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支教实践的路径探索

作者

杨珂依 于知凡 涂曦 周钰淇

武汉东湖学院 湖北武汉 430212

一、引言

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对提升乡村人口素质、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教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倾斜(教育部,2021)。在此背景下,高校组织大学生开展乡村支教活动,成为连接城市教育资源与乡村教育需求的重要桥梁,既能为乡村儿童提供知识补给与视野拓展,也能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对乡村的认知,培养社会责任感。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组织学生团队深入湖北孝昌白沙镇开展支教实践活动。孝昌县作为湖北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其乡村教育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部地区乡村教育的普遍特征。本次支教实践覆盖白沙镇中心小学及周边多个村落,通过实地教学与调研,为理解乡村教育现状、优化大学生支教模式提供了鲜活案例。

二、白沙镇支教实践的实施概况

(一)实践团队与实践区域

本次支教实践由学生组成的为“爱”方兴实践队开展,队员均为在读本科生。实践区域为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白沙镇,具体包括镇中心小学、白沙铺社区、义井村、刘店村、三合村五个点位。这些点位既有镇中心的学校,也有相对偏远的村落,教育资源分布与教学需求存在一定差异,为全面了解乡村教育现状提供了多样化的样本。

(二)支教实践内容

在教学活动方面,实践队根据不同点位的实际情况,针对当地儿童的年龄特点与知识需求,开设了特色兴趣课程,特色课程则涵盖科学实验、艺术绘画、趣味体育、红色故事宣讲等,旨在拓宽儿童视野,培养综合素质。

在调研活动方面,队员利用课余时间与白沙镇及各村驻村干部进行访谈,内容涉及乡村教育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乡村振兴与教育发展的关联等。通过访谈,实践队深入了解了当地乡村教育的政策支持、面临的实际困难及未来发展规划。

三、乡村教育现状的观察与分析

(一)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

通过在五个点位的实践观察发现,白沙镇中心小学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好,拥有较为完善的教学设施和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而村级教学点(如义井村、刘店村)则存在教学设施简陋、课程设置单一等问题。这种城乡与村际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与国内多数乡村地区的教育现状相符。王文静等(2020)的研究指出,乡村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硬件设施、师资质量和课程资源三个方面,这一结论在本次实践中得到了印证。

(二)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关联性

驻村干部在访谈中多次提到,乡村教育的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只有培养出具有文化素养和乡土情怀的本土人才,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然而,当前乡村教育存在的 “离农化” 倾向,即教育目标更多指向让学生走出乡村,而非服务乡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人才的培养。这与贺雪(2022)提出的 “乡村教育需要培养热爱乡村、建设乡村的人才” 的观点相呼应。

四、大学生支教的作用与局限

(一) 支教活动的积极作用

1.补充乡村教育资源:实践队开展的特色课程,如科学实验、艺术绘画等,弥补了当地学校因师资不足而无法开设此类课程的短板,丰富了乡村儿童的学习生活。2.关注留守儿童成长:队员们在教学中注重与留守儿童的互动交流,通过耐心辅导和情感关怀,帮助部分儿

童增强了学习信心,改善了内向性格。

3.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支教过程中,队员们深入乡村,亲身体验乡村生活,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正如张磊等(2020)在研究中指出的,大学生支教不仅是教育帮扶的过程,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过程。

(二) 支教活动的局限性

1.短期性带来的影响有限:本次支教活动为期一个暑期,虽然在短期内为当地儿童带来了新鲜的教学内容,但由于时间较短,难以形成持续的教育影响。这与刘艳等(2021)提到的短期支教在教育效果持续性上的不足相一致。

2.缺乏系统性与专业性:实践队队员虽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缺乏专业的教学技能和教育理论指导,在应对儿童心理问题、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等方面存在不足。

五、支教实践的经验与反思

(一) 实践经验

1.注重校地合作:本次支教活动得到了和白沙镇政府的支持,这种校地合作模式为支教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学校负责队员选拔与培训,地方政府负责协调教学场地与安全保障,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

2.结合地方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实践队在支教前通过与驻村干部沟通,了解当地儿童的需求,针对性地设计课程,使教学内容更贴合乡村儿童的实际。例如,在红色故事宣讲课程中,融入了孝昌县本地的红色历史,增强了课程的感染力。

(二) 反思与建议

1.建立长效支教机制:为克服短期支教的局限性,建议高校与乡村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定期选派志愿者、开展线上辅导等方式,实现教育帮扶的持续性。

2.加强队员培训:在支教前,应对队员进行系统的教学技能、儿童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支教的专业性。同时,可邀请乡村教育专家进行指导,使支教活动更具针对性。

3.推动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融合:在支教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儿童了解和热爱本土文化,培养其服务乡村意识,促进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

六、结论

本次赴湖北孝昌白沙镇的支教实践活动,不仅为当地儿童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也让队员们深入了解了乡村教育现状。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大学生支教在补充乡村教育资源、关注留守儿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短期性、专业性不足等局限。未来,高校应进一步优化支教模式,建立长效机制,加强队员培训,使支教活动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同时,乡村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协同发力,共同破解存在的问题,为乡村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Z]. 2021.

[2] 王文静,张天宝。乡村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研究 —— 基于全国 31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 [J]. 教育研究,2020, 41 (5): 78-89.

[3] 李宝庆,刘善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1, 19 (2): 56-72.

[4] 李宝庆,刘善槐。乡村振兴背景下留守儿童教育支持体系的构建 [J]. 教育研究,2021, 42 (8): 9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