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大学生三下乡支教:价值、困境与发展方向
周钰淇 刘进 魏雨彤 杨珂依
武汉东湖学院 湖北武汉 430212
引言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核心是保障所有受教育者平等享有优质教育的机会与资源(杨东平,2020)。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突出,乡村教育在师资、设施、课程等方面存在显著短板。“三下乡”支教活动承载着输送城市高校智力资源与先进教育理念到乡村的使命,是国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政策工具。从教育公平视角审视其价值、挑战与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教育公平视野下“三下乡”支教的核心价值
1.1 资源补充与机会拓展:弥合硬件与课程鸿沟
直接缓解乡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师资结构性短缺(如音体美、英语、科学等学科)的燃眉之急,为乡村学生提供接触不同教学风格与知识视野的机会。引入素质拓展、科技启蒙、艺术体验、心理健康等乡村学校常规课程体系难以覆盖的内容,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与潜能,弥补课程“软资源”的不足(李芳,2019)。带来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外部世界信息,冲击传统教育模式,为乡村教育注入活力。
1.2 情感关怀与榜样激励:赋能个体发展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大哥哥大姐姐”,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关怀,弥补部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增强其自信心与归属感。作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榜样,其成长经历与奋斗精神能有效激励乡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增强其通过教育向上流动的信心与动力。
1.3 双向互动与意识提升:促进社会共情
支教使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深刻体会教育公平问题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刘慧,2018)。支教活动及其宣传报道,持续吸引社会各界对乡村教育和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为汇聚更多支持力量创造舆论环境。
二、 现实困境:教育公平目标下的多重挑战
2.1 目标偏移与短期化:公平的深度与持续性不足
部分项目过于强调短期活动形式(如文艺汇演),对学生的学科基础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培养等长效目标关注不足,与“促进公平”的核心诉求存在偏差。 支教时间普遍较短(数周至一两个月),难以形成系统性、持续性的教学影响,学生刚建立的学习习惯和情感依赖易因志愿者离开而中断。优质支教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示范点”学校,大量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村小、教学点难以覆盖,存在新的“选择性公平”问题。
2.2 资源供给不稳定与匹配度低:公平的支撑力脆弱
项目运行高度依赖高校团委或社会赞助经费,缺乏稳定、制度化的保障,影响活动规模与可持续性。选拔培训机制尚不完善,部分志愿者缺乏必要的教学技能、课堂管理能力和儿童心理知识,影响教学质量,甚至可能因方法不当造成负面影响。提供的课程或物资有时未能精准对接当地学校最迫切的需求,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2.3 文化适应与在地化困境:公平的语境差异
大学生志愿者对当地风土人情、社区结构、教育传统了解不深,容易产生文化误解或冲突,其带来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可能遭遇“水土不服”。与当地教师、家长沟通协作不够紧密,未能充分理解并尊重在地知识体系和教育智慧,难以形成教育合力。支教活动较少设计有效的机制将新理念、新方法传递给并赋能当地教师,未能
显著提升其长期教学能力。
部分支教项目引入在线资源、智能设备等,但当地学校和学生家庭往往缺乏相应的硬件设施、网络条件和技术素养支持,反而可能凸显数字鸿沟,加剧教育不平等感。
三、 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方向
3.1 强化目标导向:聚焦深度公平与长期赋能
明确核心目标:将“促进乡村学生实质性的学习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发展、升学就业竞争力增强”作为首要目标,活动设计紧密围绕此核心。延长服务周期/建立接力机制:探索学期制、学年制支教,或建立“多校接力、持续帮扶”的稳定团队模式,保障教育的连贯性和深度影响。精准覆盖需求:利用大数据、调研评估等手段,识别最需要帮扶的地区和学校类型(如小规模学校、留守儿童集中校),优化资源配置策略。
3.2 构建长效机制:保障资源稳定与质量
推动政府、高校、企业、基金会等多方共建,设立专项基金;将优秀支教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或高校实践学分必修体系。建立科学的志愿者选拔标准(专业背景、教学潜能、心理素质等),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岗前培训(教学方法、儿童心理、安全急救、在地文化)和持续的督导支持。搭建高效的信息平台,促进支教高校/团队与受援学校精准对接需求与资源,实现“按需配送”。
3.3 深化文化融合与在地化支持:实现共生共长
强化在地知识学习与文化尊重,将当地文化、社区结构、教育传统学习纳入志愿者必修培训,倡导谦逊、学习的态度。鼓励支教团队与当地学校领导、教师共同制定计划,开展联合教研、示范课、工作坊等活动,促进理念碰撞与方法迁移。
3.4 借力信息技术:跨越鸿沟而非加深鸿沟
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探索利用在线平台开展远程辅导、优质课程共享、教师培训等,延伸支教服务的时空边界。引入技术时充分考虑当地基础设施水平,优先选择低门槛、易操作的技术方案,并提供必要的设备支持和技能培训(面向师生及社区)。建立支教资源共享库;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过程性评估与效果追踪,为优化项目提供数据支撑。
结语
大学生“三下乡”支教是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青春力量。正视其在教育公平目标下遭遇的价值困境,是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唯有坚守公平初心,系统解决目标定位、资源保障、文化适应、技术应用等关键问题,推动支教模式从短期“输血”向长效“造血”转型,才能真正发挥其弥合城乡教育鸿沟、促进社会公平的深远价值,助力乡村学子梦想,为中国教育均衡发展贡献持久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芳. 大学生支教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19(03): 100-106.
[2] 刘慧. 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研究——基于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1): 137-140.
[3] 杨东平. 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4] 范先佐. 乡村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J]. 教育研究, 2020, 41(05): 14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