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岩土工程中的数值模拟与优化设计

作者

顾广帅

身份证:210682199001273754

引言

岩土工程作为土木工程的重要分支,涉及地基处理、边坡工程、地下结构等多个领域,其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安全与投资效益。传统岩土工程设计依赖经验公式与现场试验,难以精准刻画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力学行为,存在设计保守、风险预判不足等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与计算力学的发展,数值模拟技术能够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重现岩土体的变形、破坏过程,为工程设计提供量化分析依据;优化设计则在数值模拟基础上,通过算法迭代寻找最优设计方案,实现安全与经济的平衡。数值模拟与优化设计的融合应用,推动岩土工程设计从“经验驱动” 向 “数据驱动” 转变。

1 岩土工程数值模拟主要方法

1.1 连续介质力学模拟方法

连续介质力学模拟方法将岩土体视为连续变形介质,基于弹塑性力学理论描述其力学响应,是岩土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数值模拟方法。有限元法通过将岩土体离散为有限单元,建立单元平衡方程求解应力、应变分布,适用于地基沉降、地下结构受力等问题分析;有限差分法采用差分格式近似微分方程,在动态施工过程模拟中具有优势;边界元法通过离散边界降低计算维度,适用于无限域问题如地基波动分析。连续介质力学模拟方法能有效反映岩土体的整体变形规律,为工程稳定性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1.2 离散元模拟方法

离散元模拟方法将岩土体视为由离散颗粒或块体组成的集合体,通过模拟颗粒间的接触、碰撞与运动,揭示岩土体的非连续变形特性。该方法突破了连续介质假设的限制,能精准刻画岩土体的开裂、滑移、坍塌等破坏过程,适用于边坡失稳、岩质隧道塌方等离散性问题分析。通过定义颗粒接触本构关系与运动方程,离散元法可模拟不同岩土体在外部荷载作用下的细观力学行为,为工程破坏机制研究提供微观视角,弥补了连续介质方法在非连续变形分析中的不足。

1.3 耦合场模拟方法

耦合场模拟方法针对岩土工程中多物理场相互作用的复杂问题,实现力学、渗流、温度等多场耦合分析。岩土体的变形常与地下水渗流相互影响,渗流 - 应力耦合模拟通过建立孔隙水压力与骨架应力的耦合方程,分析渗流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地基承载力变化;温度 - 应力耦合模拟适用于寒区冻土工程、地热开发等场景,研究温度变化对岩土体力学性能的影响。耦合场模拟方法能全面反映工程实际中的多因素作用机制,提升数值模拟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2 岩土工程优化设计核心方向

2.1 结构参数优化

结构参数优化通过调整工程结构的几何尺寸与材料参数,实现力学性能与经济性的平衡。地基处理优化设计中,通过调整桩长、桩径、桩间距等参数,在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的前提下减少材料用量;边坡工程优化通过调整坡率、平台宽度等几何参数,结合支 结构尺寸优化,降低滑坡风险的同时控制工程造价。结构参数优化以数值模拟的应力应变结果为依据,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确定关键变量,实现设计参数的精准调控。

2.2 施工方案优化

施工方案优化聚焦于施工过程的时序安排与工艺参数调整,提升施工效率与安全性。地下结构施工优化通过模拟不同开挖顺序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确定最优开挖步序与支护时机;地基处理施工优化针对碾压参数、注浆压力等工艺指标,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其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制定合理施工参数。施工方案优化能有效减少

施工过程中的风险隐患,缩短工期并降低施工成本。

2.3 支护体系优化

支护体系优化针对岩土工程中的支护结构进行系统性设计,实现支护效果与成本的最优匹配。隧道支护优化通过调整锚杆长度、间距、喷射混凝土厚度等参数,结合数值模拟的围岩变形数据,确定合理支护强度;深基坑支护优化综合考虑土钉墙、排桩、内支撑等支护形式的组合方案,通过模拟不同方案的受力状态选择最优支护体系。支护体系优化以控制岩土体变形为核心目标,在保障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支护结构轻量化。

3 数值模拟与优化设计的融合应用技术

数值模拟与优化设计的融合应用需要技术支撑与流程保障,通过建立数据传递机制与协同优化策略,实现两者的高效联动,提升岩土工程设计的整体质量。

3.1 数据交互与模型耦合技术

数据交互与模型耦合技术是实现数 模拟与优化设 的基 通过建立无缝数据传递通道保障信息一致性。数值模拟软件与优化设计 模拟得到的应力、变形等结果直接作为优化设计的输入条件;建立参 态关联,当设计参数调整时自动更新模拟模型并重新计算。数据交互技术消除了两者间的信息壁垒,确保优化过程基于精准的力学响应数据。

3.2 智能优化算法应用技术

智能优化算法为复杂岩土工程优化问题提供高效求解方案,通过模拟自然进化或群体行为实现全局寻优。遗传算法通过选择、交叉、变异等操作在解空间中搜索最优方案,适用于多变量、多约束的岩土工程优化问题;粒子群算法模拟群体协作行为,具有收敛速度快的优势,适用于施工参数优化;模拟退火算法通过概率性接受劣解机制跳出局部最优,提升复杂问题的寻优质量。

3.3 多目标协同优化技术

多目标协同优化技术解决岩土工程中安全、经济、环保等目标的冲突问题,实现多维度性能的平衡提升。通过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将结构安全系数、工程造价、环境影响等指标转化为量化目标函数;采用 Pareto 最优解理论生成非劣解集合,为决策者提供多样化方案选择;结合模糊决策方法从非劣解中筛选最符合实际需求的方案。多目标协同优化技术突破了单一目标优化的局限性,使设计方案更贴合工程实际需求。

结束语

数值模拟与优化设计的融合应用推动岩土工程设计进入精准化、智能化时代,为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难题提供了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分析连续介质模拟、离散元模拟等数值方法,揭示了其对岩土体力学行为的刻画能力;通过探讨结构参数、施工方案等优化方向,明确了优化设计的核心目标;通过阐述数据交互、智能算法等融合技术,展现了两者协同应用的实现路径。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融入,数值模拟将向多物理场精细化模拟发展,优化设计将实现从静态方案优化向全生命周期动态优化的转变。通过持续技术创新与流程优化,数值模拟与优化设计将为岩土工程的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撑,推动岩土工程领域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参考文献

[1]吴允飞. 矿山岩土工程灾害的数值模拟与风险评估[J]. 中国金属通报, 2025, (03): 85-87.

[2]高陶. 地铁上盖建筑物下的岩土工程与数值化分析[J]. 土工基础, 2024, 38 (04): 702-705.

[3]张谊鹏. 岩土工程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4, (15): 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