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柯氏模型的包装设计混合式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李文芳 张佳惠
郑州经贸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在数字化教育的大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凭借 “线上资源共享+线下深度互动”的优势,成为高校教改重要方向,其教学效果备受关注。《包装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综合性强、实践性突出,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行业的适配能力。然而,传统包装设计课程评价多聚焦作品效果与课堂表现,且评价效果主观性较强,缺乏统一系统的评价体系,导致评价结果难以精准指导教学优化。如何科学、全面地评价包装设计混合式课程的教学效果,仍是当前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挑战。柯氏模型作为一种成熟的评估框架,能够从多个维度对教学效果进行系统评价,为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提供新思路。
一、柯氏模型理论
柯氏模型由美国学者唐纳德・柯克帕特里克于 1959 年提出,是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培训评估框架。该模型从反应层 (Reaction)、学习层 (Learning)、行为层 (Behavior) 和结果层 (Result)四个层次对培训效果进行有效评价,四个层次之间依次递进,从对培训的直接反应到最终的学习成果,逐步深入地评估培训效果。柯氏模型的四个层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全面评估培训效果,为培训改进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模型的优势在于其系统性和全面性,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避免了单一评价指标的局限性。
二、包装设计混合式课程教学特点
包装设计混合式课程在传统教学内容基础上,“基础-综合-创新”为培养导向,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优化教学内容。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依托学习通平台优势,构建“课前—课中—课后”与“听—说—答”双线融合的教学模式,提升学习效率。在实践环节中以项目为导向,激发学生兴趣与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多元化的评价需求是包装设计评价的重要特点。课程评价注重过程性与综合性,采用个人与小组考核、教师评价及线上自主学习等多元方式,全面检验学习成效。
三、基于柯氏模型的设计研究
3.1 框架搭建
基于柯氏模型理论,结合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特点,从反应-学习-行为-结果的四层维度,从而形成完整的评价链条。反应层主要评估学生对包装设计混合式课程的满意度和接受程度;学习层主要评估学生对包装设计混合式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包括知识获取、技能提升和态度转变等方面;行为层评估学生将所学的包装设计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学习和工作中的程度;结果层从课程学习效果、专业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评价。
3.2 问卷设计
通过对参与包装设计混合式课程教学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大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评估该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效果。第一阶段为课程开设前期,第二阶段为课程结束后期,涵盖本科四个班级。两阶段共回收 187 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 83.4%。问卷主要针对包装设计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程的初始反应和满意度;包装设计知识的掌握、包装技能的学习;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主动性、学习习惯的变化以及包装设计能力的提升等方面进行设计。
3.3 数据分析
1.1 反应层的教学效果分析
反应层级主要评估学生对该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教师能力和教学方法的初始反应和满意度。调查显示,课程的整体满意度达到 93.75% ,表明教学目标、内容及实施获学生高度认可。具体来看, 97.32% 的学生认为教师授课具有吸引力,反映出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及表达方式上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95.54%的学生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表示高度认可,反映教师团队在知识、实践与行业理解方面的扎实基础。此外, 99.11% 的学生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非常有必要”或“一般有必要”,这一数据不仅体现出学生对融合线上线下资源的教学方式持积极态度,也为实现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等深层目标奠定了基础。
1.2 学习层的教学效果分析
学习层级主要评估学生在包装知识、技能、态度方面的收获。通过前后测对比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问题解决与技能学习三个维度均有明显进步。其中,知识掌握程度提升最为显著,增幅达 20.88% ,反映出混合式教学有效促进了学生对包装设计理论知识的内化。问题解决能力提升 10.46% ,说明课程中案例引导、项目驱动等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应对实际设计能力。技能学习提升 6.65% ,虽幅度较低但仍稳步上升。通过对比课程实施前后两阶段的调研数据,可以发现学生在不同能力维度上的提升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化结果体现了本课程在学习层的积极成效。
1.3 行为层的教学效果分析
行为层级主要评估学生在学习结束后,能否将所学应用于学习行为和工作习惯当中。行为层的调研数据显示,学生在学习主动性的提升幅度达到 45.3% ,具体表现为更主动进行课前预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实操、课后拓展设计项目,体现其主体意识增强。学习习惯方面的改善幅度为 12.82% ,具体表现为,学生从依赖课堂讲授逐步转向在教师引导下开展资料研读、协作探究与拓展实践的主动学习模式,自我监督与任务完成能力得到提升。
1.4 结果层的教学效果分析
结果层级主要评估课程对学生个人竞争力和长远发展产生的最终价值。结果层的数据分析表明,参与课程后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取得显著进步,整体提升幅度达 21. 42% 。其中,“设计实践创新能力”与“包装设计思维”两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尤为突出,反映出课程在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形成系统性设计方法论方面成效明显。此类能力不仅是包装设计人才专业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就业市场中企业高度关注的核心素质。
四、结语
本研究基于柯氏模型的四级评价维度,结合包装设计混合式课程教学特点,为包装设计混合式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框架。同时更加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包装设计素养的提升,有助于融合学生个体特征与教师教学行为,对提高包装设计教学效率与质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弘韬.指向探究学习的《包装设计》课程 SPOC 教学模式研究[J].绿色包装,2023(9):29-32.
[2]龚苏宁.基于柯氏模型的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J].风景园林,2023(10):230-233
[3]熊素娟.基于柯氏模型的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估体系构建[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1):24-27
[4]徐丹.《包装材料学》混合式教学实践与探索[J].包装工程,2020(12) :13-15
[5]郝凤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包装设计课中的应用研究[J].绿色包装,2021(10):54-56
作者简介:李文芳(1985 年—),汉,女,河南省,硕士,副教授,视觉传达设计理论与实践。张佳惠(1996 年—),汉,女,河南省,硕士,助教,视觉传达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校级 2022 年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立项项目(jg2202)。2022 年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