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实践
杨淼
身份证:211381197708270214
一、引言
矿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但矿业开发过程中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显著影响。采矿活动可能导致土壤退化、水资源污染、植被破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威胁生态系统的稳定与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矿业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已成为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加强矿业环境保护,开展科学有效的生态修复实践,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矿业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
二、矿业环境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2.1 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矿业开发过程中的露天开采、地下挖掘、矿石运输及废弃物堆放等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多维度影响。露天采矿会直接破坏地表植被,导致土地裸露,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地下采矿可能引发地面沉降、塌陷等地质灾害,改变地质结构稳定性。采矿产生的废水含有重金属、悬浮物等污染物,若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会污染周边河流、湖泊及地下水,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采矿废弃物如尾矿、矸石等长期堆积,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可能通过风化、淋溶等过程释放有害物质,污染土壤与大气。
2.2 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
矿业环境保护面临着多重挑战,首先是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矛盾突出。部分地区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忽视环境保护,导致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其次,环保技术应用存在局限性,现有技术对复杂矿区的污染治理效果有限,尤其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高浓度矿冶废水处理等领域,技术成熟度和经济性有待提升。
2.3 现有保护措施的不足
当前矿业环境保护措施存在一定不足,难以全面应对复杂的环境问题。在污染预防方面,部分矿山的环保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有效的源头防控机制,污染物预处理能力不足,导致污染问题从源头产生。在污染治理方面,治理措施针对性不强,多采用传统治理方法,对新型污染物和复合污染的治理效果不佳。
三、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与方法
3.1 土壤修复技术
土壤修复技术是矿业生态修复的重要环节,旨在改善受污染土壤的理化性质,降低土壤中污染物含量,恢复土壤生态功能。物理修复技术通过土壤深耕、客土置换、电动修复等方式,分离或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适用于污染程度较轻或污染物易迁移的土壤。化学修复技术利用化学药剂与土壤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或低毒性物质,如施用改良剂降低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喷施氧化剂降解有机污染物。生物修复技术借助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作用降解或吸收土壤污染物,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的特点,如种植富集重金属的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投放功能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
3.2 水资源治理技术
水资源治理技术致力于净化矿业废水,恢复受污染水体的水质,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物理治理技术通过沉淀、过滤、吸附等工艺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和部分污染物,如利用沉淀池去除颗粒状杂质,采用活性炭吸附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化学治理技术通过中和、氧化还原、混凝等反应处理废水,如向酸性矿水中投加中和剂调节 pH 值,使用氧化剂氧化废水中的还原性污染物。生物治理技术利用水生植物、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净化水质,如构建人工湿地通过植物吸收和微生物降解去除水中污染物,投放功能性微生物群落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同时,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通过废水处理回用系统,将处理后的矿井水用于矿区生产、绿化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3 植被恢复技术
植被恢复技术通过重建矿区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植被物种选择是植被恢复的基础,需结合矿区气候、 土壤条件选择耐贫瘠、抗逆性强的本土植物,优先选用具有固氮、改良土壤作用的物种,如豆科植物、乡 灌木等。植被种植技术包括种子播撒、幼苗移栽、植被重建等方式,根据矿区地形和破坏程度选择 方法,如在平缓区域采用撒播方式,在陡坡区域采用喷播或砌石种植技术。植被养护管理技术通过合理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保障植被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同时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植被群落,提高植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四、生态修复的实践路径与展望
4.1 政策与管理机制完善
完善的政策与管理机制是推动矿业生态修复的重要保障。需健全矿业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矿山企业的生态修复责任,制定矿山生态修复标准和技术规范,为生态修复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技术指导。强化监管机制,建立矿山环境监测网络,对矿山开发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企业落实环保责任。建立生态修复资金保障机制,通过财政补贴、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社会资本投入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保障生态修复工程的顺利实施。
4.2 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
技术创新是提升生态修复效果的核心动力,需加强矿业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的研发,重点突破复杂污染场地修复、高效废水处理、植被快速恢复等技术瓶颈,开发经济可行、环境友好的修复技术。推动新技术、新工艺的示范应用,建设生态修复技术示范基地,总结成熟的技术模式和经验并进行推广。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结合矿区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创新,提升生态修复技术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4.3 协同治理体系构建
构建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是实现矿业生态修复长效发展的关键。明确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在生态修复中的角色定位,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治理格局。政府负责政策制定、监管执法和统筹协调;企业承担生态修复的主体责任,落实修复资金和工程实施;社会组织发挥监督和服务作用,参与生态修复项目评估和技术推广;公众通过参与监督、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生态修复,提高生态环保意识。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公开矿区环境信息和生态修复进展,畅通沟通渠道,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矿业生态修复的合力。
五、结束语
矿业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质量和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矿业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依然突出,生态修复技术和实践仍需不断完善。通过完善政策机制、加强技术创新、构建协同治理体系,能够有效提升矿业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的成效。未来,随着生态环保理念的深入贯彻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矿业开发与生态保护将逐步实现协调发展,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简伟峰. 加强矿山环境保护 促进矿业持续发展[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 5 (03): 190-192.
[2]符桂华. 矿山环境保护和矿业废弃地环境恢复策略研究[J]. 世界有色金属, 2025, (23): 211-213.
[3]唐珏. 我国矿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现状及对策建议[J]. 中国矿业, 2024, 31 (11): 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