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保护与网络安全建设研究
艾鑫鑫
山东新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000
一、等级保护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等级保护制度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起步阶段(1994-2007):1994 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首次提出计算机信息系统实行安全等级保护的概念。该阶段主要针对传统信息系统,尚未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制度化阶段(2007-2016):2007 年,公安部联合多部门发布《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公通字[2007]43 号),标志着我国等级保护制度正式建立。随后,GB/T 22239-2008《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等系列标准相继出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等级保护标准体系;技术升级阶段(2016-至今):2017 年 6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明确将等级保护制度上升为法律要求。2019 年 5 月 13 日,《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19)发布,标志着等级保护制度进入 2.0 时代。2020 年 7月 22 日,公安部发布《贯彻落实网络安全等保制度和关保制度的指导意见》(公安部 1960 号),进一步明确了等级保护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的衔接关系。
二、中小型网络在等级保护实施中的特殊需求与挑战
2.1 中小型网络的特殊需求
中小型网络在等级保护实施中具有以下特殊需求:
1.成本效益需求: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预算有限,对成本更加敏感。根据最新数据,二级等保测评费用约 4-10 万元,三级等保测评费用约 7-20 万元,加上安全设备采购、整改加固等费用,总投入可能达到数十万元,对中小型企业构成较大经济压力。
2.轻量级技术方案:中小型企业 IT 基础设施相对简单,需要轻量级、易部署的技术方案。
3.简化管理流程:缺乏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需要简化管理流程,减少日常运维负担。
4.灵活适配需求:需要灵活适配不同等级保护要求的技术方案,能够根据业务发展需求进行扩展和调整。
2.2 中小型网络面临的挑战
中小型企业在等级保护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
1.技术资源不足:缺乏专业的网络安全技术团队,难以满足等级保护 2.0 对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技术场景的安全要求。
2.安全意识薄弱:管理层和员工对网络安全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业务轻安全的现象,影响等级保护工作的有效推进。
3.合规成本高:等级保护测评费用加上安全设备采购、整改加固等费用,总投入可能达到企业 Π 预算的 18%-25% ,对中小型企业构成较大经济压力。
4.技术适配困难:等级保护 2.0 新增的安全扩展要求(如云计算安全、物联网安全)与中小型企业现有技术架构存在较大差距,难以快速适配。
5.人才短缺:缺乏专业的网络安全人才,难以满足等级保护 2.0 对安全管理的要求,如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制定、安全培训等。
2.3 针对性解决方案
针对中小型企业等保实施的特殊需求和挑战,可采取以下解决方案:
1.分阶段实施策略:优先解决高风险项,将整改周期延长至 6-12 个月,避免一次性投入过大。
2.设备复用机制:利用现有安全设备通过策略优化满足部分要求,减少新增设备投入。
3.选择专业服务商:优先考虑具备 CNAS 资质、服务范围广的一站式等保服务商,如全云在线、御盾安全等,它们能够提供从定级备案到整改的全流程服务,降低企业时间成本。
4.利用云原生安全能力:对于采用云计算的中小型企业,可充分利用云平台提供的安全能力,如云防火墙、Web 应用防火墙、云安全中心等,降低安全建设成本。
5.政策支持利用:积极利用地方政府提供的等保补贴政策,如广东省等地的低价测评(约 4.8 万元起)和简化流程,降低合规成本。
6.等保一体机方案:通过采购等保一体机,实现多种安全功能的集成部署,避免传统"堆盒子"式的安全设备堆叠,节省综合使用成本。
三、基于等级保护的网络安全技术架构设计
基于等级保护 2.0"一个中心、三重防护"的思想,设计了一套适用于中小型网络的网络安全技术架构,包括安全管理中心、安全计算环境、安全网络环境、安全区域边界。
3.1 安全计算环境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主机安全防护:操作系统加固、白名单机制、可信计算技术;
2 应用安全防护:身份认证、权限管理、数据加密;
3 数据安全防护:数据分类、备份恢复、审计日志。
3.2 安全网络环境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网络架构安全:划分安全域、冗余设计、流量控制;
2 通信安全防护:加密传输、安全协议、安全配置;
3 入侵防范:入侵检测系统(IDS)、抗 DDoS 攻击、安全态势感知
3.3 安全区域边界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边界防护设备:下一代防火墙(NGFW)、Web 应用防火墙(WAF)、入侵防御系统(IPS);
2 访问控制:基于身份、设备、应用的访问控制;
3 可信网络连接:实施可信网络连接(TNC)技术,确保网络连接的真实性和可信性。采用零信任架构,实现"永不信任,持续验证"的边界防护理念;
4 安全审计与追溯:记录边界流量日志,保留不少于六个月。实施安全事件审计,实现对安全事件的追溯和分析。
四、等级保护测评机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4.1 测评机构现状
截至 2025 年,我国等级保护测评机构呈现以下特点:
1.数量与分布:全国共有约 218 家测评机构,其中北京市最多(23 家),上海市次之(5 家),其他 24 个省(市、自治区)各有 1 家,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海南省、西藏自治区等 6 个省(自治区)暂无本地测评机构。
2.类型与能力:测评机构主要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两类,国家级机构通常技术能力更强,能够处理更复杂的测评项目;省级机构则更贴近本地客户需求,服务响应更快。
3.行业覆盖:测评机构主要集中在政府、事业单位和金融、能源、通信等关键行业,对中小企业的覆盖相对不足。
4.资质要求:根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机构管理办法》,测评机构需满足注册资金 ⩾500 万元、至少 15 名测评师(含高级 1 人、中级 5 人)、不涉及安全产品销售等条件。
4.2 测评机构发展趋势
等级保护测评机构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1.技术升级:测评机构正积极引入自动化测评工具、AI 辅助分析、云环境测评能力等新技术,提高测评效率和准确性。
2.服务模式创新:从传统的"纯测评"模式向"一站式全包"服务转变,提供从定级备案到整改的全流程服务。例如,全云在线等服务商能够节省客户 60% 以上的时间成本。
3.市场整合:头部测评机构(如天帷信息)通过项目量和测评师数量优势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而中小测评机构则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4.云原生安全能力:随着云计算的普及,测评机构正加强云原生安全能力的建设,如阿里云等保评测代金券服务,将云平台的安全能力与等保评测结合,提高测评效率。
五、结论
等级保护制度作为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基础性制度,对保障国家网络安全和促进信息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等级保护制度的发展历程、法律地位、技术架构和测评机构现状,提出了针对中小型网络的等保实施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