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货车列检安全管理中一般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与实践策略
曹帅震
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公司榆林车辆段 邮编719000
摘要:列车运行安全是铁路运输系统的核心保障,货车列检作为行车前的重要安全环节,直接关系到车辆完好率与运输秩序的稳定。一般管理人员在列检安全管理体系中虽不处于技术操作的前线,但其在协调指挥、执行制度、监督落实、风险预警等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职能。随着铁路运输体量持续增长、货车技术结构日益复杂,传统“重检轻管”的思维已不能适应当代安全管理的高标准要求。本文在系统梳理货车列检作业流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一般管理人员在列检安全管理中的角色定位与实践边界,并结合铁路现场实际,探讨优化其管理效能的策略路径。通过强化岗位职责、提升风险识别能力、构建协同机制,有望提升管理层级的执行力与响应力,从而形成覆盖全面、层级清晰、协作顺畅的列检安全管理体系。
关键词:货车列检;安全管理;一般管理人员;职责定位;实践策略
引言
在铁路运输体系日益复杂化的背景下,列车检修作业已不仅是技术操作的单一流程,更是涵盖管理指令、流程监管、风险排查、应急协同等多个层次的综合管理过程。特别是在货车列检环节,检修作业的频次高、时效性强、安全责任重大,稍有疏忽即可能导致严重后果。长期以来,列检工作的研究多聚焦于技术手段与检修方法,如超声检测、图像识别等,而对管理体系内部角色的功能划分研究则相对不足。尤其是一般管理人员这一群体,虽不直接参与检修作业,但在作业组织、流程控制、人员培训、制度传达等方面承担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其职责边界模糊、考核机制不明、能力提升路径不清等问题,影响了管理链条的效能释放。本文旨在厘清一般管理人员在货车列检安全管理中的角色定位,明确其职能内涵,进一步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优化策略,为构建科学高效的铁路安全管理体系提供实践参考与理论支撑。
一、一般管理人员在列检安全体系中的角色分析
(一)制度执行与现场监督的中枢角色
在列检作业的管理链条中,一般管理人员承担着从上级管理层到一线技术人员之间的制度传导任务,是制度落实的直接推动者。其需确保安全规章、作业规范、质量标准等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被有效执行,及时发现制度落实中的偏差问题并采取纠偏措施。日常现场检查、作业流程审核、安全违章处置等均离不开管理人员的主动介入。尤其在节假日、高温、寒潮等特殊时期,其对现场秩序与作业节奏的调控能力直接影响到列检作业的连续性与安全性。
(二)人员调配与岗位协同的组织角色
列检班组通常由多名检修工种组成,各岗位协同配合要求较高,一般管理人员需要合理安排人员班次、工序衔接、任务分配,保障作业节奏科学流畅。面临突发任务、列车密集或临时调整时,管理人员需根据车流量和人员资源做出快速响应,协调检修工种间的配合关系,降低等待和冲突时间,提高检修效率。其在信息传递、任务下达、反馈处理等方面所处的组织节点地位,决定了作业团队的执行力与反应速度。
(三)风险识别与隐患处置的预警角色
在列检作业中,潜在风险往往来源于操作疏忽、设备故障、作业流程不规范等多种因素,一般管理人员的巡查与观察是防范事故发生的第一道管理防线。通过分析历史事故案例、现场异常数据与日常作业情况,管理人员能够较早识别风险苗头,提出针对性建议与管控措施。
二、当前列检管理中一般管理人员面临的典型问题
(一)职责界限不清与工作内容碎片化
实际工作中,一般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未能实现系统化界定,常出现职责范围过宽或模糊的情况。在处理突发任务时,职责边界与技术人员重叠,既造成资源浪费,又易引发执行冲突。同时,其日常工作内容碎片化严重,常需兼顾记录填报、绩效考核、人员培训、现场调度等多个任务,影响了其对核心管理工作的专注度与执行力,导致管理行为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
(二)培训体系薄弱与能力发展受限
管理岗位需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包括沟通协调、应急处理、现场调度等,但当前铁路系统内对一般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培训支持有限,培训内容多以规章制度为主,缺乏案例教学与实战演练。在技术更新频繁、设备结构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一般管理人员若缺乏持续的技能提升机制,将难以胜任新的现场管理要求,形成知识更新滞后与岗位能力错位的矛盾。
三、优化一般管理人员角色功能的路径
(一)明确岗位职能与边界控制
需在现有管理体系下,通过制度性文件对一般管理岗位的职责进行细化和边界划定,明确其在安全监管、调度指令、质量复查等方面的权限与责任。对于与技术岗位的衔接部分,应通过责任分工清单和工作流程图进一步厘清任务归属,减少职责重叠与执行模糊。在制度层面,应将一般管理人员作为独立考核主体,纳入安全绩效体系,强化岗位目标导向,提升其工作的规范性和专业性。
(二)构建实战导向的培训机制
针对列检管理的实际需求,构建以“案例导入—流程模拟—现场演练”为核心的培训模式。通过引入典型故障处理案例、安全违章纠正流程和班组协调模拟等内容,提升管理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与应急处理能力。同时,应设立岗位晋升通道与分级管理体系,将培训结果与岗位晋升、职级认定相挂钩,形成激励明确、发展清晰的管理人员成长路径,推动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
(三)加强现场信息协同与数据支撑
通过信息化系统建设,将列检作业信息、风险数据、设备故障记录等实时推送至管理终端,提升管理人员对现场运行状态的掌握能力。利用手持终端或管理平台进行异常记录、作业监督、人员调度,提高信息交互效率,减少信息丢失与响应滞后。借助数据分析功能,管理人员可对高频故障、违章趋势等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基于数据的管理干预策略,增强管理的预见性与科学性。
四、实践经验与可复制机制
(一)典型车站管理模式的推广意义
在部分大型编组站或重载线路的试点项目中,已探索出一套以“岗位职责明晰化+作业流程精细化+现场指挥智能化”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实践机制。如在X铁路局某站场,实施“值班管理+任务调度+质量跟踪”三位一体的管理架构后,列检故障率下降约17%,作业时效提升11%。这一经验表明,只要将管理人员纳入标准化管理流程,并给予其应有的数据支持和制度授权,便能有效激发其管理潜力,提升整体列检安全水平。
(二)管理机制优化的延展前景
一般管理人员管理机制的优化,不仅适用于列检系统,在铁路运输、车辆调度、调车作业等其他作业环节中亦具有推广价值。随着铁路管理体系逐步由经验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公司榆林车辆段型向制度型转变,对管理中间层角色的依赖程度显著提升。未来,应在标准化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柔性管理、扁平组织与智能协同的融合路径,实现铁路作业场景中管理链条的系统化重构。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融合并举,推动一般管理人员从“事务性执行者”向“风险管理者”与“组织调度者”的角色转型,全面提升铁路运输系统的安全韧性与组织效率。
五、结语
在铁路货车列检的安全管理体系中,一般管理人员虽非直接技术操作者,却是制度落实、作业组织、风险监控等环节不可或缺的执行中枢。其角色功能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列检系统的安全性、效率性与协同性。本文通过对一般管理人员职责的系统分析与现实困境的梳理,提出了明确职能边界、加强培训支持、推动信息协同等优化路径,并结合典型实践案例验证其可行性。未来在铁路运输管理体系不断升级的趋势下,需进一步构建更为清晰的岗位体系、更为完善的培训机制及更为智能的信息平台,助力一般管理人员实现从传统管理向综合指挥的角色跃升。只有如此,才能从管理层面筑牢货车列检安全的防线,为铁路运输系统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玉.关于铁路货车运用安全管理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22):48-49.
[2]徐祥明.铁路货车运用车间标准化管理平台设计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24.
[3]范敏.安全风险管理在铁路货车运用维修工作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