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震灾害现场多部门协同救援指挥机制优化

作者

梁伟

天水市消防救援支队

地震作为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往往在瞬间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是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关键。地震救援涉及多个部门,包括消防、医疗、民政、交通、通信等,各部门在救援中都有其独特的职能和优势。然而,由于各部门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协同救援过程中容易出现信息沟通不畅、职责划分不明、协调效率不高等问题,影响救援工作的整体效能。因此,优化地震灾害现场多部门协同救援指挥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震灾害现场多部门协同救援指挥机制现状及问题

(一)信息沟通不畅

在地震救援现场,各部门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不同,信息格式和标准也存在差异,导致信息难以有效整合和共享。例如,消防部门主要关注建筑物的倒塌情况和被困人员位置,医疗部门则更关注伤员的数量和伤情,民政部门侧重于受灾群众的安置和物资调配。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各部门之间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容易出现信息孤岛现象,影响指挥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

(二)职责划分不明

地震救援涉及多个领域和环节,各部门在救援中的职责存在一定的交叉和重叠。例如,在伤员救治方面,医疗部门和红十字会都有相关职责;在物资调配方面,民政部门和商务部门都可能参与。职责划分不明容易导致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影响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在面对一些突发情况和新任务时,由于缺乏明确的职责规定,各部门可能不知道该由谁负责,导致救援工作出现空白。

(三)协调效率不高

目前,地震灾害现场多部门协同救援指挥主要依靠临时成立的指挥机构,该机构通常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但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长期 过程中容易出现协调困难的情况。例如,在调配救援资源时,各部门可能从自身利益 出发, 先 部 任务需求,导致资源分配不合理,影响整体救援效果。此外,指挥机构的决策程序繁琐,决策效率低下,也难以满足地震救援的紧迫性要求。

(四)缺乏统一指挥

在地震救援现场,有时会出现多个指挥机构并存的情况,如地方政府成立的指挥机构、军队成立的指挥机构等。不同指挥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容易出现指挥冲突和指令矛盾的问题。例如,一个指挥机构要求某部门前往某个区域开展救援工作,而另一个指挥机构却要求该部门执行其他任务,导致部门无所适从,影响救援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地震灾害现场多部门协同救援指挥机制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体制机制不完善

我国现行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地震救援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同时,相关法律法规对各部门在地震救援中的职责和权限规定不够明确,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职责不清、权限不明的问题。

(二)技术手段落后

信息通信技术是保障多部门协同救援指挥的重要支撑,但目前我国地震救援现场的信息通信技术还存在一定的落后。例如,部分地区的通信基础设施在地震中容易受到破坏,导致信息传输中断;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缺乏兼容性,难以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交互。

(三)人员素质不高

地震救援工作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但目前我国地震救援队伍中专业人员的比例相对较低,部分人员的应急救援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培训和演练,导致人员在面对实际救援任务时,缺乏协同配合的经验和能力。

(四)缺乏评估和反馈机制

目前,我国对地震灾害现场多部门协同救援指挥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不够完善,缺乏科学的评估指标和方法。在救援工作结束后,没有及时对救援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无法发现指挥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就难以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

三、地震灾害现场多部门协同救援指挥机制优化策略

(一)完善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统一的地震灾害信息共享平台是优化多部门协同救援指挥机制的关键。该平台应整合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处理和共享。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1]。同时,制定统一的信息标准和格式,确保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能够无缝对接和交互。此外,还应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保障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二)明确部门职责与分工

制定详细的地震救援部门职责清单, 明确各部门在救援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和任务,避免职责交叉和重叠。同时,建立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 作流程和衔接方式。例如,在伤员救治方面,明确医疗部门为主责部门,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为协助部门,共同开展伤员救治工作。在物资调配方面,明确民政部门为统筹协调部门,商务、交通等部门为配合部门,确保物资能够及时、准确地调配到受灾地区。

(三)优化指挥架构与流程

建立统一的地震灾害现场救援指挥机构,明确指挥机构的组成和职责。指挥机构应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实行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的指挥模式。同时,优化指挥流程,简化决策程序,提高指挥效率。例如,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在地震发生后能够迅速启动指挥机构,开展救援工作;建立应急决策支持系统,为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加强培训与演练

加强对地震救援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应急救援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培训内容应包括地震救援知识、技能、协同配合等方面。同时,定期组织开展多部门协同救援演练,检验和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能力和指挥机制的运行效率[2]。通过演练,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整改,不断完善指挥机制。

(五)建立评估和反馈机制

建立科学的地震灾害现场多部门协同救援指挥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从救援效率、救援效果、协同配合等方面对指挥机制进行全面评估。评估方法可以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3]。在救援工作结束后,及时对评估结果进行反馈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发现指挥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六)强化法律法规保障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在地震救援中的职责和权限,规范地震救援行为。制定地震救援协同指挥条例,对指挥机构的设置、指挥程序、协调机制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为多部门协同救援指挥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同时,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各部门和救援人员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和遵守意识。

四、结论

地震灾害现场多部门协同救援指挥机制的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信息共享、职责分工、指挥架构、培训演练、评估反馈和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入手,不断完善和改进。通过优化指挥机制,提高多部门协同救援指挥的效率和效果,能够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最大程度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未来的工作中,还应不断总结经验,结合实际情况,持续优化指挥机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地震救援需求。

参考文献

[1]公斌. 地震灾害部队应急医学救援组织指挥体制分析 [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8, 25 (09): 844-846.

[2]王纪强,吴晨,宋文杰,等. 地震救援现场应急通信体系研究 [J]. 地震工程学报, 2017, 39 (S1): 214-219.

[3]步向义,倪国葳,吴新燕. 地震灾害紧急救援指挥系统初探 [J]. 世界地震工程, 2014, 30 (01): 7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