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施工现场环境治理与改善

作者

谢雄

身份证:513027197810150719

引言

建筑施工过程伴随着扬尘、噪声、废水及固体废弃物等多种环境污染问题,传统施工现场存在 “脏乱差” 的治理困境,不仅对周边居民生活造 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与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施工现场环境 过科学的治理方法与先进技术的应用,实现施工过程的环境友好化,是保障生态 平的关键。本文基于建筑施工现场环境现状,从问题成因、治理路径及改善策略三 现场环境治理的有效措施,为建筑业绿色施工实践提供思路。

1 建筑施工现场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建筑施工现场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施工过程、管理机制及外部条件等多个层面,明确成因是制定针对性治理措施的前提。

1.1 施工工艺特性

施工工艺的固有特性是导致环境问题的内在因素,主要体现在作业方式、材料特性及施工阶段等方面。露天作业方式使扬尘、噪声等污染直接扩散 周边环境 缺乏有效的隔离控制;建筑材料如砂石、水泥等易产生粉尘,在运输、堆放及使用过程中造成扬 染;不同施工阶段的作业特点也会引发特定环境问题,如土方开挖阶段的扬尘、结构施工阶段的噪声、装修阶段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等,形成全周期的污染暴露。

1.2 管理模式缺陷

粗放的管理模式加剧了施工现场的环境问题,包括管理制度缺失、责任落实不到位及监管力度不足。缺乏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导致施 员环保意识薄弱,随意堆放材料、乱排污水等行为普遍存在;环境管理责任未明确划分到具体岗位,出 推诿扯皮,难以形成治理合力;现场监管多依赖人工巡查,存在覆盖不全、响应滞后等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制止污染行为,导致环境问题积少成多。

1.3 外部环境影响

外部环境条件对施工现场环境问题具有叠加效应,主要包括气象因素、地理条件及周边敏感目标分布。大风、干燥天气会加剧扬尘污染的扩散范围与程度;狭窄的施工场地导致材料堆放密集、作业空间受限,增加了污染控制难度;施工现场周边若存在居民区、学校等敏感目标,即使常规污染排放也可能引发环境纠纷,对治理标准提出更高要求,环境问题的敏感性与复杂性显著提升。

2 建筑施工现场环境治理的核心路径

建筑施工现场环境治理需贯穿施工全过程,通过源头控制、过程管理与末端处理的协同作用,实现污染的系统性减少,构建多层次治理体系。

2.1 源头防控措施

源头防控是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的关键,通过优化方案设计与材料选择降低污染产生量。在施工方案设计阶段融入环保理念,合理规划施工总平面布置,将高污染作业区域与敏感区域隔离;优先选用环保型建筑材料,减少易产生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的材料使用;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与设备,如装配式施工减少现场湿作业,低噪声设备降低噪声排放,从源头削减污染产生的可能性,实现 “预防为主” 的治理目标。

2.2 过程管控方法

过程管控通过对施工全过程的动态管理,确保污染控制措施有效落实。针对扬尘污染,实施场地硬化、洒水降尘、物料覆盖等措施,设置围挡及雾炮等降尘设施控制粉尘扩散;针对噪声污染,合理安排高噪声作业时间,对施工机械采取减振、隔声措施,设置隔声屏障减少噪声传播;针对废水污染,建立沉淀池对施工废水进行处理回用,设置隔油池处理机械冲洗废水;通过现场巡查与实时监测,及时发现超标排放问题并采取整改措施,避免污染累积。

2.3 末端治理技术

末端治理作为污染控制的最后防线,对未能通过源头与过程控制的污染物进行处理。对于扬尘污染,在施工现场出入口设置车辆冲洗设备,防止带泥上路,安装扬尘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控粉尘浓度;对于固体废弃物,实施分类存放、回收利用,建筑垃圾经破碎筛分后用于场地回填或再生建材生产,生活垃圾集中收集交由环卫部门处理;对于施工废水,采用多级沉淀、过滤等工艺处理后回用,减少外排废水对水环境的影响,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

3 建筑施工现场环境改善的保障策略

3.1 制度保障体系构建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环境治理有效实施的基础,需建立覆盖责任、标准与考核的全链条制度。明确施工现场各参与方的环保责任,将环境治理纳入施工承包合同与管理体系,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制定施工现场环境管理标准,明确扬尘、噪声、废水等污染物的控制指标与技术要求,规范治理行为;建立环境考核与奖惩机制,将环境治理成效与工程款支付、企业信用评价挂钩,激励施工单位主动落实环保措施。

3.2 技术创新应用推广

技术创新为环境治理提供高效解决方案,需加强先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广智能化环境监测技术,通过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扬尘、噪声、温湿度等环境数据,实现超标预警与精准管控;应用新型环保材料与设备,如低挥发性涂料、静音型施工机械、密闭式垃圾运输车辆等,从硬件上减少污染产生;引入数字化管理平台,整合环境监测数据、治理措施执行情况等信息,实现环境管理的可视化与精细化,提升治理效率。

3.3 协同管理机制建立

环境治理需要多方主体的协同配合,构建 “政府监管、企业主责、社会监督” 的协同机制。政府部门加强对施工现场环境的监督检查,严厉查处违法排污行为,营造良好执法环境;施工企业作为责任主体,建立内部环保管理体系,加强施工人员环保培训,提升环保意识与操作技能;畅通社会监督渠道,通过公示环境监测数据、设立举报电话等方式,鼓励周边居民参与环境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格局,推动施工现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结束语

建筑施工现场环境治理与改善是建筑 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对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问题 工工艺、管理模式与外部环境对现场环境的综合影响,阐述了源 强调了制度保障、技术创新与协同管理在改善中的关键作用。 提升,建筑施工现场环境治理将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迈进。 环境管理理念,完善长效治理机制,通过多方协同发力,推动建筑 性改善,为建筑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东彦. 复杂施工环境下的建筑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研究[J]. 工程技术研究, 2024, 9 (24): 185-187.

[2]王恺. 基于绿色施工环境下建筑工程管理的优化[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3, (14): 27-29.

[3]李静, 张瑞华. 基于绿色施工环境下建筑工程管理的优化方案[J]. 四川建材, 2024, 48 (12): 133-134.