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管理中的法律法规完善与实施
魏燕飞
身份证:410181198602066039
引言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与重要性决定了其管 须依靠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在城镇化快速推进与生态保护日益迫切的背景下,土地资源管理 重挑战,亟需健全的法律体系提供规范指引。当前土地资源管理 仍存在不足,导致部分管理行为缺乏明确依据、执法不 强化其实施效能,是推进土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 从基础认知、完善路径及实施保障三个维度,深入探讨法律法规完善与实施的有效策略,为土地资源依法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1 土地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认知
土地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科学构建需建立在清晰的价值定位、问题剖析与原则遵循之上,为制度完善与实施提供逻辑起点。
1.1 核心价值定位
土地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核心价值体现在规范秩序、保障权益与促进可持续发展三个层面。在规范秩序方面,通过明确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及管理权限的划分,确立土地规划、利用、保护等环节的行为准则,维护土地管理的正常秩序;在保障权益方面,依法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平衡国家、集体与个人在土地利用中的利益关系,防止权益侵害与滥用;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通过设定耕地保护红线、生态用地管制等制度,约束过度开发行为,确保土地资源在代际间的公平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1.2 现存问题剖析
当前土地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存在衔接不足、 内容滞后与操作性不强等问题。部分法律法规层级不清、条款冲突,导致实践中执法依据选择困难; 进,现有法律对新型土地权益、流转模式等规范不足,存在制度空白;部分法律条款表述 糊, 缺 配 套 实施细则,导致执法标准不统一,影响法律的刚性约束效果。
1.3 基本原则确立
土地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实施需遵循法治、公平与可持续原则。法治原则要求法律法规的制定符合法定程序,实施过程严格依法进行,确保管理行为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公平原则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土地权益分配、责任承担等方面体现社会公平,保障不同主体的合法权益;可持续原则要求法律法规充分体现生态保护理念,将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作为制度设计的核心目标,平衡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2 土地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路径
法律法规的完善是提升土地资源管理效能的前提,需从体系框架、重点领域及内容适配等方面系统推进。
2.1 体系框架优化
体系框架优化旨在构建层次分明、衔接顺畅的法律体系。加强法律法规的顶层设计,明确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及规章的层级关系,消除条款冲突与重复;完善配套法规制度,针对核心法律制定实施条例、细则等,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强化专项法律与综合法律的协调,确保土地利用规划、耕地保护、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法律规定相互衔接,形成管理合力,避免制度碎片化。
2.2 重点领域立法完善
聚焦土地管理的关键环节与新兴需求,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在耕地保护领域,完善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 保护的法律制度,明确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的具体措施;在生态用地管理领域,健全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土地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强化对湿地、林地等生态用地的法律保护;在城乡土地统筹领域,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宅基地管理等法律制度,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征收等行为,保障城乡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2.3 法律内容适应性调整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管理实践需求,动态调整法律内容。及时修订与当前发展阶段不适应的法律条款,将土地制度改革的成熟经验上升为法律规范;细化土地用途管制、集约利用等制度的具体要求,明确违法行为的认定标准与处罚措施;增加对新型土地利用方式的规范,如地下空间开发、闲置土地盘活等,填补法律空白,增强法律法规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 土地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实施保障
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需要健全的保障机制,通过强化执法、深化普法与协同机制建设,确保法律制度落地见效。
3.1 执法监督机制强化
执法监督是法律实施的关键保障。明确执法主体的职责权限,规范执法程序,确保土地执法行为的合法性与公正性;建立常态化执法检查机制,加强对土地规划执行、用途管制、违法占地等行为的监督检查,严厉查处违法行为;完善执法监督体系,整合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与社会监督力量,形成监督合力,防止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维护法律的权威与尊严。
3.2 普法宣传教育深化
普法宣传是提升法律实施效果的基础工程。构建多层次普法教育体系,针对政府管理人员、土地权利人、企业等不同主体开展差异化的法律宣传,提升其法律意识与守法自觉性;创新普法方式,通过新媒体平台、宣传手册、专题培训等形式,普及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知识,解读法律条款的内涵与要求;将土地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增强全社会对土地法律法规的认知与认同,营造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3.3 配套机制协同建设
配套机制建设为法律实施提供支撑条件。建立健全土地执法与司法衔接机制,确保涉嫌犯罪的土地违法行为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完善土地纠纷调解与仲裁制度,为土地权益争议提供便捷高效的解决途径;加强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利用技术手段提升执法效率与监管精准度,实现法律法规实施与技术支撑的有机结合,增强法律实施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结束语
土地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实施是推进土地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环节,对规范土地利用行为、保障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基础认知、完善路径及实施保障的研究,明确了法律法规的核心价值与基本原则,阐述了体系优化、重点立法及内容调整的完善策略,强调了执法监督、普法教育与配套机制的保障作用。随着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需持续关注法律法规与实践需求的适配性,通过动态修订完善法律体系,强化实施过程的协同联动,提升法律的刚性约束与引导作用。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立法科学性与执法规范性,推动形成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 的土地法治格局,为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姚晓梦. 人力资源视角下土地资源管理可持续性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5.
[2]张明, 陈菊兰, 巫华秀. 土地资源管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24, (24): 59-61.
[3]江涛. 提高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水平路径探索[J]. 农家参谋, 2024, (19): 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