港口故事的 “立体博物馆”,在 2023 年青岛国际设计周上被评为“最佳文化叙事设计”。
(三)“灯塔守望” 装饰灯具设计
这款灯具的设计过程是对青岛灯塔文化的系统性解码。设计团队首先梳理了青岛现存 7 座百年灯塔的建筑特征:团岛灯塔的红白螺旋纹源自 19 世纪德国航海信号规范,小青岛灯塔的穹顶弧度符合 “30° 视野角” 的光学设计,太平角灯塔的瞭望窗间距与航海罗盘的刻度相对应。通过三维建模比对,提取出 “垂直分段”(塔身特征)、“放射光源”(功能特征)、“警示色彩”(安全特征)三个核心要素。
灯柱设计采用 “符号叠加” 手法:基础形态是团岛灯塔的圆柱体,表面的红白条纹被解构为渐变的色带,每段色带的宽度比严格遵循 “1:2:3” 的航海信号比例;在距底部 1/3 处,嵌入小青岛灯塔的穹顶造型作为灯柱的转折节点,既强化了结构稳定性,又形成 “塔身 - 灯室” 的视觉暗示;顶部的发光单元则融合太平角灯塔的瞭望窗格栅,通过激光切割形成 12 道均匀分布的光线出口,对应 12 个方位的航海指向。
功能创新体现在对灯塔 “时间性” 的再现。灯具内置的智能系统能根据青岛港的潮汐数据自动调节亮度:涨潮时段(如凌晨 4-6 点)亮度逐渐增强至 800 流明,模拟灯塔引导进港船舶的过程;落潮时段(如傍晚 6-8点)则逐渐减弱至 300 流明,呼应船舶离港后的灯光调节逻辑。同时,灯光色温随季节变化:夏季采用 6500K冷白光模拟正午阳光下的海面反光,冬季切换为 3000K 暖黄光,再现雾中灯塔的穿透效果。
材质选择上兼顾历史感与现代性:灯柱主体采用压铸铝材质,表面做 “做旧氧化” 处理,形成类似灯塔长期受海风侵蚀的斑驳质感;发光罩使用超白玻璃,通过多层镀膜技术实现 75% 的透光率,接近传统灯塔的光学效率;底座的铸铁配重不仅保证稳定性,其表面的砂铸纹理复制自青岛港老灯塔的地基螺栓。这种材质组合使灯具既有工业设计的精准感,又带着海洋环境的沧桑印记,在用户测试中被评价为 “像从百年灯塔上截取的一段时光”。
参考文献:
Related Articles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制约因素及推进对策研究
Jun 18, 2025
公路工程项目中常见技术问题与应对措施分析
Sep 3, 2025
铁道货车列检安全管理中一般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与实践策略
Jul 19, 2025
基于追踪式教学模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Jul 21, 2025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影响因素探讨
Jul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