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厂机械伤害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韩洪兵
凌源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辽宁省朝阳市 122500
引言
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其生产过程涉及众多大型机械设备和复杂工艺流程。钢厂内机械设备高速运转、高温高压环境普遍存在,机械伤害事故时有发生,不仅给员工带来严重身体伤害,甚至危及生命,也给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因此,深入分析钢厂机械伤害事故原因并制定有效对策,对保障钢厂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 钢厂机械伤害事故的原因分析
1.1 设备因素
钢厂机械伤害事故中,设备因素是重要诱因之一。设备老化与缺陷是普遍问题,长期在恶劣环境下运行的设备部件磨损、腐蚀严重,导致性能下降、可靠性降低,传动部件磨损引发的冲击和振动可能直接引发故障。设备设计制造环节存在的结构不合理、安全防护装置缺失等原始缺陷,进一步放大了风险。安全防护装置失效问题同样突出,防护栏、防护罩、联锁装置等关键屏障因维护不当、人为拆除或损坏而失去保护作用。
1.2 人员因素
人员因素是钢厂机械伤害事故的核心诱因之 员工安全意识淡薄导致对危险认知不足,侥幸心理普遍存在,忽视安全操作规程,个人防护用品穿 现象频发。操作技能不足问题显著,新员工或转岗人员未经系统培训即上岗,对设备性能、操作流 求不熟悉, 误操作风险高。违规作业行为屡禁不止,为追求效率而违反规程的现象普遍,例如未断电检修、超载操作等高风险行为直接威胁人身安全。
1.3 管理因素
管理缺陷是钢厂机械伤害事故的深层次原因。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执行依据模糊,设备维护、人员培训等环节缺乏明确标准和可操作性规范,管理随意性强。安全监管流于形式,检查过程浮于表面,隐患识别与整改效率低下,对违规行为的处罚缺乏威慑力。安全培训教育实效性不足,内容脱离实际需求,形式单一枯燥,员工参与度与知识转化率低。
1.4 环境因素
环境条件为机械伤害事故提供了客观诱因。作业空间狭窄现象普遍,设备密集布局导致人员活动区域受限,移动与操作过程中易发生碰撞或挤压。照明不足问题突出,部分区域光线昏暗影响视觉判断,设备状态与环境风险辨识困难。噪声与粉尘污染长期存在,高噪声干扰听觉预警能力,粉尘环境降低能见度并影响人员专注度,间接导致反应迟缓或误操作。
2 钢厂机械伤害事故的预防对策
2.1 加强设备维护管理
加强设备维护管理是预防钢厂机械伤害事故的基础措施。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档案,详细记录设备购置时间、使用年限、维护周期及维修情况,确保设备运行状况可追溯。制定科学合理的设备检查与维护制度,定期进行全面检查,及时更换老化或损坏部件,保障设备性能稳定可靠。严格管理安全防护装置,禁止擅自拆除或破坏防护栏、联锁装置等安全设施,发现损坏立即修复或更换。通过标准化维护流程、规范化设备管理以及强化防护装置有效性,降低因设备故障或防护失效导致的机械伤害风险,确保设备运行安全可控。
2.2 提升人员安全素质
提升人员安全素质是减少机械伤害事故的关键手段。加强安全意识教育,通过安全培训、宣传与演练增强员工风险认知,促使员工自觉遵守安全规程。针对不同岗位需求制定系统化技能培训计划,确保新员工和转岗人员熟练掌握设备操作流程及安全注意事项,并定期考核技能水平,不合格者需重新培训。严格管控违规作业行为,建立举报奖励机制,加大对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威慑。通过强化意识、技能与行为管理,提高员工安全素养,减少人为失误导致的事故发生。
2.3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是预防机械伤害事故的体系保障。建立健全覆盖设备、人员、作业环境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标准与操作规范,确保安全工作有据可依。强化安全监管力度,配备专业检查人员,定期排查生产现场隐患,落实整改责任与期限,形成闭环管理。优化安全培训方式,采用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多样化手段提升培训效果,结合岗位需求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通过制度细化、监管强化及培训深化,构建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系统性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2.4 优化作业环境
优化作业环境是预防机械伤害事故的重要支撑。合理规划车间设备布局,确保作业空间充足,设置清晰的安全警示标志,减少人员与设备的非必要接触。改善生产区域照明条件,增加并维护照明设施,保障作业视线清晰,降低误操作风险。采取降噪、除尘措施,如安装消声器与除尘设备,并配发耳塞、防尘口罩等防护用品,减少环境对员工健康与判断力的影响。通过空间优化、照明升级及污染控制,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间接降低机械伤害事故发生几率。
3 钢厂机械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理
3.1 建立应急救援体系
钢厂应构建科学完备的机械伤害应急救援体系,重点强化预案制定、队伍建设和演练实施三个关键环节。在预案编制方面,需系统规划应急响应机制, 细化事故分级标准,明确各岗位的应急职责与处置权限,确保预案具备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重点配置专 应急救援装备,包括创伤急救设备、破拆工具、生命探测仪等特种器材,并建立应急物资动态管理制度。同时应建立24 小时应急值守制度,完善事故报告流程。
3.2 事故现场急救
机械伤害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必须迅速采取紧急应对措施。首要任务是确保设备完全停止运转,切断所有动力源,消除二次伤害风险。急救过程中要遵循"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针对不同伤情采取相应措施。对于严重外伤需重点控制出血,正确使用止血带等器械;骨折伤员要进行妥善固定;休克患者需保持平卧位。实施急救时需注意避免伤情加重,同时安排专人引导专业急救人员快速到达现场。整个急救过程要确保有条不紊,为后续医疗救治争取宝贵时间。
3.3 事故报告与通报
事故报告制度必须严格执行,确保信息传递及时准确。现场人员应在第一时间通过指定渠道上报事故详情,包括发生时间、地点、伤亡情况等关键信息。安全管理部门需立即启动信息报送程序,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向监管部门报告。同时要建立规范的信息发布机制,通过内部通报系统及时向全体员工传达事故基本情况、应急处置进展和初步教训。信息通报要把握准确性、及时性原则,既要避免引起不必要恐慌,又要确保员工充分认识事故危害。
结束语
钢厂机械伤害事故的发生是设备、人员、管理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有效预防钢厂机械伤害事故的发生,钢厂应从加强设备维护管理、提升人员安全素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优化作业环境等方面入手,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对策。只有全面落实各项安全措施,不断提高钢厂的安全管理水平,才能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当心机械伤害[J].湖南安全与防灾,2023,(03):65-66.
[2]张亮.浙江省机械伤亡事故致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中国计量大学,2018.
[3]张志刚,武发德,叶明起,等.机械伤害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建材科技,2014,23(03):102-106.
[4]赵春辉.某钢厂机械伤害事故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J].安全,2014,35(02):40-41.
[5]蒋勇.机械伤害事故的原因及预防[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