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机械工程中智能传感器在设备状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黄金海

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市朝阳区 100000

1.引言

全球制造业正处于智能转型的关键时期,设备运行状态的高效、精准监测成为保障生产流程稳定、提升资产效能的决定性因素。传统监测方法受限于滞后性与分散性,难以满足设备维护向预测性、主动性转变的现实需求。以嵌入式处理、多物理量融合采集、无线通信为特性的智能传感器技术,其发展与普及为设备状态监测带来全新范式。该技术可实现设备运行工况多维度、高密度连续感知与就地分析,为构建智能化监测体系奠定核心数据基础。深入探索其应用价值与优化方向,对推动机械工程运维智能化、实现降本增效具有重大意义。

2.基于机械工程中智能传感器在设备状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的意义

智能传感器的引入使设备状态数据的捕捉突破了传统方法的时空局限与精度瓶颈。通过布设高密度的多源传感器网络,能够连续、同步监测设备全域的温度、振动、声发射、电流等多维关键参数,形成设备运行的动态数字镜像。这一数据基底的完整性与实时性使设备健康状况评估从经验判断迈向数据决策,通过高解析度状态变迁图谱刻画,设备的潜在劣化路径获得前所未有的可视化能力。这为捕捉早期退化征兆、实现失效窗口预判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撑。

设备管理的主动性与精准性依赖连续、可靠的运行状态反馈。智能传感器作为闭环决策的重要输入端,将实时监测数据输入边缘计算层或云平台与预设阈值及分析模型动态比对,使设备异常状态识别与健康劣化趋势判断变得敏捷而精准。由此推动设备维护策略从被动的故障应对向预测性维护转变,将传统的定期维护或故障检修升级为按需维护、预测维护。这一转变极大减少了因设备突发失效引发的非计划停机损失,避免重大恶性事故产生,设备整体可靠性获得根本提升,运维成本亦显著降低。

3.基于机械工程中智能传感器在设备状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的问题

3.1 数据获取可靠性与稳定性不足

机械工程环境通常伴随复杂工况:强振动、宽温变、粉尘潮湿、电磁干扰等复杂场环境挑战传感器长期服役可靠性。物理安装工艺不佳或壳体防护薄弱引发器件松动、密封失效将导致信号采集漂移甚至中断,严重削弱数据连续性。金属构件温漂效应引入测量偏差,大型设备强电磁场耦合进电路导致采集数据混叠噪声,这些问题显著降低了传感器原始输出数据的可信度与稳定性。缺少有效环境适应性与可靠性提升措施,智能感知技术难以在复杂工业场景中发挥实质性作用。

3.2 多源异构监测数据的融合困难

智能传感器采集的振动、声纹、温度、油液等多维信息在物理内涵、频率范围、采样特征与价值密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异构性。融合过程中的时间戳难以严格对齐,因传感器时钟差异及通信延迟导致数据时域失配;信号特征维度差异显著,振动高频谱与油液光谱需差异化处理方法;因设备结构复杂性及非线性特性导致不同物理量间的映射关系模糊不清,特征冗余与关键特征缺失并存,难以构建高置信度关联规则,限制了设备状态联合诊断精度。

4.基于机械工程中智能传感器在设备状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的对策

4.1 强化环境鲁棒性设计与安装优化

智能传感器的长效精准监测取决于其在恶劣工况下的物理适应能力。须从安装节点设计入手,采用工程仿真分析手段(如有限元模型)识别设备关键测点位置,同时避开极端载荷区或强干扰场域;选用具备高抗冲击(如>100g)、宽温幅(如-40\~125°C)工业级传感芯片。外壳选用316L 不锈钢封装,其铬镍钼合金成分形成钝化膜,在强腐蚀性介质环境中亦可确保核心电路不受侵害;灌封环节用抗老化硅胶全包裹集成线路板,该材料经 8000 小时耐候测试无开裂,能有效阻隔潮气侵蚀并缓冲振动应力传导;接口采用IP67 及以上等级密封航空连接器,内置双道氟橡胶密封圈,确保信号传输接口在高压水冲洗或油浸环境下信号不失真。

以风力发电机组主轴振动监测为例:主轴转速低、扭矩极大且持续承受交变载荷,该场景同时存在强旋转电磁干扰与极端温变(-30℃\~+70℃)。项目选用高温型IEPE 三轴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其内置温度补偿电路可抵消-20℃\~80℃区间的灵敏度漂移;采用特殊丁腈橡胶减震垫片隔离壳体与基体间高频共振,衰减率达40dB 以上;同时优化磁屏蔽壳隔离发电机定转子磁场干扰,使电磁兼容等级提升至 EN61000-6-2 标准;使用硅胶软管包裹信号导线以应对塔筒内部反复结露与盐雾腐蚀,配合铠装电缆转接设计延长线路寿命。这些措施确保主轴承磨损、齿轮箱啮合异响等早期故障特征获得精准捕捉。实践表明优化后的系统误警率降低 62% ,设备预判性维护响应能力提升 35% 。

4.2 构建智能边缘-云端协同的数据融合架构

需构建端-边-云协同计算框架以弥合异构数据裂痕。首先在传感节点实施前端降噪与特征初筛:MCU 预加载小波变换模块滤除振动信号工频干扰、EMD 分解识别轴承冲击分量;红外测温数据采用移动均值消噪增强稳定性,同步嵌入异常值快速截断算法(如3σ准则)剔除瞬时干扰;边缘层部署多尺度特征提取算法,搭载轻量化CNN 模型提取振动信号时域-频域复合特征,动态生成标准化特征向量后时间戳对齐上传至云平台。依托云端强大算力实施多模态深度特征融合:基于Gate-RNN 建模多传感时序数据的隐含关联,采用注意力机制识别关键特征融合点;结合设备BOM 结构构建图神经网络嵌入物理关联约束,引入设备运行工况参数(如负载率、启停次数)作为外部调节因子,提升轴承磨损-温升关联关系的可解释性。

在港口大型岸桥起重机案例中,关键机构(起升电机、行走轮组、齿轮箱)上分布温振、电流、油液颗粒传感器数百路。边缘侧执行振动包络谱 电流谐波分量提取,通过边缘节点间5G 低时延通信实现跨机构数据预关联,过滤原始数据量 95%F 后 建设备级数字孪体模型,融合多维参数特征后自动标注劣化区间(如主 由振动谐 比与油液铜含量联合标定),同步生成三维可视化劣化趋势图谱。实际应用中预警准确率达 92.3% ,使设备运维策略由计划性维修转变为预知性诊断,故障停机时间缩短了56%,年度维护成本降低约 420 万元。

5.结束语

智能传感器在设备状态监测领域的深 工程智能化转型的核心引擎,其在状态感知精度、异常识别效率和维护决策支持 保障与多源信息协同解析的瓶颈问题,通过设计抗干扰封装提升 合架构,显著增强了复杂场景下的监测系统可靠性。着眼未来发展, 理及动态迁移学习等技术创新。建议结合行业标准体系建设与开放式平台构建, 范式变革,实现从预测性维护向主动健康保障体系的跨越升级。

参考文献:

[1] 靳鹏飞.设备状态在线监测与预测性维护技术应用实践[J].电子质量, 2022(001):000.

[2] 刘晓鹏,吴晋.一种电机设备故障诊断的运营维护系统:CN201811075824.X[P].CN109194045A[2025-07-1

[3] 孙强.振动分析在风电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中的研究[D].山东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