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和策略探究

作者

郭蓉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实验中学 015200

引言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而生命是生存的根本条件,指宇宙发展变化过程中自然出现的自我生长、繁衍、进化等现象,地球上的一切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有生命,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都是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所以,从客观知识的角度出发,生命教育其实就是生物教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1 将生命教育融入初中生物课堂的意义

1.1 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感知

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和保护生命的前提是能感知到生命。地球上自然诞生的生命有很多,不光是人,也不光是动物、植物等肉眼就能看到成长的生物,还包括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但存在生命活动的微小生物,而生物学中研究的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就包括这些肉眼能观察到或不能观察到的不同类型的生命。基于此,将生命教育融入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意义首先是能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些生命,进而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感知。

1.2 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探索

探索是寻找生命意义的主要路径,而对生命的探索大致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生命教育层面对个人价值与意义的探索;二是生物教学层面对生命来源、成长和消逝的探索。独立的生命教育或独立的生物教学无法引导学生展开对生命的全方位探索,自然也无法让学生建立对生命意义的多元化认知,更无法为学生正确生命观念的形成提供助力。所以,将生命教育融入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多角度展开对生命的探索。

2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2.1 教材内容与生命教育相结合

要实现生命教育与生物教学的有机结合,首先,教师需细致阅读教材,提炼出与生命教育紧密相关的核心观点和价值观。比如,在讲解细胞结构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生命的起源和普遍性;在介绍生态系统时,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其次,教师应设计富有启发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生命教育的精髓。比如,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生物与环境的互动,让学生体会生命的脆弱与珍贵;同时,鼓励学生观察与记录,用双眼去捕捉生命的美好与规律。再者,教师应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生命教育的抽象内容具体化、可视化。如通过视频、图片和动画等,展示生物进化、生命奇迹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最后,教师应持续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确保生命教育与生物教学的有效结合。

2.2 紧密联系生活,结合生活元素设置教学环节

生命的根基在于生存与存在,探究生命现象与活动必然涉及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出发,生活本身便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最佳场所,也是最为广阔的课堂。考虑到学生个体的思维特点和习得方式,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设计中,能够使学生感到亲近,而这种亲近感因熟悉而产生,有助于学生正确生命观念的构建。以“人类的生殖和发育”这一章节为例,它分为三个部分,从婴儿出生起步,以青春期发育为过渡,最终聚焦于成熟。这些内容分别对应生命历程中的诞生和两次关键转折点。在经历了诞生和转折之后,生命还将经历衰老和结束。因此,通过适当的扩展和补充,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可以直接关联到生命教育中关于人的一生探讨,从而成为生物课上生命教育的关键媒介。基于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参照学生对婴儿、儿童、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各个年龄阶段生活状态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日常观察,将基于生物知识的生命教育划分为五个阶段:初生、成长、成熟、衰老和死亡。结合人类各年龄段身体的基本状况,逐步帮助学生形成对人类生命发展全过程的全面认识。

2.3 借助情境教学,培养责任意识

在初中生物教学活动中,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学生责任感的塑造。通过构建与日常生活相联的情景,教师将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对生态的深层意义进行思考。例如,通过展示森林砍伐、海洋污染、物种濒危等现象,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这些实例使他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促使他们思考如何通过自身行动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探讨生态失衡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让学生意识到生态系统的相互依赖性,并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仅关乎生物生存,更关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遗传病防治也是情境教学法中激发学生责任感的主题。遗传病与人类健康紧密相连,教学中,教师通过介绍遗传病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遗传学原理背后的社会责任。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认识到基因选择、遗传病筛查等医疗技术的重要性,并对遗传学技术在疾病预防和改善人类健康方面的作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通过这些实例的展示,学生开始思考个人和家庭在健康责任上的角色,并理解基因健康教育的社会价值。

2.4 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活动

在初中生物教学领域,我们定期精心设计并执行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如“揭秘生命之谜”、“关爱动物之情”等活动,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在互动体验中深刻体会生命的珍贵与神奇。在此基础上,我们推出了“生命循环与生态平衡”专题讲座和“生态足迹”实地调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还学会了从自身做起,为环境保护出一份力。“生命循环与生态平衡”专题讲座中,我们邀请了环保专家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解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生物链的紧密关系,学生们在聆听中体会到了生命的相互依存和自然界的神秘法则。而“生态足迹”实地调研则让同学们走出教室,亲自测量周围环境的生态足迹,亲身感受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培养了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为将来成为社会的环保卫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既关乎生物课程的发展,又关乎青少年的成长。作为一门主要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生物课程中与生命相关的客观知识在丰富学生生命认知和完善学生生命认知上有着其他学科没有的独特优势。

参考文献

[1]冷容.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策略[J].求知导刊,2024(20):32-34.

[2]翁荔蓉.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生命观念的培养路径[J].名师在线,2023(15):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